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病篤,召諸葛亮、李嚴等重臣囑托後事。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然而,可能令所有當事人都沒想到的是,這一「托」最後竟然托成為了歷史謎案,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永安托孤」之所以能在近兩千年後仍然被議論紛紛,讓人莫衷一是,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劉備的那句著名遺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誌》)
根據對這句模稜兩可之語的不同理解,大體可以分為兩派。
一派認為劉備是真心實意以國相托:如果劉阿斗不是當皇帝的那塊料,你諸葛亮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這裡,體現了劉備、諸葛亮這對君臣深厚的情誼。劉備這種真性情的流露,也讓他的仁君形象進一步昇華,永載史冊。
而另一派則認為,劉備此乃是虛情假意。人是自私的動物,更何況是面對奮鬥終生才得來的皇權?劉備用「君可自取」這種話來逼諸葛亮表忠心,並給他套上了一道「不可篡位」的精神枷鎖。
到底哪一派更有道理呢?其實答案就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與諸葛亮一起被托孤,並被劉備授予軍權的李嚴。
通過分析李嚴這個不太知名的人物,我們就能搞清楚劉備托孤的真實想法。
一、李嚴何許人也?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李嚴這個名字的確是陌生的。
李嚴字正方,荊州南陽人。雖然他跟諸葛亮一樣,同樣出自南陽,但兩人在此前並無交情。
李嚴最初在劉表手下做郡縣的官吏,以才幹著稱。曹操入主荊州後,李嚴向西進入四川,投奔到了劉璋帳下。劉璋重用李嚴,封其做成都令。
劉備入川後,李嚴率眾投降,被封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李嚴不僅政績突出,還具有不錯的軍事指揮才能。在任犍為太守時,他曾經兩次平定了叛亂,體現了自己文武雙全的過硬素質。
劉備稱帝后,原來跟隨自己打天下的人才已經凋零大半,而像李嚴這種能文能武的中堅力量就顯得尤為珍貴。
於是,章武二年,從夷陵戰場上敗退下來的劉備,在永安封李嚴為尚書令,留在自己身邊,負責協助其處理大小政務。
這裡,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尚書令」這個官職。雖然它聽起來平淡無奇,但是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秦和西漢,尚書令只是一個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奏章的秘書類的職位;但到了東漢,尚書令的職權大大增強,他們直接對皇帝負責和匯報工作,相當於今天的秘書長。
劉備讓李嚴做自己的秘書長,此時蜀國的形勢就值得玩味了:同為身邊重臣,李嚴和諸葛亮的關係,劉備究竟是如何擺的呢?
一方面,諸葛亮作為此時的蜀漢丞相,在成都處理政務,但需要說明的是,諸葛亮並沒有開府治事。
什麼是「開府治事」,這大概相當於今天的組閣,也就是丞相自己組建一支聽命於己的工作班子和辦事機構,這樣更有利於工作開展。
所以,《三國誌》在介紹諸葛亮的職位時,說的是「亮以丞相錄尚書事」,也就是說諸葛亮既是丞相,又兼任著「尚書令」的工作。
因為諸葛亮沒有開府治事,所以其丞相之職有點「虛」,他更加像一個尚書令。
另一方面,劉備突然封李嚴為尚書令,這就相當於在永安另外設立了一個總覽全國軍政事務的辦事機構。
而且,因為李嚴是尚書令,他直接向劉備匯報工作。諸葛亮在成都的施政建議,要先送到李嚴處,再轉呈給劉備裁決。而劉備給諸葛亮下達的命令,同樣是通過李嚴之手,轉達給諸葛亮的。
看到這,相信您已經看出劉備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了:諸葛亮是名義上的丞相、百官之首,劉備需要他在成都替自己看家護院、維繫統治;但劉備後來又在永安培植了尚書令李嚴,以此來制衡諸葛亮。
不過,這並不代表劉備更加信任李嚴,恰恰相反,劉備更信任的仍然是諸葛亮。
因為李嚴畢竟是劉璋的舊部,而不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嫡系下屬。劉備設計這種制度架構,完全是為了搞平衡,避免諸葛亮一人獨大而已。
二、永安托孤的真相
李嚴被封為尚書令的第二年,劉備病危,在永安托孤。
按照劉備的臨終安排:「托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三國誌》)
他的托孤大臣有兩個,丞相諸葛亮為正,具體負責行政事務,而尚書令李嚴為副,統領內外軍事,暫時守衛永安。
劉備之所以這樣安排,除了玩「平衡術」以外,其實還兼顧到了諸葛亮、李嚴二人的才幹與特長。
先說諸葛亮。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並未像小說《三國演義》中表現得那樣用兵如神,他甚至基本沒有領兵打過仗,而是主要從事後勤保障工作,善於治國理政。
再說李嚴。我們剛才說過,他是一位文武全才,雖然能力未必及關羽、張飛等虎將,但他看起來比諸葛亮更加適合統兵。而因為此時大將魏延正坐鎮漢中、防備曹魏,所以劉備才讓李嚴暫時駐守永安,防備孫吳。
所以,在去世前兩年,劉備這樣一波連續操作,實際上是在為自己身後的人事架構做佈局:
李嚴由一郡太守,平步青雲,成為劉備身邊最為信任的人之一,他與諸葛亮組成了「一文一武」的輔政大臣班底,以幫助年幼劉禪渡過這段風雨飄搖的歲月。
而這種人事安排,會不會引起諸葛亮的反感呢?我想肯定會的,而且從劉備任命李嚴為尚書令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