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亂世,孕育了數不勝數的英雄人物。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蜀國被塑造成正義的一方,因此,小說前半段幾乎可以認為是劉備的創業史,而後半段的主角則是諸葛亮。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諸葛亮的相關故事,接著往下看吧。
諸葛亮的故事已經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因為諸葛亮從古至今一直享有極高的評價。他不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為了中興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同樣的,他在多次北伐中與司馬懿也稱得上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諸葛亮就下定決心追隨劉備爭奪天下。在自己隆中的草房中,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在他構建的藍圖中,蜀漢政權將以益州和荊州為根據地,向北進擊從而圖謀天下。這個藍圖以當時的眼光看來,確實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但這個看似完美的藍圖在後來被無情的打碎了。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貿然發動了襄樊之戰。雖然在初期取得勝利,但由於孤軍深入,且遭到東吳呂蒙的背刺,最終敗走麥城,被吳軍擒獲處死。劉備立刻差遣張飛率軍進擊東吳為關羽報仇,但張飛也由於虐待屬下被屬下殺死。
這徹底激怒了劉備。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勸阻,拿出蜀漢全部的家底發動了夷陵之戰,卻遭到慘敗,逃散了十幾萬人馬。這一戰是蜀漢從短暫的巔峰跌落的戰役,也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時候。
隨後諸葛亮接受托孤之命,掌握了蜀國大權。在休養生息多年後,準備北伐。據《三國誌》記載,諸葛亮前後總共五次北伐,最後病死在第五次北伐的前線五丈原。
諸葛亮在去世前,曾囑咐劉禪關於自己的下葬事宜。其中他要求自己的葬禮必須從簡,而且要求四個人為他抬棺,一路向南走。而且必須要等到繩子自己斷裂,才能在繩斷之處下葬。劉禪雖然想不明白為什麼諸葛亮會這樣安排,但還是照做了。
這些要求看似非常荒誕,但諸葛亮有他自己更深層的考慮。先說為什麼要從簡以及四人抬棺。在古代,抬棺的人數也就代表了棺材中人物的身份與地位。
而四個人,也就是普通小吏的規格。所以諸葛亮這樣安排的目的即是讓敵對政權難以察覺。即使他們察覺了,也不會認為這是一國丞相的棺材---一國丞相怎麼會舉辦這麼簡陋的葬禮呢?
其二,就是選擇方位的問題。諸葛亮曾說要把自己葬在定軍山,至於原因是什麼已經很難考證了。但向南走,似乎是為了規避敵軍。如果選擇向北,則是曹魏政權的地盤。那樣顯然更容易被發現甚至被發掘。
古人相對比較迷信,對於已死之人的墓看的相當重要。死後墳墓被掘開,則死人永世不得超生。結合「繩斷之處即下葬」這一點來看,諸葛亮也是為了不被敵人發現。他尤其擔心在蜀國戰敗後,自己的墓會被司馬懿挖開。
然而,事與願違。為他抬棺的四個人走了足足三天,繩子還是沒有一點要斷裂的意思。於是四個人商議後,決定謊稱繩子斷了並將棺材就地掩埋。四人覆命後,劉禪卻起了疑心。根據繩子的粗細,沒有個十天半月是不會斷的。
而這才僅僅過去三天,想必是這四個人說了謊。於是在嚴刑逼問下,四人承認了。於是劉禪一怒之下將四人處死。而他們一死,也就再也沒有人知道諸葛亮究竟葬在哪裡了。
總結:諸葛亮不論是在正史還是文學作品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以智謀著稱,神機妙算,而且為了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提出的「隆中對」藍圖雖然在後來破產,但他依然沒有放棄,堅持北伐直到自己去世。
他去世前,曾要求劉禪為他操辦簡單的葬禮,四人抬棺向南走,在繩斷之處下葬。這樣的安排是為了避免被敵軍發覺,以防墓葬被掘開。但這四人由於未按旨意下葬而被處斬,也就再也無人知道諸葛亮的墓葬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