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組織北伐?他有什麼目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為什麼要組織北伐?他有什麼目的?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曾發動五次北伐戰爭,下面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蜀漢奠基者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按照諸葛亮構建的藍圖,劉備應當佔據益州和荊州,聯合東吳孫權勢力與北方的曹魏抗衡。這個戰略從夷陵之戰大敗後就瀕臨破產。

除了失去了荊州這個重要根據地,更重要的是劉備去世、人才凋零。這也讓蜀漢的各方面狀況雪上加霜。但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托付給他的大業,就必須組織北伐。

可以很輕易的看出,《三國演義》整個後半本的主角幾乎就是諸葛亮,而講述的故事也大多與北伐有關。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組織北伐呢?

按照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的闡述,那就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也就是說,此時蜀國的發展程度已經接近飽和,而益州的資源已經不足以讓蜀國更進一步。所以必須要主動出擊。

而且在上表之前,諸葛亮已經將南方蠻族的勢力掃平地掃平,降服的降服,早已沒了後顧之憂。所以劉禪支持了諸葛亮的想法。於是,諸葛亮率領二十萬大軍,發動了第一次北伐。

這時的曹魏政權皇帝是曹睿。曹睿登上皇位僅僅兩年,而諸葛亮也是抓住了曹睿尚未站穩跟腳這一機會,發動了突襲。

這次北伐諸葛亮勢如破竹,曹魏西南方向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甚至來不及組織抵抗,只得投降。這對蜀國來說已經是大賺了,但曹睿說的這樣一段話卻道破了諸葛亮的真實想法。

曹睿認為諸葛亮首戰即大獲全勝,必定會乘勝追擊。但是天水等三郡從曹魏的方向來看,是易攻難守。但蜀國的大本營益州,則是群山環繞的盆地地形,完完全全是易守難攻。

如果是一個偏安一隅的政權。那麼選擇益州是非常合適的。但諸葛亮顯然不是這樣目光短淺的人,所以他必須要守住關外的戰果。但蜀道艱難,運糧困難,時間一久蜀軍必定糧草不濟。曹睿抓住了這一點,派曹真、張郃統領大軍前去抵禦諸葛亮,自己也去長安坐鎮指揮。

也是在這一場北伐中,發生了馬謖「大意失街亭」的故事。這一失敗也就是第一次北伐蜀軍的崩盤點,諸葛亮親率的主力部隊糧草不濟,只得撤軍。但仔細分析一下,這件事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首先對比一下魏蜀兩國的國力。曹魏政權佔有十個州,但蜀國卻只有益州;而且,蜀國的人口僅僅佔魏國五分之一。

諸葛亮多次北伐,組織起的軍隊最多也不過區區二十萬人,相比曹魏卻能輕鬆動員高達六十萬的軍隊。這樣懸殊的國力對比,試問諸葛亮在北伐前,他自己認為這場戰役有幾分勝算?

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曹睿向益州發出了一道「詔書」,大肆譴責了諸葛亮的「暴行」,甚至直接指責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單純。曹睿認為諸葛亮置蜀國羸弱的國力不顧,窮兵黷武,執意北伐。

他說諸葛亮真正的目的並不是什麼復興漢室,他架空劉禪,獨攬大權只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這份詔書可以在《三國誌》的《魏書》中找到。但究竟曹睿是出於什麼目的,或者他究竟說的對不對,後人已經無法知道了。

總結:諸葛亮在眾多文學作品中一向是智慧的化身。他志在復興漢室,矢志北伐,雖然遭到失敗,但後人也大多給予他正面評價。然而《三國誌》中的曹睿卻對諸葛亮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他認為諸葛亮北伐只是出於自己的政治目的,留下美名,卻置益州百姓於戰爭的水深火熱中於不顧。當然,曹魏政權和蜀漢是宿敵,來自敵人的評價很可能有失偏頗。但這件事究竟該如何評價,想必各位讀者都有自己的觀點看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