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蜀漢王朝最不幸的大將李嚴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王平,這位一生帶著傳奇的將軍,從認識劉備開始,就開始走上坡路,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特定國情所決定的,畢竟劉備那個時候為爭奪漢中損失也是比較慘重的,急需人才的補充,其次更重要的一方面,還是因為王平,遇上了不少人生伯樂。
劉備首當其衝,無疑成為王平人生的伯樂,對其有知遇之恩。其次,執掌蜀漢王朝大權的諸葛亮,更是對王平另眼相待,數次提拔,讓其在蜀漢王朝的軍界開始站穩了腳跟,褪去「叛將」的色彩。蔣琬對其的重任,無疑將王平送上人生的巔峰,為其傳奇一生拉下了完美的帷幕。
總之,對於王平而言,他是非常幸運的,他沒有成為默默無聞的歷史過客,要知道,不少投降曹魏或者東吳等王朝的將軍,就沒有這份幸運了,大多被雪藏或沉寂。對於蜀漢王朝而言,也是非常幸運的,劉禪當政幾十年,其中就有王平等人功勞,其可是有著「平安三侯」之一的威名。而且在延熙七年,憑借固守擊敗了曹爽十萬大軍,成功化解蜀漢王朝的危機,加速了曹爽集團的覆滅,改變了三國歷史的走向,推遲了三國一統的進程。
然而,值得一提的事情,在蜀漢王朝的發展歷史命運之中,並非所有的武將都像王平這般幸運,其中就有一位可以說非常的不幸,當然他的不幸本來就是他自己所有造成了,也怪不了別人。他本來是權傾一時的大將,無奈犯下錯誤,最終被廢黜為平民,最終落得憂憤而死的悲慘結局,相當的悲哀。
這位不幸的武將究竟是誰?他又犯了什麼樣子的錯誤呢?
我們都知道劉備入川,擊敗劉璋,拿下漢中後,成功建立蜀漢王朝,而這蜀漢王朝的建立,卻存在兩大強大的集團,一個就是跟著劉備入川的荊州集團,另外一個就是當年跟著劉焉入川的東州集團,劉備入蜀過程中,東州集團的人才就出現了大面積的跳水,加入了劉備陣容,而屬於益州本地的豪族,比如張任等,就出現了殊死抵抗的局面。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劉備認識一個東州的將領——李嚴,也就是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蜀漢王朝最不幸的著名將領。早期的李嚴,能力不凡,被劉備看中,為蜀漢王朝的穩定和發展,都有著傑出的貢獻,這也為其成為劉備的托孤大臣,奠定了基礎。在武功方面,能在劉備還在漢中的時候,平定後方叛亂,
公元213(建安十八年),本來是劉璋護軍的李嚴,帶著部隊投降了劉備,瞬間獲得劉備的器重,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接下來,不僅在文治方面參與了《蜀科》的定制,其治政能力十分優秀,曾以致「吏民悅之」,這個時候的李嚴,在軍政方面確實有兩把刷子。劉備兵敗白帝城,麾下良將賢臣幾乎要陣亡,在這個關鍵時刻,急需一個軍政多面手來總攬東線事務,按理說諸葛亮無疑是最佳人選,不過,諸葛亮身為丞相,劉禪在成都,不可輕易離開,想來想去,也就這位軍政賢才李嚴頗得心意。
很快,李嚴被劉備直接徵召,從地方官吏,迅速提拔為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執行一切政令的首腦。劉備病逝之前,又給李嚴加了官,封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成為權傾一時的大將,跟諸葛亮成為蜀漢王朝的托孤大臣。
《三國誌》:章武二年,先主征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李嚴,從地方官破格提升為中央重臣,按理說這是最大的幸運,卻沒有想到,這卻才是李嚴不幸的開始。他一步步地走向了毀滅的根源,就是從成為托孤重臣開始。
劉備病逝後,蜀漢王朝權柄最大的兩個人,無疑就是諸葛亮和李嚴,李嚴雖然為尚書令,實權大,但是諸葛亮是丞相,而且還兼錄尚書事,可以說比李嚴高一級,而李嚴的「中都護」,就是統領著所有的中軍,相當於後世總統帥,不過當時劉備在永安建立的行宮,而且讓李嚴留鎮永安,無疑是讓李嚴統帥以陪都永安為中心的東面部隊,並不是把蜀漢軍權交給李嚴,其中東面部隊之中,還有趙雲的兵馬。劉備這樣的安排,其中有一點,無疑是讓身為東州集團的李嚴能夠巧妙的制衡荊州集團的諸葛亮,這樣才能讓劉禪坐穩皇位。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很顯然看出,李嚴並沒有做好劉備安排的任務,反而滋生出強大的慾望,開始想要獲得更大的權力,更高的權位。
首先,李嚴就開始巧妙的討好諸葛亮,勸諸葛亮加九錫,進位為王,說不定,接下裡就開始讓諸葛亮取代劉禪。如果諸葛亮加官進爵,同為輔政大臣的他,自然也會加官進爵。不過,諸葛亮是何許人也,忠君愛國的完美賢臣,自然沒有讓李嚴滿意。李嚴一計不成,又開始搞事情,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意圖劃分五個郡成立巴州,讓自己擔任巴州刺史,好與諸葛亮的益州牧相抗衡。這樣的要求,諸葛亮也沒有答應,但是又不想搞得太僵,就忍了。諸葛亮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認為自己與李嚴還是可以相忍為國、並肩合作的。
然而,李嚴還是不死心,多次利用諸葛亮北伐期間,不聽其調令,甚至違抗軍令,要挾諸葛亮給自己加官開府。無奈之下,諸葛亮為北伐事業能夠穩定有序,就不停地滿足李嚴的要求,遷李嚴為驃騎將軍,又表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還把相府事務委託給李嚴,委以運糧重任。可惜,諸葛亮低估李嚴貪婪的內心。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上邽之戰大破司馬懿,形勢一片大好,卻因李嚴的軍糧供應不上,被迫撤軍。這次「軍糧供應不上」成為李嚴倒台的關鍵原因,準確的說是李嚴對諸葛亮的發起的一次有預謀的扳倒行動。先假傳聖旨讓諸葛亮退兵,當諸葛亮真正退兵後,李嚴又謊稱軍需充足不知道為何大軍退兵,用意在於解脫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顯出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又假意上書說這次撤兵,是戰術上的撤兵,為了引誘敵人罷了。
可惜,諸葛亮不是蠢豬,面對李嚴鬧劇一般的耍寶,實在忍無可忍了,直接將罪證拿了出來,將李嚴的前後書疏原本手跡遞上去,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無遺。並上書彈劾李嚴,廢李嚴為民,流放梓潼郡。
李嚴,是蜀漢王朝一個犯錯的典型,那就是從勵精圖治向追求享樂的蛻變典型。他本來是幸運的,卻又成為最大的不幸,不思進取的他,毀掉了他的一生。公元234(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死後,考慮到沒有人再啟用李嚴,李嚴也激憤發病,不久去世。一個本來權傾一時的大將軍,就這樣的毫無作為的死去,是他一生的悲哀。
試問,李嚴還是當初的李嚴,諸葛亮去世,成為執掌蜀漢王朝的繼位人,結果又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