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提起劉備總會想起電視裡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劉備稱帝3個月後就劍指東吳,向孫權興師問罪。孫權求和,不許!諸葛瑾來信陳說利害,不聽!「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鐵了心跟東吳開戰的劉備,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馬良、張南、傅肜、馮習、沙摩柯戰死,黃權、杜路、劉寧投降……
夷陵之戰後果有2個:劉備氣病交加,8個月後白帝城托孤而亡;蜀漢徹底告別中原,成為偏居西南一隅的割據政權,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劉備攻打東吳為何慘敗?是因為「怒而用兵」亂了心性、失去方寸?是在地勢狹窄、草深林密間錯誤的分散結營?還是陸遜誘敵深入、出其不備、趁虛而入、巧妙火攻……
也許,以上都是原因之一。但最大主因是:劉備的前線軍中,缺少一位出謀劃策的謀主。蜀漢的軍師是諸葛亮。那麼,劉備慘敗原因是沒帶諸葛亮參戰?從蜀漢在諸葛亮時代,連年用兵難得一勝來看,劉備即使帶上諸葛亮,是否就可以保證夷陵之戰不敗,尚無法完全定論。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另一名謀主被劉備帶上,取勝仍舊無法完全定論,但至少不會遭此大敗。此人是誰?法正!
1、唯一被曹操惦記的漢中名臣
曹操是三國裡最喜歡招賢納才的人,而且不拘一格,唯才是舉,認為「有德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德。」提倡用人之長,不追求人才的完美,曹魏軍中文臣武將眾多,人才濟濟。因此,曹操自認為已把天下人才無論好壞都納入了囊中,「吾收奸雄略盡」。
作為漢中名臣的法正,則是曹操的一大遺憾,因為此人不在曹操的囊中,「獨不得法正」,我的人才庫裡唯獨沒有這個人,法正成為唯一被曹操惦記的漢中名臣。法正為什麼被曹操如此惦記?實在是因為法正對於劉備順利入蜀,起到了無可替代的謀主作用。
對此諸葛亮有清醒認識,認為劉備娶孫權妹妹孫尚香後,「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每天還要面對刀劍林立的孫夫人內府,進退兩難,狼狽不堪。而法正周密謀劃,迎劉備入川,讓劉備如虎添翼,又如雄鷹得以展翅,這種功勞天下無二,而且不可複製。
2、法正在三國謀士參謀中能算幾等
三國的謀士參謀大體可分為七大陣營,分別是曹魏、東吳、蜀漢、袁紹、劉表、呂布、劉璋。這些謀士參謀根據水平不同大約分為五等,一等謀士參謀「謀國」;二等謀士參謀「謀城」;三等謀士參謀「謀勢」;四等謀士參謀「謀戰」;五等謀士參謀「謀計」。
二、三、四、五等的謀士參謀眾多,比如曹魏的劉曄、辛毗、楊阜;東吳的陸遜、諸葛瑾、步騭、闞澤;蜀漢的李嚴、黃權、馬良;袁紹的田豐、沮授、審配;劉表的蒯越;呂布的陳宮; 劉璋的張松。他們均不屬於謀國之士,謀國之士常能「達道於天下,達惠於民,達德於身」。
因此,三國中的謀國之士有:曹魏陣營中的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司馬懿;東吳的張昭、魯肅;蜀漢的諸葛亮、龐統、法正。對此《三國誌》作者陳壽也有評價:法正作為謀主,與曹魏的眾多謀士參謀相比,能力和水平和荀彧不相上下,大約與程昱、郭嘉的水平相當。
3、法正與諸葛亮的異同是什麼
夷陵之戰中蜀漢大敗,最痛心的莫過於劉備,最遺憾的莫於諸葛亮:「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法正如果還活著,肯定會勸阻劉備不讓他伐吳,即使勸阻不成兵發東吳,肯定不會遭遇全軍覆滅的大難。
為何諸葛亮如此推崇法正?原因是「亮每奇正智術」,因為法正的奇謀智略頻出,讓諸葛亮時時感歎和驚奇。通過法正謀劃劉備入川、獻治蜀良策、獻奇謀讓黃忠斬殺夏侯淵等事件來看,法正的政治、軍事謀略水平與諸葛亮相當,在軍事奇謀上更勝於孔明。
對於法正的軍事謀略水平,曹操遭遇定軍山之敗後曾感歎:我就知道大耳賊沒這個水平,肯定有人為他謀劃,原來是法孝直。聯想後世諸葛亮伐魏,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肯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謀來看,法正與諸葛亮的軍事水平正好取長補短。一個求穩,一個求奇,相得益彰。
法正與諸葛亮有個最大的不同是非常記仇,心眼有點兒小,「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一頓飯的恩德、瞪瞪眼的小事,他都記得很清楚,並早晚要回報或報復,如果誰說他壞話就直接處死,毫無商量的餘地。因此,後人認為法正在人格上是有瑕疵的。
劉備在攻打東吳前一年,法正已死。夷陵之戰劉備少了一個謀士參謀、蜀軍少了一個謀主,因此才出現戰略佈局、指揮作戰雜亂無章的問題,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那麼,劉備明明知道需要一位謀主,而法正已死,為什麼不帶諸葛亮呢?是新成立的蜀漢政權離不開一位鎮守大臣,以保證大後方的安全?是認為諸葛亮的軍事謀略在攻打東吳中難以施展?還是因為其他原因呢?
劉備攻打東吳敗給陸遜,沒有了法正,沒有了諸葛亮,作為軍事行動的謀主,只能接受失敗。如果法正不是早亡,而是能與劉備共同攻打東吳,三國的歷史怕是要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