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攻打東吳時,諸葛亮為何不出面勸阻?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攻打東吳時,諸葛亮為何不出面勸阻?

劉備攻打東吳,為何不見諸葛亮出面勸阻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三國網小編告訴你。

關羽之死,劉備衝冠一怒攻打東吳,無人能夠阻攔。蜀吳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沒有贏家,倒是北方虎視眈眈的曹魏喜聞樂見。這場戰爭的不可避免之處在於,荊州那個火藥桶早晚會爆炸。以關羽的性子,魯肅為大局考量尚可以忍讓,換上陸遜和呂蒙,兩國不掐起來才怪。

劉備伐吳顯然是嚴重失策,但史書並未提及諸葛亮出面勸阻。那麼諸葛亮對此究竟是什麼態度呢?我認為他當然是反對,但無力阻止。

一、劉備兵敗夷陵,諸葛亮的話可以表明態度

首先,我們看看夷陵之戰劉備敗退永安,諸葛亮說了什麼話,「亮歎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這是《三國誌》的記載。諸葛亮痛心疾首地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能阻止主上東征。

諸葛亮的戰略一向是聯吳抗曹,他豈能不知東征的危害,不論勝敗,都形同內訌。問題是東吳殺死了劉備的結義兄弟,劉關張三人生死與共的誓言可不是隨便說說的,此仇怎能不報。這時候的諸葛亮雖然已是丞相,卻無法讓劉備回心轉意。

諸葛亮為什麼說法正可以阻止這件事呢?因為法正的確是劉備眼前的頭號紅人。諸葛亮雖然提出了隆中對的目標,佔據荊州、益州,三分天下,但實現這個目標的最重要人物是法正。若沒有法正的投誠,劉備取得益州還得再等等。

法正劇照

諸葛亮還說,如果法正沒死,即使不能阻止劉備東征,至少也不會發生夷陵慘敗。這句話中滿是諸葛亮的沉痛之情。

二、諸葛亮在戰前不見得沒有說話

《三國誌》記載,劉備決定親征之時,有兩個人出面勸阻,一是五虎將之一的趙雲。任何一個政權都免不了山頭林立,趙雲雖然功勞很大,卻一直不能融入關、張的圈子,反而還被他們厭惡。劉備哪裡能聽得進趙雲的話,沒有治他的罪就算不錯了。

另一個人就因勸諫劉備出征被治罪,蜀地名士秦宓(mi)。如果劉備對趙雲這樣的大功臣直言勸諫還能夠忍忍的話,秦宓就沒有如此待遇了。他當即被丟進大牢,直到劉禪繼承君位,才獲得赦免。

連趙雲和秦宓都深知伐吳不可,諸葛亮能不懂得這道理嗎。前文說了,這與他的戰略背道而馳。諸葛亮到底有沒有為此發聲反對呢?史料《蜀中廣記》中有這麼一段話:「先主既稱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荊州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

央視老版《三國演義》諸葛亮劇照

從「群臣多諫」來看,秦宓被下獄,可能是劉備厭煩勸諫的人太多,採取了震懾措施。諸葛亮極有可能是表達過反對意見的,《三國誌》對此語焉不詳而已。

三、古代大咖對此事的看法

諸葛亮因其才能和「鞠躬盡瘁」的品質,在後世圈粉不計其數。許多歷史名人都很敬慕諸葛武侯,唐朝詩聖杜甫是其中之一。杜甫有一首紀念諸葛亮的詩《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最後一句,是說諸葛亮對劉備東征之敗抱恨終生。

清代的大學者王夫之談到此事,著筆甚多。其中說到,「(諸葛)公之心,必欲存漢者也,必欲滅曹者也。不交吳,則內掣於吳而北伐不振。此心也,獨子敬知之耳。」,而「談君臣之交者,競曰先主之於諸葛……悲哉!公之大節苦心,不見諒於當時!」

王夫之這段話指出,諸葛亮竭力維持吳蜀交好、聯手抗曹的苦心孤詣,只有東吳的魯肅明瞭。而後人談起蜀國君臣關係,首推劉備與諸葛亮,實際上兩人的關係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至少法正的話語權就超過了諸葛亮。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