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渙的評價為什麼這麼高?袁渙的君子之風感動曹操!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袁渙在一個英雄群起的年代名聲算不上太大,但袁渙卻是少有真正能被稱為君子之風的人物。袁渙出生名門,為司徒袁滂之子,當時很多望族子弟都不遵守禮法,但袁渙卻能將自己的言行框架在禮法之內,所以獲得了人們的尊重。袁渙早年受過劉備的照顧,但他此後選擇轉投曹操,以直言正諫著稱。就連曹操都曾被袁渙的為人所感動,袁渙在亂世中還能盡忠職守,不忘初心實屬難得。
三國時期的名士,有不少。一類名士,他們早已成名,喜歡品評一些後進學子。一旦這些後學中真出現了大才之士,那麼這些品評家也能據此再上一層樓。比如許劭評價曹操,龐德公提攜臥龍鳳雛,都曾傳為一時美談。還有一類名士,他們學問很大,但在其他方面上卻不見其成績。例如孔融喜愛評議時政,但從行事來看,卻顯得有些清談了。
最後一類名士,他們效仿古時候的君子之風。其一言一行之間,也無不恪守君子之德。但是在那個亂世,能堅持做到這種程度的,少之又少。在筆者看來,這類人才真正算的上是古之名士。而曹魏集團中的袁渙,便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一員。
說到袁渙,他雖然也是出自袁氏,父親也曾位列漢朝三公。但他和袁紹出身的那個袁氏,其實並無多少關聯。據《三國誌‧袁渙傳》記載:「劉備之為豫州,舉渙茂才。後避地江、淮間,為袁術所命。」可以看到,袁渙還曾經和劉備有過一段淵源。在袁術兵敗被殺之後,袁渙也是出於這點考慮,才答應留在呂布(此時和劉備關係親密)麾下效命。
不過在劉備和呂布鬧僵之後,後者為洩私憤,於是便令袁渙寫封書信痛罵劉備。據《三國誌‧袁渙傳》記載:「布欲使渙作書詈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對此,袁渙面無懼色,反而笑著應答,並將呂布斥責了一番,隨後「布慚而止」。劉備曾有恩於袁渙,所以後者即便面對生死威脅,他也始終秉承著忠義之舉。即便在數年之後,袁渙也始終未能忘記劉備的恩德:「時有傳劉備死者,群臣皆賀;渙以嘗為備舉吏,獨不賀。」袁渙這樣知恩圖報的品行,難道不是古之名士應該有的氣度嗎?此為其一。
不久之後,呂布敗亡於曹操之手。而袁渙此時的舉動,也不由得令曹操都為之側目。裴松之在為《三國誌》作注之時,曾引《袁氏世紀》:「布之破也,陳群父子時亦在布之軍,見太祖皆拜。渙獨高揖不為禮,太祖甚嚴憚之。時太祖又給眾官車各數乘,使取布軍中物,唯其所欲。眾人皆重載,唯渙取書數百卷。」袁渙身處敗軍之中,依然保持氣節。待到後來曹操封賞眾人之時,袁渙也只是取走了百卷書籍。如果不是袁渙對待學問也很認真,那麼他又怎麼會是一個愛書之人?而且一個對待學問都如此認真嚴謹之人,那麼他在待人處事之上,又怎麼不會不遵循君子之道呢?此為其二。
袁渙後來因為自己的君子風度,也自然受到了曹操的重視。在曹操後來實行屯田制之時,袁渙又針對「民不樂,多逃亡」的現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曹操便是在聽從了袁渙的見解之後,才開始站在百姓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此舉也讓袁渙受到不少百姓的愛戴:「以病去官,百姓思之。」此為其三。
袁渙後來在地方上任職之時,採用古之君子的禮儀教化地方上的百姓,並且還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不僅如此,袁渙還起到過帶頭作用。據《三國誌‧袁渙傳》記載:「前後得賜甚多,皆散盡之,家無所儲,終不問產業,乏則取之於人,不為皦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且看這段原文,袁渙為了幫助到有苦難的民眾,他甚至不惜散盡家中的財物,這一點也是很多君子都沒能做到的。此為其四。
筆者在為大家介紹袁渙之時,也不禁為他高尚的人格所感動。縱觀袁渙一生行事,他素來秉承忠義,又好君子之風,懂得為設身處地的為百姓著想。在其言談舉止之間,袁渙也達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這難道還不是古之名士應該有的風範嗎?而陳壽在為袁渙做傳之時,便曾用一句話很好的概括了其品性如何:「為政崇教訓,恕思而後行,外溫柔而內能斷。」
袁渙的君子之風,也同樣感動過曹操:「居官數年卒,太祖為之流涕。」在當時那種亂世之下,能和袁渙有著相同君子之風的,恐怕也是寥寥無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