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反覆小人 劉備的名聲為何比呂布好?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同為反覆小人 劉備的名聲為何比呂布好?

一直以來看了許多厚非劉備和呂布人品的文字,筆者甚不以為然。從兩人頻繁更換主人的情況來看,把他們稱為「反覆小人」也對,確實不厚道,我也不大同情他們。但是,劉備的歷史名聲卻比呂布好上百倍,這就有些不公平了。最近對先秦諸子文字讀得多了,魏晉名士的東西也慢慢看了些,對於他們二人的行事準則以及後來的迥異名聲,算是有了點心得。

在《孟子-萬章下》一文裡,記載有「齊宣王問卿」的故事,孟子提到的「貴戚卿」和「異姓卿」的差別,與呂布和劉備的行事風格基本吻合。很顯然,呂布屬於「貴戚卿」,而劉備屬於「異姓卿」。

孟子概括「貴戚卿」的特點是「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呂布有無勸諫,趙炎不知,但其「弒主易位」卻是常有的。對「異性卿」的特點,孟子是這樣說的:「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劉備有沒有反覆諫之,趙炎依然不知,但他選擇偷偷離開,則帶有先秦士子和魏晉名士的烙印。

劉備遵行的是「道合則侍之,道不合則去之」的典型先秦士子出仕準則,而魏晉時代又是一個名士風氣盛行的時代,最推崇「聖人避亂世」那一套楊朱理論。所以,劉備「信大義而又輕去就」的做法,在殘漢之際,有些視功名如糞土的意思,對各路諸侯實力派來說,是一道很有吸引力的招牌菜,不管識才不識才,一旦「大耳朵」落魄來投,都有人將其視為珍寶,奉若上賓,比「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還要有宣傳效果。

創業之初,為了獲取名望,劉備這樣做,或許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得到荊州之後,有了根本,劉備的信仰就出現了動搖,特別是在對待益州牧劉璋的事情上,和「貴戚卿」的「易位」思想如出一轍。

呂布的行事準則與劉備正好相反,具有非常鮮明的草原狼特徵。近年有一本暢銷書對遊牧民族的道德觀念描寫很細緻,叫做《狼圖騰》。狼的特點是貪婪重利,弱肉強食,忠於理念而手腕靈活;狼王皆由強者出任,老弱前任被淘汰。所以,冒頓殺父登位而匈奴心服其能,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呂布的為人和秉承的思想也是如此,他殺丁原、董卓,招來「天下共誅之」。對他自己來說,並不覺得強者為王(易位)很過分,只是想不通,為何自己大義滅親卻慘遭「關東諸侯都欲殺布」的悲劇。殊不知他面對的不是草原上的「群狼」,而是深受中原文化道德熏陶的一群士大夫。

劉備一生顛沛流離投靠過很多人,但他從不跟主人動刀子,搶了劉璋的地盤也沒殺他,所以,名聲不減反增,這是三國時代的社會道德風氣所決定的,孟子所謂的「聖之時者」,用在劉備身上也不算太過分。

而呂布與董太師雖有父子之名,廢董之舉按當時道德要求,還是可以做的,但手刃還是太過。伊呂之立,霍光之行,尚不傷及嗣主性命,何況呂布所殺的乃是恩主,自然不會見容於中原文化道德的底線。

呂布後來對劉備的一忍再忍,大概是有些幡然醒悟了。白門樓上的「求饒」,說明草原狼具融入中原道德規範的覺悟,雖然最終被劉備落井下石,但對他們兩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劉備的遺憾在於,作為獵手之一,如果能夠對獵物表示同情,他就創造了歷史,可惜他放棄了;呂布的遺憾是丟了腦袋。

草原狼終究沒有淪為被馴服的寵物犬,他是帶著尊嚴而死的,儘管背負了「三姓家奴」之千古罵名,幸耶悲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