曹操是哪個朝代的人:曹操,字孟德,是漢魏之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對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曾做出了特別的貢獻。
公元155年,曹操誕生與一個屬於宦官集團的大官僚家庭,這個家庭的特殊背景對曹操的仕途和思想影響很大。公元174年,曹操任洛陽北部尉。公元177年,任頓丘縣令、議郎。178年,受事件影響,被免官,180年復職。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曹操任騎都尉,因為戰功升為濟南相。188年任西園新軍典軍校尉。189年,曹操回家起兵加入關東聯軍討伐董卓。192年,曹操任充洲牧,受降青州黃巾軍30萬,組成了曹家軍的主力,開始了與軍閥的兼併戰爭。
公元196年,曹操西迎漢帝,遷都許昌,執掌朝政。實行「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的政治、經濟兩大策略,運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後打敗楊奉、張揚、袁術、陶謙、袁紹、劉表等豪強,接納黃巾軍餘部和張燕的黑山軍,平定烏恆,逐步統一了黃河流域,在鄴城建起了新的大本營。
公元208年六月,曹操任丞相。九月,南下,佔領荊洲,十一月與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會戰中失敗,退回北方。公元211年,出兵關西,擊敗了馬超等人的叛亂。公元213年,進魏公,215年,進攻漢中的張魯,並逼降張魯。216年,晉魏王。從209年到217年,四下巢湖,遏止了孫權的北犯。219年5月,與劉備在漢中交戰不利,放棄漢中,11月,與孫權聯合,在荊洲的襄陽擊殺關羽,穩定了西南防線。
公元220年二月,病故於洛陽,終年66歲;10月,兒子曹丕代漢稱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曹操執政期間,代表中小地主集團的利益,銳意革新;抑制豪強勢力的發展,打擊擁漢反曹派;主張唯才是舉,重用有真才實幹的文人武士;調整賦稅,恢復鹽鐵官營;興修水利,組織軍民屯田。增加糧食,發展經濟;重視教育,移風易俗。是混亂的局勢安定了下來,使殘破的北方城鄉改變的面貌。
曹操親自參加並指揮了大小近50次戰役,既打硬仗惡仗,又打智仗巧仗,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他整理了孫武的《孫子兵法》,寫了大量的軍事理論著作。他的軍事思想,主要是「重戰」、「慎戰」、建立強大的軍隊、保障充足的給養、以法治軍、賞罰分明、靈活運用機動的戰略戰術等,是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光輝傑作。
曹操武藝高強、博學多才、擅長書法、圍棋、通曉音樂歌舞和工程技術。在文學上,以四言詩見長,悲涼慷慨,氣勢宏偉;散文多是政令軍策,意到筆隨,簡潔明快。還借政治地位倡導文學,獎勵作家,尊重創作個性,開展文學評論,是建安文學的領袖。
曹操的從政治理國家的思想是法表裡,諸家雜糅。以強權政治和仁義道德相結合等。在思想上,以務實聞名。
曹操一生順應時代的潮流,以其非凡的文治武功為自己樹裡了豐碑。他性格多變,所以很多人,尤其是文人認為他是絕世之奸雄,也有人說他是絕代鬼才。曹操是個永遠值得爭論的名字。
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
曹操的詩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遊仙詩。
與時事有某種關聯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詩,作於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進謀誅宦官事敗,董卓入洛陽作亂;後一篇寫關東各州郡興兵討卓,又各懷野心,互相殺伐,在內容上緊相承接。詩篇以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地寫出了這一段歷史過程,因此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鍾惺《古詩歸》)。尤其可貴的是,在《蒿里行》詩中他以同情的筆調,寫出了廣大人民在戰亂中所罹的深重苦難:「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苦寒行》作於建安十一年征高□時,詩篇描寫冬日太行山區的酷寒、荒蕪、險峻,形象生動,同時也寫出了詩人內心的複雜感受。《步出夏門行》作於建安十二年征三郡烏桓時。該詩包括「艷」(前奏)及四解。「艷」著重寫了詩人出征時的複雜心情。一解「觀滄海」,寫進軍途經碣石時的觀感;二解「冬十月」、三解「河朔寒」,寫歸途中見聞;四解「龜雖壽」,寫取得了這場重要戰役勝利後的思想活動。其中「觀滄海」描寫大海景象,「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氣勢磅礡,格調雄放,映襯出詩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闊大胸懷。「龜雖壽」以一系列生動的比喻,表達詩人對人生及事業的看法:「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詩人貫徹終生的積極進取精神的真實表白。
以表述理想為主的詩歌有《度關山》、《對酒》、《短歌行》等。前兩篇寫詩人的政治理想。他設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並用的賢君良臣政治。這在漢末社會大破壞的現實背景下,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短歌行》的主題是求賢,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來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的心情。遊仙詩有《氣出唱》、《秋胡行》等。曹操是不信方士神仙之說的,所以他寫這些詩當別有所寄,不能據此把他與秦皇、漢武的求仙等量齊觀。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建安作家以及從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許多詩人,他們擬作的大量樂府詩,都可以說是這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曹操的散文多是應用性文字,大致可分表、令、書三大類。其代表作有《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讓縣自明本志令》、《與王修書》、《祀故太尉橋玄文》等。這些文字的共同特點是質樸渾重、率真流暢,寫出了曹操的獨特聲口。如《讓縣自明本志令》,自述大半生奮鬥經歷,分析當時形勢,剖析自己的心志,其中「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等語,寫得極其坦率而有氣魄。從東漢以來,散文出現了駢化的趨勢,至漢末而漸顯;一般散文作者開始講求對偶、注重用典。而曹操以其平易自如、質實明練的文體,在當時獨樹一幟。魯迅曾稱讚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曹操在文學上的功績,還表現在他對建安文學(見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設性作用上,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以勃興,同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繁榮原因時,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心雕龍武帝紀》、《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為《曹操集》。有關曹操作品的註釋,主要有黃節《魏文帝魏武帝詩注》,北京大學出版組1925年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校正重排,改稱《魏武帝魏文帝詩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