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魏延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魏延是三國時期極具爭議性的一個人物,有的人說他是一個軍事奇才,只是被諸葛亮埋沒了。也有的人說他的軍事才能一般,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並不實用,而且野心非常大,所以才會最終死於非命。那麼歷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魏延之死的真實原因又是什麼呢?
歷史上魏延的形象,要比《三國演義》中更加的惹人討厭。《三國演義》中的魏延一直給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而歷史上的魏延不僅一路平步青雲,而且還非常的驕傲。魏延就像是蜀漢前期的關羽一樣,從來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而且還經常得罪其他大臣。魏延之死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過於狂妄,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得罪了很多同僚大臣。
根據《三國誌》和《魏略》的記載,魏延在關羽、張飛等人相繼逝世後,就開始變得十分狂妄。蜀漢的大臣裡面除了諸葛亮之外,沒有人能夠制服魏延。由於蜀漢缺乏人才,北伐時期整個蜀漢只有魏延一名大將,所以諸葛亮對魏延關愛有加,不管魏延犯下多麼大的錯誤,諸葛亮總是會包庇他。
正史上記載了魏延兩次和同僚發生矛盾的事件,第一次是為魏延侮辱劉琰,劉琰是劉備時期的秘書,蜀漢的車騎將軍,官職僅次於諸葛亮。魏延侮辱劉琰後,劉琰專門到諸葛亮軍中舉報魏延,結果遭到了諸葛亮的訓斥,還險些被罷官丟職。後來魏延又曾經侮辱過楊儀,楊儀是一個非常有骨氣的文人,面對魏延的恐嚇絲毫不肯屈服。魏延拔出刀來想要殺死楊儀,諸葛亮只是勸架,沒有處理魏延。從這兩件事都不難看出,魏延依仗著自己是蜀漢國內唯一的大將,經常做一些危害蜀漢團結的事,只是諸葛亮需要利用魏延,才對他包庇縱容。如果這樣來看的話,魏延之死也並不冤枉,因為他的存在已經威脅到蜀漢內部大臣們的團結了。
諸葛亮臨死的時候擔心魏延會不服從自己撤軍的命令,導致蜀漢大軍陷入危險中,所以諸葛亮專門安排了楊儀作為蜀漢撤軍的總管,並且告訴他如果魏延聽從命令就讓他墊後,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就把他扔在魏國,,任他自生自滅。諸葛亮的這個命令對魏延可謂是仁至義盡,假如諸葛亮真的想要害魏延,完全可以在自己臨死前將魏延殺死。諸葛亮的這個安排給了魏延很大的自主權,甚至默許了魏延投奔曹魏。
諸葛亮的本意是給魏延一個選擇的機會,如果魏延願意繼續做大將,就讓魏延回蜀漢。如果魏延不肯居於忍下,就讓魏延自行選擇去處。諸葛亮的一安排真正的做到了有情有義,只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命令,會給魏延帶來殺身之禍。楊儀在撤退的時候,並沒有刻意去邀請魏延,就帶著軍隊撤退了。魏延看到自己被楊儀拋棄,並沒有選擇投奔曹魏,而是帶領自己少量的兵力去追趕攻擊楊儀帶領的蜀漢主力。
結果楊儀告魏延造反,魏延在蜀漢朝廷內沒有自己的親信,被大臣一致認定造反,最終慘遭殺害。魏延被楊儀殺害不是諸葛亮刻意安排,諸葛亮也沒有預料到魏延會帶領軍隊攻擊楊儀,並且最終被楊儀殺害,否則諸葛亮肯定會提前奪取魏延軍權。但是魏延之死諸葛亮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假如諸葛亮能夠在魏延得罪同僚的時候,及時的勸告和制止魏延,那麼魏延肯定不會落得這樣悲慘的下場。
而且諸葛亮最後的撤兵安排,看似給魏延留下了很多的選擇空間,卻也對魏延安排不公。魏延是蜀漢軍隊的二把手,諸葛亮把兵權交給楊儀,魏延產生不滿是肯定的。如果劃分魏延之死的責任的話,魏延自身的責任是最大的,第二責任人是謀害魏延的楊儀,諸葛亮是第三責任人。雖然他沒有參與謀害魏延,卻始終難辭其咎,魏延死後蜀漢徹底沒有了大將,只能依靠著魏國的降將姜維和廖化等小將來進行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