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時,袁紹為什麼沒有像曹操一樣缺糧?原因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官渡之戰時,袁紹為什麼沒有像曹操一樣缺糧?原因是什麼?

下面由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官渡之戰時,袁紹為什麼沒有像曹操一樣缺糧,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著往下看

東漢末年,北方經過長達近十年的兼併戰爭,在各自掃平了周邊強敵後只剩下原先是盟友的曹操和袁紹兩大軍事集團,雙方一決高下的態勢日趨明顯: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發佈討曹檄文,二月進軍黎陽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雖然白馬之戰和延津之戰袁紹連續失利,但是其實力仍遠在曹操之上。

袁紹投入的總兵力約在11萬人左右,曹操在官渡前線的總兵力約3萬多人,這其中包括從許都帶來的約一萬人,以及在左右翼策應的夏侯惇和張繡所部,同時還包括駐紮在武原的於禁、延津的樂進和陽翟一線的曹仁所部。

196年漢獻帝劉協遷都許都後,曹操就開始大力屯田,為此曹操不惜讓戰鬥力不弱卻軍紀渙散的青州軍解甲歸田,可以說曹操的屯田舉措取得了很大進展,當年就得谷百萬斛,大大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曹操兵力遠不如袁紹,屯田制也實行了幾年,按理說曹操不會缺糧,要缺糧也應該是袁紹才對,可是官渡之戰期間在雙方對峙階段,曹操一度因為缺糧甚至想退兵回許都,《資治通鑒》記載:「操眾少糧盡,士卒疲乏,百姓困於徵賦,多叛歸紹者,操患之,與荀彧書,議欲還許。」雖然被荀彧勸阻,但是袁紹擁兵十餘萬,為何糧草短缺的卻是兵力不足的曹操?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自黃巾起義以來,青州、兗州和豫州是被破壞得最嚴重的區域,連年戰亂各地疲憊不堪,曹操《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就是當時真實的寫照,兗州和豫州正是曹操的主要勢力範圍,所以屯田制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想要恢復元氣卻非幾年時間可以做到。

袁紹的情況比曹操好得多,冀州本來就地大物博,是盛產錢糧之地,黃巾起義雖然最早爆發在冀州,但是很快席捲各地,對冀州的破壞反而沒有對青、兗、豫等州破壞嚴重,而且袁紹坐擁冀、並、青、幽四州地盤比曹操大得多,籌措糧草自然也比曹操容易。

第二,公孫瓚為了和袁紹決戰退守易京,囤積了大量糧草的同時也推行屯田,《後漢書》記載:「今吾諸營樓櫓千里,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199年袁紹攻破易京,積穀三百萬斛也歸了袁紹,曹操一年屯田也才得谷百萬斛,袁紹攻滅公孫瓚得到的糧草就比得上曹操的三年所得。

第三,除了冀州和幽州之外,袁紹的外甥高幹治理并州七年卓有成效,在穩定并州局勢的同時,高幹也為袁紹提供了大量的糧草和士卒的補給。

袁譚是袁紹的長子,青州原本是公孫瓚部將田楷、朝廷任命的青州刺史孔融和袁譚三強爭霸,在袁紹無心青州的情形下,實力最弱的袁譚先後趕跑了田楷和孔融拿下了整個青州。不過袁譚得到青州後橫徵暴斂、到處擄掠,此舉雖然不得人心,但是卻使得青州成為了袁紹另外一個糧草和兵源供給之地。

第四,曹操糧草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後方不穩造成的,當時豫州大部分郡縣紛紛響應袁紹,特別是在袁紹老家汝南一帶更是如此,一方面這加強了曹操籌糧的難度,另外一方面為了拉攏人心和安定局面,曹操同意對對這些郡縣暫緩徵稅或退還戶稅,比如陽安郡都尉李通就把所徵收的綿絹悉數退還給百姓,這可能也是曹操糧草不濟的原因之一。

所以袁紹兵力雖多,但是糧草來源也多,反倒是曹操兵力雖然不多,但是面臨的困難卻比袁紹大多了,糧草不足也就不足為奇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