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三國的帝王,劉備、孫權和曹操,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非常重視人才,都具有慧眼識人、禮賢下士、放手用人等諸多優點。無論是魏蜀吳哪一方,都因此獲益匪淺。三國各自吸引聚集了一大批精通文才武略的賢能人士,為各自主公運籌帷幄,效命疆場,三國紛爭也因他們而變得更為精彩紛呈。
三國之中,要論對人才的吸引力,要數劉備的蜀國稍遜一籌。這主要是因為,劉備出身草根,起點極低,在三國初期,曹魏和孫吳都早已割據一方自成一派,劉備卻一直顛沛流離,連個根據地都沒有。那些才智之士選擇主公時,自然也「背靠大樹好乘涼」,更多地傾向於魏吳兩家。
直到劉備陸續奪占荊州和益州之後,局面才有所好轉。隨著兩大根據地的到手,蜀國發展也初具規模,劉備的招攬人才計劃才進入佳境。尤其是劉備奪占益州之後,迎來了一個人才井噴期。劉璋在益州經營多年,形勢穩定,又遠離中原戰火高發區,一度是當時很多優秀人才的避難所。
劉備接管益州之後,劉璋麾下這些人才絕大部分就此歸順蜀漢,使得劉備的人才陣營得到極大充實,法正、劉巴、黃權、嚴顏、李嚴等人,基本都是在此時加入蜀國。在眾多益州籍人才中,有一個名叫彭羕的人,分外引人注目。
《三國誌》記載,彭羕是四川廣漢人,自幼飽讀書史,才華橫溢,是當時名震一時的才子。彭羕不僅有才而且外貌出眾,「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彭羕生性心高氣傲,益州名士如雲,人才濟濟,他卻都看不上眼,只佩服一個名叫秦子敕的人,此外他都不屑一顧。
劉璋治理益州期間,彭羕滿腔熱望投靠劉璋想幹一番事業。誰知因為他性格孤傲,仕途極為不順,結果鬱鬱不得志,一直從事最初級的書吏工作。彭羕認為劉璋不識人才,滿腹怨氣,日常言談中經常貶損譭謗劉璋,結果被人告發。劉璋勃然大怒,剝奪彭羕官職,「髡鉗羕為奴隸」,把彭羕處以「髡首」之刑,剃光頭髮充當官府的奴隸,每天從事艱苦繁重的勞役,挨凍受餓,挨打受氣,眼看就要被折磨而死。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奪占益州。他進佔成都後,廣泛招攬人才,聽說了彭羕的事之後,對其非常同情,「拔羕為治中從事」,把彭羕解救出來,任命他為治中從事。同是出自益州的謀士參謀法正,對彭羕非常瞭解,也屢次建議劉備重用彭羕。
劉備親自召見彭羕,一番攀談之後,「亦以為奇」,認為他是天下奇才。因為彭羕熟讀兵書戰策,有著極好的軍事理論功底,於是劉備就對彭羕委以重任,「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讓他培訓指導蜀國諸位武將,一時之間,彭羕成為新晉紅人,「奉使稱意,識遇日加」,劉備對他越來越重視。
然而彭羕的飛速上升,引起了諸葛亮的警惕。諸葛亮不知出於什麼目的,有可能是認為彭羕德才有重大缺陷,不堪重用,也許是認為彭羕的提升會危及他的地位,不管出於什麼目的,諸葛亮「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說彭羕是個有野心的危險分子,是蜀國的不安定因素。這句話已經等同於說彭羕謀反,諸葛亮這一句話,決定了彭羕已經難逃一死。
「先主既敬信亮」,劉備對諸葛亮一向言聽計從,彭羕的厄運就此開始。彭羕被調離成都,到偏遠荒僻的陽江去任職。彭羕極為不滿,私下和馬超發牢騷,結果又被馬超舉報,彭羕就此被關入大牢。彭羕知道一切皆因諸葛亮而起,於是在獄中向諸葛亮寫信,言辭懇切,語氣卑微,又是解釋又是道歉,希望獲得諸葛亮諒解,饒他一命。但諸葛亮卻不為所動,置之不理,彭羕最終死在獄中,時年37歲。看來,蜀國內部的權力地位之爭也是非常激烈,只不過知者甚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