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和諸葛亮的關係如何?他們是否不合?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李嚴和諸葛亮的關係如何?他們是否不合?

李嚴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李嚴和諸葛亮都是托孤大臣,但是兩人的實際權利卻天差地別。而且最後李嚴還被諸葛亮貶為庶民,簡直毫無尊嚴,所以說當時諸葛亮實際就是最高權力者,整個蜀國的事情都要聽他一人,李嚴不管各個方面都比不上諸葛亮。如果李嚴能和諸葛亮和平相處還好說,偏偏兩人有結下了樑子,所以最後李嚴也是含恨而死。

劉備夷陵慘敗後,逃往白帝城。自知自己不行了,於是讓人將太子劉禪和諸葛亮從成都接到永安宮,當著眾人的面開始托孤。劉備當時選擇了兩位托孤大臣,一位是諸葛亮,另一位就是李嚴。

劉備之所以這麼安排,他的用意很明顯。劉備集團作為蜀地的「外來人口」,肯定要平衡自己的舊部和當地臣子的關係,一邊選一個,不偏不倚。

同時諸葛亮和李嚴之間可以相互制衡,避免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劉備的如意算盤打得響,可惜他死後事情並沒有按照他預想的情況走下去。

李嚴和諸葛亮在制約關係中徹底決裂。其實歷史上的李嚴,軍事才能遠在諸葛亮之上。

建安二十三年,馬秦、高勝等在郪縣造反,招集了一隻擁有萬人的隊伍,抵達資中縣。當時劉備在漢中,李嚴不待另外發兵,只率本將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

其餘人都作鳥獸散,回家種田為生了。這次軍事行動充分的體現了李嚴做事的果敢,而且在劉備還活著的時候,李嚴曾多次打敗過少數民族的入侵。正是因為李嚴如此優秀,才成為劉備看好的托孤大臣。

劉備死後,李嚴自然不願意屈居諸葛亮之下,兩個人就開始「競爭」。其實競爭一詞偏於中性,競爭有良性和惡性之分,如果兩個人互相攀比政績看誰做的好事多,這就是良性競爭,有利於國家的進步。但是很可惜,他們是後者。他們互相拆台,互相拖後腿。不停地搞小動作。

最明顯的一次就是,公元231年,諸葛亮出兵北伐,李嚴負責後勤糧草工作,但是那一年西南地區一直下雨,後勤運輸很困難,為了避免被諸葛亮說自己辦事不利,李嚴就向後主進言讓諸葛亮班師回朝。

結果諸葛亮回來之後就和李嚴算總賬,諸葛亮把李嚴多年來的奏表全都拿了出來一一核對,可見諸葛亮也是早有預謀的,然後率領著自己的親信一起彈劾李嚴,最後李嚴被削去了官職,貶為庶人。

諸葛亮成了這次政治鬥爭的雖大受益者,從此再也沒有人能夠制衡他了。

後世很多學者對李嚴「拆台」的行為提出了質疑。認為李嚴不會為自己的錯誤找如此低幼的借口,他更像是落入了某些人精心設計的「圈套」。

但是不管歷史的真相如何,他都是個鬥爭的失敗者,只能任由後人踩踏。而另一位成功者就可以賺滿人氣,贏得後世的歌功頌德。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