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治罪李嚴?僅僅只是因為押運糧草不力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為什麼要治罪李嚴?僅僅只是因為押運糧草不力嗎?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蜀漢托孤大臣李嚴真的是因為押運糧草不力而被諸葛亮治罪的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李嚴(?—234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荊州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人。他在劉表手下混了個秭歸縣令。曹操南下討伐劉表、劉備的時候,他看到荊州危險,不是久留之地,於是拖家攜口,帶領部曲,投奔西蜀劉璋。

部曲,讀《三國誌》《華陽國志》等,經常會出現這個詞,有必要囉嗦幾句。部曲的含義大體有兩種:私兵,就是私人武裝;隋唐時期指介於奴婢與良人之間屬於賤口的社會階層。

(《虎嘯龍吟》中的李嚴)

東漢時候的部曲,是豪族的私人武裝。受朝廷徵召出兵時候,才稱為部曲(軍隊),平常不這麼稱呼。這些人包括宗親、賓客、門生、故吏、佃客等,但大部分還是租種這些豪族土地的佃戶。私人鬥毆時叫家兵,應朝廷作戰時是部曲,平時則是佃客(農民),即且耕且戰的武裝耕作者。

因為存在一定的血緣關係或者小圈子朋友關係,不要小覷這些團體的作戰能力。

三國時候,有人率領宗親、部曲來投靠,一般都很歡迎,因為可以快速增長實力。在戰亂年代,特別是冷兵器的戰亂年代,人口可是戰略資源。所以,劉璋對李嚴很重視,給了他一個縣治理——成都縣縣令。

成都是劉璋的官邸之所在,不僅僅是大縣,而且也是蜀地最繁華最富庶的地方。

好日子沒過多久,劉備入蜀,不就便與劉璋反目。

(二)劉備劉璋爭蜀,李嚴在關鍵時候投靠劉備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璋在危難時刻提拔他為護軍,總領益州兵馬,相當於劉璋的部隊總司令,拒劉備於綿竹。

按理,李嚴應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這人見劉璋大勢已去,便率眾投降。

總司令官投降,可以想像對劉璋的其他軍隊是多大的打擊。

劉備一定深知李嚴的為人,僅僅任用他為裨將。裨將就是副將,人家可是堂堂一個總司令官啊。劉備拿下成都後,才提拔他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犍為那地方,在當時可是鳥不拉屎的地兒,不過有鐵礦;興業將軍是個不入流的雜號將軍,「興業」二字,對於趙雲、關羽等是十足的褒義,可放在李嚴身上,味道就變了。

不過,李嚴也不是吃醋的,他為劉備的蜀漢政權建立了不朽功勳。

(三)李嚴對於劉備的蜀漢政權的不世功勳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蜀中豪族大戶馬秦、高勝等在郪縣(今四川省三台縣)叛亂,從郪縣打到資中縣,一路勢如破竹,叛亂人數達到五萬多人。馬秦、高勝率部向成都攻擊,成都震動,很多豪強地主、達官商賈都打算舉家逃難避禍。

這時候劉備正在漢中與曹操大軍交戰,根本無法抽兵平息叛亂。估計劉備得到這個消息,冷汗直流,在成都主持工作的諸葛亮怕也是手慌腳亂。

李嚴出場了。

他率犍為郡兵士卒,加上自己的部曲,共五千人,直奔資中。五千對五萬,可李嚴率領他的軍隊衝鋒陷陣,不僅擊敗叛軍,還斬馬秦、高勝首級。

可以說,如果沒有李嚴,劉備不可能稱「漢中王」,更不可能登基,延續已經沒落的大漢王朝。但是,這麼大的功勞,劉備僅僅只是加封他為輔漢將軍,這個將軍也只是個虛名,而且還是個不入流的雜號將軍。

而劉備登基之時,幾乎所有人都加官進爵,唯獨他李嚴還是原地不動,很多幕僚、屬下都為之憤憤不平,一些在孫權手下的朋友還捎書帶信來,勸說他棄劉投孫。

李嚴不愧是李嚴,他泰然處之,把犍為郡治理得風生水起,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有點類似現在各個城市的濱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成為歷任犍為太守中最傑出的一位。

看來,改建是最容易出政績的,李嚴一生,兩次大的政績都是搞城市建設,還有一次是築江州大城(就是重慶)。

運氣終於來了。

(四)白底托孤,貴為托孤大臣,主內外軍事

劉備在白帝城養病,尚書令、太子家令劉巴去白帝城覲見劉備,不幸病逝於白帝。劉備並沒有召見諸葛亮,而是馬上召輔漢將軍、犍為太守李嚴去了永安宮,破格提拔為尚書令(為尚書檯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東漢光武帝劉秀時為削弱三公的權利,提高了尚書檯的地位,相當於宰相),從第五品直接提拔到第三品。

從地方大員,一下子躍居朝廷領導人。

劉備東征之前,龐統、法正、關羽、張飛、黃忠就已然先後亡故。東征失敗,荊州出身的將軍張南、馮習戰死,荊州名士馬良(馬謖的哥哥)遇害,劉璋時期益州主簿黃權被迫投降魏國。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冬,聲望和資歷甚高的司徒許靖、尚書令劉巴,以及驃騎將軍涼州牧馬超和劉備的小舅子、安漢將軍糜竺也都死了。

丞相諸葛亮呢,從跟隨劉備到現在,還沒有主持過軍務,更沒有打過一仗,太子幼小,劉備決計不可能把政務、軍務托付給一個人,何況這個人還沒有一點軍務經驗呢?

劉備死前頒布詔令:李嚴加封為中都護,執掌兵權,統內外軍事。劉備的意思很明確,諸葛亮主內政,李嚴主軍務。用現在的話說,李嚴就是「三軍統帥」,或者說是總司令。

不過,李嚴沒有機會主軍務。

(五)諸葛亮的小動作

公元223年5月初,時年17歲的太子劉禪即位,改章武為建興,大赦天下,封賞眾臣。

加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總統國事;加封李嚴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統內外軍事,拜為永安都督,留鎮永安。

不能回成都開府,注定無法履行職責。何況,駐守永安邊防軍中還有一支勁旅——陳到所統領的「白眊兵」,這支軍隊可是劉備的近衛軍,是蜀漢最精銳部隊。

名義上,陳到由李嚴節制,但劉禪知道,諸葛亮知道,李嚴也知道,陳到只會聽從劉禪的或者諸葛亮的命令。

其實,劉備這個安排在當時是有道理的,夷陵之戰後,曹魏和東吳結成聯盟,蜀漢四面楚歌,派重兵防守永安是有必要的。但是,他不曾料想到,曹魏和東吳的聯盟很短暫,根本無須這個總司令官駐守邊防。他更沒有料想到,李嚴不可能回到成都履行他的職責了。

李嚴心裡很清楚,他這個蜀漢領導人,只不過是個戍邊大將而已。他,不可能有大的作為了。

(六)關於李嚴的罪證,《三國誌》裡漏洞百出

後來呢?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祁山,六月,因軍糧不濟被迫撤退。軍糧是李嚴負責的,李嚴被問罪,廢為平民,發配梓潼郡。

《三國誌》裡記載,大意是:遇上了陰雨連綿的天氣,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怕因此而獲罪,先是讓人打出後主的牌子,讓諸葛亮退軍;當諸葛亮退軍後,李嚴一邊說軍糧充足,為什麼要退軍,一邊向後主報告說是退軍誘敵。諸葛亮拿出李嚴的系列證據,李嚴只得認罪。

不過,上面李嚴的言行自相矛盾和邏輯混亂的言行,跟小孩兒騙家長一般,用腳思考都能看出其中的破綻。

李嚴是何等人?一個極富政治經驗和軍事能力的人, 他居然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整個事件的說法是不能讓人信服的,至少陳壽老先生不能說服我。

不過,我們反過來推測,反倒顯得陳壽高明。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彈劾李嚴的折子:

「自先帝崩後,平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不意平心顛倒乃爾。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就是這個折子,「乃廢平為民,徒梓潼郡。」(《三國誌》)平,就是李嚴,那時候他改名了,叫李平。

這個折子很有意思,羅列了李嚴的罪狀,大體是:

(1)以權謀私,只圖享樂,不為國分憂。

(2)需要他為國家出力時,他講條件:一是自己要開府,二是要求給自己和他的兒子陞官。

隻字未提糧草問題。

也許,陳壽意識到一個問題:諸葛亮第二次、第三次北伐,不都是因為糧草問題而無功而返嗎?也沒見處理什麼人。

怎麼辦,那就留下一點懸疑吧。

不管怎麼樣,我個人認為,李嚴有點冤枉。

不過,諸葛亮對李嚴還是比較寬厚的,他給在梓潼養老李嚴去過一封信,信中說:

「今雖解任,形業失故,奴婢賓客百數十人,君以中郎參軍居府,方之氣類,猶為上家。若都護思負一意,君與公琰推心從事者,否可復通,逝可復還也。詳思斯戒,明吾用心,臨書長歎,涕泣而已。」

諸葛亮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說你儘管被廢為平民,但享受的還是領導人待遇,「奴婢賓客百數十人」;二是給了他復出的希望。

然而,李嚴沒有等到復出的那一天。

「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三國誌》)

最後再說兩點:

其一,李嚴這人口碑不太好,在當成都縣令不久,蜀地官員中就流行一句話:「難可狎,李鱗甲。」相當於俚語,大意是說李嚴這個人貪得無厭,好營私舞弊,卻很狡猾,別人很難抓住他的把柄,也很不好接近。

其二,他征討馬秦高勝,擊敗對方五萬人。沒有史料表明他把這五萬人全部殺掉,就當時形勢來看,人口作為戰略資源,也不可能全殺。蜀地土地多得是,養活這些人不成問題。就算對方被殺一半,還有大約2萬人,估計都成了他的附民。這些人平常耕種,倒也沒什麼,可一遇到事情,拿起武器就是軍士,2萬軍士啊!

當然,第二點僅僅是我的猜度,不可當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