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那司馬昭究竟擁有怎樣的心?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那司馬昭究竟擁有怎樣的心?

三國鼎立,蜀國及吳國致力對抗曹魏,但成果不大。而魏國就靠多名人才守衛著,魏帝曹睿時期,以司馬懿的表現最為卓越,成功抵禦蜀漢北伐,並討於遼東之戰攻滅叛變的公孫淵。

曹睿死後,繼位曹芳即位年僅八歲,同為托孤大臣的曹爽與司馬懿隨後權力鬥爭,結果司馬懿發動政變,曹爽及其黨羽被滅族,朝政遂為司馬懿父子掌握。其子司馬師擅行廢曹芳,另立曹睿之侄曹髦為帝。

司馬師與司馬昭相繼掌權,有指司馬昭總攬大權後,總想取代曹髦,不斷剷除異己。年輕的曹髦知道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不會長,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所以找來心腹大臣,指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三國誌·魏書四·三少帝紀》)打算鋌而走險,突襲幹掉司馬昭,最終他不理心腹的勸阻,最終事敗被殺。近兩千年來,後人都以曹髦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不過俗語又云:知人口面不知心。人心難測,海水難量。年紀輕輕的曹髦憑什麼斷定司馬昭人所共知的心是篡逆之心?

關於曹髦,《三國誌》著者陳壽如此評價:高貴公才慧夙成,好問尚辭,蓋亦文帝之風流也;然輕躁忿肆,自蹈大禍。不少人都認為,曹髦有才氣,但性格不夠深沉,缺乏帝王心術。當皇家威權盡失,曹髦不能忍,結果自取其禍。

曹髦原本可以不死,因為當時即便威權崩潰,他的身份優勢還在。從君臣名分講,司馬昭是臣,他若果想越雷池一步,只能背負弒君篡位的歷史惡名。

從正史來看,司馬昭跋扈,但並沒有證明指他有弒君之心。就像當年曹操是如何對待漢獻帝劉協一樣,司馬昭當時成為晉王,而在他給孫皓書信中仍然對曹髦尊敬有加。毋丘儉、文欽等人都曾指出:弟昭,忠肅寬明,樂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誠為國,不與師同。司馬昭的人格,與司馬師的不忠不孝並不一樣。即便司馬昭有弒君之心,如果曹髦能傚法漢獻帝劉協,哪怕是裝傻扮懵,待時而起,未必沒有翻身的機會。司馬昭專政時期,以仁治國,以民為本。

史載,曹髦動手時候,司馬昭正籌劃滅蜀大計。在這之前,諸葛誕在淮南造反,司馬昭建議曹髦親征,勝利後當部下請求將降將全部活埋時,司馬昭不同意,要顯示大魏的寬宏大度。其後,朝野對司馬昭的擁戴呼聲很高,但他即使被授予最高的九錫賞賜,也前後六次固辭,還九讓不受。那麼他是否有篡位之心?

任何政權的顛覆瓦解都涉及多種因素。以曹魏為例,魏明帝曹睿以後大興奢靡之風,世家宗族子弟只知享樂,文武百官貪斂不恤民情,無論是曹芳還是曹髦,短期內都無法改變危機。司馬昭所做的,恰恰安內、攘外並舉,凝聚民心,幫助皇權穩定,所以才能海內得以休息。假若司馬昭不做權臣做犬臣,跟著小皇帝罔顧民意,放任不思進取,曹魏也不能國泰民安,他的兒子司馬炎亦未必有能力實現大一統。由184年黃巾之亂起,經歷近百年分裂局面,最終三分歸晉。

所以,單從年輕的曹髦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將司馬昭列罪鞭撻,並不夠立體。至少司馬昭之心及路人皆知的弒君說,並不能完全劃上等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