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字子元。他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對頭司馬懿的長子,路人皆知其心司馬昭的哥哥,一統三國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
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司馬師和乃父司馬懿、乃弟司馬昭一樣成了奸詐、陰險的代名詞,標準的一個亂世奸雄,反派人物。然而,倘若我們能夠拋棄以蜀漢為正統的「羅貫中思想」,仔細研讀一下歷史,你會發現:司馬師其實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公元208年,司馬師出生於河內世家大族司馬氏家中。《晉書》中說他「雅有風彩,沉毅多大略」。司馬師很小的時候,便有名氣,與當時名士夏侯玄、何晏齊名。何晏評價他「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讚他有治國之才。成年後,司馬師掌管選才之法,推賢任能,整頓綱紀,使文武大臣各司其職,朝野肅然。可以說,倘若生在治世,司馬師一定是一位能臣。
可惜天下並不太平。當時已是三國末期,那些曾經縱橫捭闔叱吒風雲的英雄們早已風消雲散,零落殆盡。曹操已死多年,諸葛亮也在五丈原被司馬師的父親司馬懿給活活氣死,「鞠躬盡瘁」了,一直活到七十一歲的吳大帝孫權也死了,天下只剩下司馬懿一個英雄在那「荷戟獨彷徨」。
自古以來,能力與權力始終是要相配的。能力超強的司馬懿當然不甘心久居人下,他加緊了篡奪曹魏政權。而當時橫在他面前最大的障礙是曹爽,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式人物。公元249年,司馬懿以雷霆手段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控了曹魏政權。
搞政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這麼重大的事僅靠司馬懿一人之力是完不成的,和誰商議呢?外人又靠不住。司馬懿看中了自己的大兒子司馬師。司馬師作為父親的得力助手,全程參與了「高平陵之變」。父子二人,密謀策劃,連司馬師的親弟弟司馬昭都被蒙在鼓裡。古語有云,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行事機密是政治家最基本的素質。等到政變前夜,司馬懿突然將行動計劃告訴兩個兒子,結果,司馬師聽後安寢如常,好像沒事人一樣,而司馬昭聽後卻嚇出了一身冷汗,緊張兮兮,坐臥不寧。司馬懿由此認定大兒子司馬師更有大將氣度。
據說,司馬師曾經暗養三千名死士,散落在各地,等到舉事那天,三千死士驟然聚集,仿如天兵下凡一般。這是《孫子兵法》「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的最經典詮釋,它充分展現了司馬師超凡的軍事才能和組織才能。
兩年後,司馬懿撒手西去,魏國群臣以「伊尹既卒,伊陟嗣事」的古訓,推舉司馬師輔政。司馬師自任大將軍,將曹魏軍政大權牢牢抓在自己手裡。
公元253年,吳國太傅諸葛恪率軍攻打魏國新城,曹魏群臣如臨大敵,紛紛建言立即發大兵迎戰,司馬師卻十分沉著鎮定,他認真分析了一下形勢,主張採取深溝高壘、以逸待勞的戰術,終使諸葛恪欲戰不得,曠師日久,糧草不繼,狼狽而退,在歸途中還被司馬師早已佈置好的伏兵痛殺一頓。
如同曹操當年篡奪東漢政權遇到許多阻力一樣,司馬氏在篡奪曹魏政權的過程中,也遭遇到了抵制和反抗。公元254年,魏國第三任皇帝曹芳和中書令李豐等企圖扳倒司馬師,推舉夏侯玄輔政。但是,與曹操一樣,司馬師同樣是一位出色的權謀家。他很快察覺到李豐等人的陰謀,來了個先下手為強,以企圖「廢易大臣」的罪著名將領李豐連同夏侯玄等人全部抓住,滅了三族。為了更好地實施司馬氏的統治,司馬師以天子不理朝政,整天只知道驕奢淫逸為由,奏請皇太后,將曹芳廢掉,另立曹髦為帝。通過廢一帝,立一帝,司馬師的權力得到了鞏固和擴大。
然而,正當事業蒸蒸日上之際,司馬師的身體卻出問題了。司馬師三歲時便發現左眼眶內生有腫瘤,雖經治療,但是一直未根除。越到後來,腫瘤越厲害。到司馬師48歲的時候,這個腫瘤也猖狂到極點。司馬師整天強忍者疼痛理政。
然而,這一年卻不怎麼好。正月,魏國鎮東大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舉兵作亂,向司馬氏發起挑戰。而且那文欽大有破釜沉舟、不成功便成仁的架勢,把自己的四個親生兒子送去東吳做人質,以取得東吳的援助。兩路叛軍集結五六萬人渡過淮河由壽春出發,攻佔項城,兵鋒直指洛陽。面對氣勢洶洶的叛軍,司馬師在劇痛中表現得十分鎮定。
為了鼓舞士氣,司馬師帶著病驅,親自掛帥出征討伐叛軍。他審時度勢,派監軍王基帶領前鋒部隊先行迎住叛軍,調諸葛誕率豫州兵由東面進攻壽春,又令征東將軍胡遵領軍從南面截斷毋丘儉退路,再派兗州刺史、著名將領鄧艾統兵萬餘,由西北攻向項城。如此四路大軍,已形成對毋丘儉、文欽的包圍之勢。
親臨前線後,司馬師果斷地命前鋒王基搶先奪取叛軍屯糧地南頓,自己則率軍從汝陽急行至樂嘉,與鄧艾軍會師,叛軍大亂,文欽先行撤退。司馬師遣800精騎窮追猛打,先吃掉了文欽部。接著,司馬師對毋丘儉部實行圍而不攻戰術,待其軍心潰散,不戰而敗。毋丘儉倉皇逃跑,在慎縣被人殺害。
司馬師雖然十分漂亮地打贏了這場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擁曹勢力,進一步鞏固擴大了司馬氏的權力,但是,司馬師也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正當司馬師得勝之際,文欽之子文鴦趁夜帶兵襲營,司馬師被從夢中猛然驚醒,一時急火攻心,他左眼中的腫瘤再也無法容忍眼球的束縛,終於奪眶迸裂而出,司馬師撕心裂肺般地疼痛難忍。但是,為了不影響軍心,司馬師將自己裹進被窩,死死咬住被子,一直將被子咬爛,都沒有喊出聲來。司馬師活脫脫一個晉朝版的邱少雲。
文鴦被擊退後,司馬師班師,剛到許昌,便在痛苦中離開了人世。對於毋丘儉、文欽的叛亂,司馬師本可以不必親自去征討,但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統一,他毅然決然帶病出征,直到為此搭上性命。在平叛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司馬師指揮若定的軍事才能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歷代強權人物最淒慘的是自己突然暴亡,而沒有合適的繼承人,致使辛苦創下的功名事業瞬間化為烏有。公元255年,司馬師死於許昌。由於沒有兒子,臨死前,他將權力移交給了自己的親弟弟司馬昭。
歷史證明,司馬師做了一個多麼英明的決定。司馬昭接替哥哥任大將軍後,對外西滅蜀國,南征東吳,基本蕩定天下,對內,幹掉曹髦,徹底掌控了曹魏政權,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建立晉朝,只不過是順手摘掉早已經熟透了的果子而已。
司馬師是一個優秀的權謀家,一個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一個將國家利益、革命大業看得高於一切的負責任的領導人,一個亂世中的英雄。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成天下之大功的司馬師,沒有來得及享天下之大位,只活了48歲。但是,他卻澤被後世。司馬昭多次對人說:「此景王之天下也」。後來,開創晉朝的晉武帝司馬炎追諡司馬師為景皇帝,算是對司馬師一生功業的最好緬懷和評價。
從分久必合的歷史大趨勢看,由三國分裂到晉朝統一,是歷史的大潮流。司馬師正是順應了這個潮流,推動了歷史進步,最終為此獻出生命。這也是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