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登基稱帝,隨後,劉備以報孫權奪取荊州、殺害關羽之仇為由,打算出兵攻打東吳,此時趙雲不顧劉備的斥責而上疏勸阻劉備,趙雲稱國賊是曹操而不是孫權,等剿滅曹魏後,東吳自然會臣服蜀漢,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曹丕篡奪皇位,已然引起了公憤,此時正應該利用民憤攻佔關中,從而佔據黃河與渭河上游以討伐逆賊,如此一來,關東義士定會迎接王師,而與東吳的戰事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因此不應該不顧曹魏而先攻打東吳。但憤怒的劉備不聽諫言,他執意東征,還因此留下趙雲都督江州。
趙雲在此時勸諫劉備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作為在冀州時就追隨劉備的將領,趙雲在朝堂上這樣說,沒有任何人會質疑他的忠心,但讓人很奇怪的是,當時諸葛亮並沒有阻止劉備東征,不僅如此,劉備東征時也沒有帶上諸葛亮。有人認為,正因為劉備沒有帶著諸葛亮出征,這才會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造成蜀漢元氣大傷,退一萬步說,如果當時諸葛亮出言勸阻劉備,或許劉備就不會出征,也不會有後面的悲劇發生了。不過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稱如果法正還在,或許能制止劉備東征,即便不能制止劉備,也不至於讓劉備輸的這麼慘。而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在南中之戰和北伐中表現出了極為優秀的軍事才能,可見帶上諸葛亮出征,劉備應該也不至於輸得這麼慘。那劉備東征時,為何不帶上諸葛亮,而是讓諸葛亮鎮守後方呢?
事實上,諸葛亮確實是不願意讓劉備東征,畢竟劉備苦戰半生才得到了益州這一塊立錐之地,而此時劉備已經年近花甲,早就沒有了當年孤注一擲的冒險精神,劉備已經不敢放手一搏了。而劉備不帶諸葛亮出征,並不是因為他對諸葛亮不滿,或者對諸葛亮不再信任。在東漢末年時,益州因為戰事較少,因此受到損害的程度遠低於北方各州,因此益州不僅地域遼闊,而且人口眾多。但在夷陵之戰後,僅巴西郡就征討了兵力五千人,當時馬忠帶著這五千人前去救援劉備,而奉命都督江州的趙雲則帶兵進入永安以穩定戰局。
而在夷陵之戰數年後,諸葛亮又再一次組織了一支十萬人的軍隊,可見即便歷經了關羽軍團的損失,劉備在東征前可有調動的人馬應該也有十五萬之多。但劉備東征時的大軍其實還不足七萬人,因此雖然劉備在夷陵一帶與陸遜對峙,但他始終沒有傾盡全力出兵,他更希望穩紮穩打,迫使孫權讓出荊州。此時對於劉備來說,諸葛亮坐鎮後方,治理民政,供應糧草,其意義遠大於他隨軍出征。
更何況諸葛亮是東聯孫吳,北抗曹操的提出者和實際操盤者,又是東吳大臣諸葛瑾的弟弟,在樊城之戰後,東吳背信棄義,迫害關羽,侵吞荊州,諸葛瑾也參與到這場戰事中來,因此此時諸葛亮的立場是十分尷尬的。而劉備將蜀漢後方大權全權托付給諸葛亮,既是對諸葛亮能力和忠心的信任與肯定,同時也是對此時立場尷尬的諸葛亮的精心保護。正因為劉備的態度,蜀漢其他官員不能以孫權破壞聯盟等理由對諸葛亮彈劾發難,可見劉備對諸葛亮周全的保護。
筆者認為,史書上稱諸葛亮和劉備之間「魚水情深」,這並非一句空話,至少從夷陵之戰前劉備的表現來看,他們君臣之間的情誼確實非比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