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官渡之戰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公元199年,袁紹消滅了公孫瓚,統一了黃河以北,成為全國實力最強大的諸侯;而在黃河以南,曹操消滅了呂布和袁術,降伏了劉備,控制了兗州、豫州和徐州,這個時候在袁紹和曹操之間爆發了歷史上聞名的官渡之戰。
我們說官渡之戰,這場戰役不止打了一仗,官渡之戰打了有一年,從公元199年一直打到公元200年的十月。
公元200年2月,袁紹派遣大將顏良主動進攻黃河岸邊的延津渡口。4月,曹操率領部隊去解救延津,面對袁紹的大軍,眾人一籌莫展之際,荀攸向曹操獻上聲東擊西的計策,「我們士兵少,難以抵禦袁紹。等我們到延津之後,渡河做出攻擊袁紹後方的架勢,袁紹一定分兵向西。這個時候我們再率領輕兵偷襲白馬津,趁其不備,可以擒殺顏良。」 曹操拍手稱快,遵從荀攸提出的聲東擊西之計。
袁紹果然上當,分兵向西。這個時候曹操帶領部隊偷襲白馬津,距離白馬10餘里的時候顏良才發覺,大驚失色。曹操派遣張遼和關羽做先鋒,關羽一馬當先,衝入敵陣,只幾個回合就一刀將顏良斬首,於萬人中取上將首級。袁紹軍隊見主將被殺,都四散而逃。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帶著輜重沿著黃河撤退。袁紹損失了大將,又中了曹操聲東擊西之計,非常不甘心,急忙渡過黃河來追擊曹操。曹操帶領著600多人,紮下營寨。敵人的追兵都慢慢追了上來,兵馬甚重,將領都面有懼色,紛紛勸曹操撤退。這個時候荀攸淡淡說了一句話,「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這正是戰勝敵人的好時機,為啥要離去呢?曹操聽了後和荀攸相視而笑,兩個人心領神會。
曹操派人登高觀察敵情,偵察兵回復,「敵人有五六百騎兵追上來了。」過了一會又跟曹操說,「騎兵越來越多,而步兵數都數不過來了。」曹操聽了鎮定自若,就說了這麼一句話,「我知道了,不要再回來報告了。」這個時候各個將領都著急了,大敵當前,你曹操說走也不走,說戰也不戰,葫蘆裡是賣的什麼藥啊。
曹操命令解鞍放馬,騎兵全部下馬,把所有輜重全部丟棄。這個時候文丑和劉備帶著五千多騎兵也追了上來,曹操手下更著急了,對曹操說咱們趕快上馬作戰吧!曹操笑著說道,「還不到時候。」過了一會,袁紹的士兵已經非常多了,都開始去爭搶曹軍散落的輜重,這個時候曹操一聲令下,「上馬,我們上!」曹操帶領六百騎兵縱兵進攻袁紹的部隊,袁軍正在哄搶輜重,哪裡有防備。曹軍當陣斬殺文丑,大破袁軍。
雖然曹操取得了前哨戰的勝利,但是袁紹的主力並沒有被消滅,而此時曹操卻面對著巨大的內憂外患。
什麼是內憂?有三點。
第一點,曹操糧少。官渡之戰期間曹操和袁紹在前線相持,兵糧要用盡了,曹操寫信給荀彧商量,表示快要堅持不住了,糧食要吃光了。荀彧寫信給曹操說道,「雖然現在糧少,但是和以前劉邦項羽相比仍然是好的。以前劉邦和項羽相持在滎陽一線,誰都不肯先撤退,誰先撤退就是在形勢上輸了。」
第二點,曹操的部下反叛,特別是在豫州這個地方。袁紹本身就是豫州汝南人,袁氏在整個漢朝是四世三公,也就是從袁紹往上數四代人,代代都有在朝廷做宰相的。袁紹他親生父親袁逢是宰相(司空),他叔叔袁隗是宰相(司空),袁紹他爺爺袁湯也是宰相,袁紹爺爺的叔父袁敞也是宰相,袁紹爺爺的爺爺袁安也是朝廷宰相。所以袁紹他們家在汝南地區影響力非常大,現在曹操和袁紹打仗了,那汝南人肯定是支持老鄉和四世三公的袁紹了。
當時袁紹派遣大量使者策反曹操的後方豫州,根據《三國誌 李通傳》和《趙儼傳》的記載,官渡之戰期間整個豫州都反了曹操,只有大將李通駐守的陽安沒有反。當時袁紹派遣使者封李通為征南將軍,李通將來使斬首表示誓死追隨曹操。
李通的部下和親戚對於李通的做法表示很不理解,痛哭流涕,紛紛勸李通加入袁紹陣營,說「周圍的人都反了,現在我們孤立無援,這樣繼續下去我們遲早要滅亡啊,不如趕快投降袁紹吧。」李通按住劍義正言辭地說道,「曹公明銳智慧,一定能安定天下。袁紹雖然強大,但是指揮調度無方,最後一定會被曹公打敗。我誓死不背叛曹公!」不僅如此,袁紹還派遣劉備到汝南地區聯合黃巾軍騷擾曹操後方。
第三點,曹操軍心不穩。當時曹操的部下大量和袁紹來信,裡通袁紹,給袁紹打小報告。史書上記載,「時遠近無不私遺箋記,通意於紹者」,就是曹操的部下不管離袁紹多遠,都有給袁紹通信交流交流的。而在曹操內部也有著大量的人不看好曹操,甚至公開發表言論,比如孔融。在官渡之戰期間,孔融就對荀彧說,「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謀非凡;審配、逢紀,盡忠之臣;顏良、文丑,勇冠三軍。袁紹難以擊敗啊。」
此三點為曹操的內憂,而什麼是外患呢?袁紹兵強糧足。按照《三國誌》的記載,袁紹在官渡之戰集合了十萬精銳士兵,而曹操只有不滿萬人。真實的人數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是袁紹的兵力數倍於曹操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跟大家仔細解釋一下,當時曹操名義上擁有三州的土地,兗州、徐州和豫州。我們剛才講了,豫州是袁紹老家,官渡之戰的時候到處都是反曹操的。而徐州是曹操一年之前才打敗呂布拿下的,還要時刻提防著南邊的孫策,不給曹操添亂就不錯了,根本提供不了糧草和即戰力。曹操名義上擁有三州之地,實際上只有一州之兵。而反觀袁紹,坐擁冀州、并州、幽州和青州,其中冀州又是整個漢朝末年人口最多最富裕的州。冀州盛產強弩,幽州盛產騎兵,都是天下聞名的。綜合來說,袁紹實力遠遠在曹操之上。
面對著內憂外患,曹操是如何應對的呢?曹操採取了三個行動。
第一點,收縮防線,撤退到官渡地區。曹操雖然在白馬取得了小勝利,兵力處於極大的劣勢,仍然不足以在黃河沿岸佈防。曹操將部隊撤退到官渡,一舉兩得,一是收縮自己防線,同時使得自己的補給線減短,從官渡到許昌只有100公里,現在開車一個小時就到了。而同時也拉長了袁紹的補給線,從袁紹的大本營鄴城到官渡有200公里。補給線越長,不僅補給途中的損耗會加大,補給也更容易被敵人騷擾。
第二點,派兵穩定後方。曹操前線不主動進攻,處於防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分兵,曹操派曹仁去平定叛亂四起的豫州。根據《三國誌》的記載,從許昌以南,叛亂四起,特別是劉備在汝南聯合黃巾軍擾亂曹操的後方。曹仁就向曹操建議,「劉備新招的士兵還未能訓練好,現在進攻劉備可以擊敗他。」於是曹仁帶領騎兵星夜進攻劉備,擊敗劉備後並在短時間內平定了豫州的叛亂。
第三點,不斷騷擾,切斷袁紹的糧道。當時荀攸就向曹操建議,袁紹每天都有大量的運糧車來往,袁紹負責運糧的將領為人輕率而且輕敵,一擊便可攻破。曹操詢問荀攸誰可以勝任這項任務,荀攸就推薦了大將徐晃。曹操隨即派遣徐晃和史渙進攻袁紹的運糧隊,大破敵軍,把袁紹數千輛運糧車一把火全給燒了。
曹操穩定了後方,又斷了袁紹的糧,但是在官渡相持中一直處於守勢,曹軍躲在營壘中,堅決不出戰。袁紹看曹軍躲起來了,就堆砌土山,建立起高高的塔樓。塔樓高聳,曹操的營壘一覽無餘,袁軍佔據高處發射弓箭。此時箭如雨下,曹軍在自己的營壘裡都不敢隨便走動,出入都必須拿著盾牌放在頭上,一不小心就會被對方塔樓的箭射中。
曹操的士兵此時軍心低落,曹操看著這土山和塔樓,心生一計。這塔樓都是用木頭臨時搭建的,經不起石頭砸,曹操就命人建造投石車,把袁紹建的塔樓砸掉。袁紹的士兵一看這投石車好厲害,還起了個外號叫霹靂車。
袁紹一看,上天不行,那我就下地。袁紹命人挖地道,想偷偷挖過曹操營壘,偷襲曹操。曹操就下令在自己營壘內部繞著營牆深挖一圈溝渠,袁紹的軍隊挖著挖著,一下就挖到曹操的溝渠了,袁軍一探頭,發現自己身處曹操的溝渠之中,上面站滿全副武裝的士兵,袁軍被曹軍發覺,被從地道中趕了回去。
這場戰役打得非常精彩,你來我往,可是很快曹操的軍糧就不夠用了,此時士兵疲憊,士氣低落。曹操又給荀彧寫信,「前線我快支持不住了,再這麼下去要撤退了。」荀彧就又寫了封信勸曹操,「現在袁紹想和您決戰。你現在是以至弱來抵擋至強,如果這個時候撤退的話,必定全盤皆輸。曹公您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扼守險要的關口,使得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現在雙方膠著,而事態必將有變化,機不可失。」曹操聽了,咬咬牙,再堅持一下。荀彧說,「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果然沒過多久,形勢真如荀彧所說發生了變化。
袁紹數千輛運糧車被徐晃燒掉後,軍糧不濟,到了冬天,袁紹派遣大量運糧車輸送糧草,派大將淳於瓊帶領一萬多人守衛糧草,在袁紹大本營以北烏巢這個地方駐紮。
這個時候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發生了,袁紹手底下有一個謀臣叫許攸,許攸這個人貪財,自己的家人也喜歡做些貪污腐敗的事情。前線正打著仗,許攸的家人在鄴城犯事,被一個叫審配的大將抓了。審配這個人剛正不阿,本來平時就看不慣許攸這個人的為人,現在正好把許攸留在鄴城的妻子兒子全給抓起來。
你說巧不巧,許攸這家人貪污腐敗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偏偏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被人抓了。許攸身在前線,聽說家人被抓的消息,一怒之下就連夜離開了袁紹的大營,投奔曹操去了。這邊曹操一聽說許攸來投奔自己,高興的鞋都顧不上穿,赤著腳就跑出來迎接許攸。
許攸對曹操說,「您現在孤軍獨守,沒有援軍而糧食已經吃盡了,這正是危機存亡之日,我有一計可以擊敗袁紹。現在袁紹有上萬輛運糧車,都集中在烏巢這個地方。如果派遣騎兵襲擊,一定可以出其不意,燒燬所有輜重,不過三日,袁紹就會敗亡。」
許攸勸曹操襲擊烏巢,這確實是條好計策,但是身邊的人都很懷疑許攸是不是詐降。大家想一下,如果許攸詐降,而曹操帶領士兵前往烏巢,正好中了袁紹的埋伏,那就可能全軍覆沒,滿盤皆輸。所以當時曹操陷入兩難的處境,到底相不相信許攸是真心投降。
這個時候,曹操兩個最聰明的謀士參謀站出來說話,分別是荀攸和賈詡。他們都認為許攸是真心投降,勸曹操出擊烏巢。曹操這個人非常有魄力,曹操當機立斷,輕兵襲擊烏巢。曹操命令荀攸和曹洪守衛大本營,自己親自帶領五千精兵趁著夜色,連夜抄小路趕往烏巢,天亮時分才趕到烏巢。
烏巢的守將是袁紹的大將淳於瓊,淳於瓊以前和袁紹還有曹操都是同事,當年何進封西園八校尉的時候,淳於瓊是佐軍右校尉,曹操是典軍校尉,而袁紹是中軍校尉。在董卓之亂之後,淳於瓊跟隨袁紹一路南征北戰,可謂是袁紹的一員大將了。
淳於瓊見曹操來襲,一看曹操只有幾千士兵,自己人多勢眾,便出營迎戰曹操,可是淳於瓊一和曹軍交戰就發現自己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立馬下令回營固守營寨。曹操這時不得已只能強攻營壘。烏巢和袁紹的大本營相距只有四十里,很快袁紹就得知曹操偷襲烏巢的消息。
袁紹手下的大將張郃認為,曹操帶領精兵進攻烏巢,一旦烏巢被攻破就大勢已去,應該立即派遣精兵救援烏巢。而袁紹的謀士參謀郭圖則不以為然,對袁紹說,「曹操分兵烏巢,大本營一定守備不足,不如重兵進攻曹操本營,不僅圍魏救趙,還可能一舉攻克曹操的大本營。」
張郃回答道,「曹操的本營堅固,不是一時能攻打下來,如果淳於瓊被殺,那麼我們就會一敗塗地啊。」袁紹最後的策略是郭圖和張郃的建議都聽,即排遣輕兵救援烏巢,又派張郃、高覽帶領主力進攻曹操的本營。
在曹操猛烈進攻淳於瓊的時候,袁紹派遣的騎兵已經趕來,士兵向曹操報告,「敵人的騎兵馬上要包抄我們後路了,請分兵抵抗。」曹操一聽,大怒,說道,「現在正是殊死搏鬥的時刻,等敵人的援軍到我們背後再告訴我。」說完帶領親兵衝擊淳於瓊的陣營。
曹軍現在腹背受敵,已經處於死地。孫子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個時候曹軍自知沒有後路,一個個都殊死搏殺,曹操的大將樂進身先士卒,率先殺入敵營,直奔淳於瓊,在亂軍之中將淳於瓊斬首,袁紹的軍隊潰不成軍。
這邊曹操烏巢血戰大敗淳於瓊,那邊袁紹的大將張郃、高覽得知烏巢兵敗的消息,又聽說郭圖向袁紹進讒言說自己壞話。張郃害怕戰後被袁紹問罪,當即在戰場上燒燬工程器械,率領士兵向曹洪投降。曹洪一開始半信半疑,不知道張郃是不是詐降。身旁的荀攸連忙勸曹洪,「張郃的計略不被袁紹使用,生氣怨恨袁紹才來投奔我們的,我們還有什麼遲疑的呢?」曹洪連忙開營門接納投降的袁軍。
烏巢淳於瓊被殺,守軍被擊潰,而前線的張郃、高覽投降,這個時候袁紹潰敗的局勢就不可避免了,曹操的軍隊趁著勝勢殺向袁紹。此時的袁紹自知無力回天,拋棄將士和兒子袁譚狼狽逃離戰場,最後袁紹回到河北的時候身邊只有八百騎兵。
我們縱觀官渡之戰,曹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小勝利,但是從始至終一直處於極大的劣勢之中,最後兵糧已盡,士兵疲憊,甚至數次到了不得不撤退的地步。然而形勢的翻轉就在於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許攸因家人被抓,臨陣投敵。之後曹操偷襲烏巢,而張郃投降,徹底奠定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曹操到底憑借什麼贏得了官渡之戰?曹操自己又是如何評價官渡之戰的?
雖然袁紹這個人有一定缺點,但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戰略上和戰術上是無可厚非,並沒有太多可以指責的地方。
袁紹這個人其實是很有頭腦的,史書上記載說袁紹年輕的時候曾經和曹操聊天,對曹操說,「如果我們大事不成,討董失敗了,要怎麼辦呢?」曹操反問,「你會怎麼做呢?」袁紹非常豪氣地回答道,「我想向南佔據黃河,向北佔據燕代,聯合北方少數民族,這個時候再向南爭奪天下!」袁紹早年的這番計策可以說是袁紹版的隆中對,只不過這個隆中對是自己給自己出的。
而袁紹也在多年以後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的計劃,公元199年,袁紹平定黃河以北地區,消滅公孫瓚,這個時候袁紹不南向以爭天下,難道要像劉表一樣縮在黃河以北等待滅亡嗎。按照史書上的說法,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的兵力十倍於曹操,這個時候就是袁紹和曹操開戰的最佳時機。如果袁紹這個時候打不過曹操,再過2年,再過5年袁紹面對曹操更沒有勝算。
袁紹不僅派遣了顏良,還派遣了郭圖和淳於瓊。郭圖是謀士參謀,而淳於瓊是大將,所以袁紹的人事安排並沒有任何問題。只不過後人看到了史書的一部分,所以片面地指責袁紹。更何況顏良被關羽擊殺,顏良自己並沒有貿然出擊,顏良好端端地坐在陣中,關羽看到了騎著戰馬殺掉過來,如入無人之境,於萬軍中取顏良首級。顏良並沒有任何指揮上的失誤。
史書上記載沮授曾經對袁紹說,「我們可以派遣蔣奇帶領部隊,斷曹操的糧道。」袁紹雖然沒有採納這個建議,但是確確實實派了其他人。《三國誌 曹仁傳》記載袁紹派遣一個叫韓荀的將領偷襲曹操西邊的糧道,結果韓荀被曹仁擊敗了。《三國誌 任峻傳》也記載了,當時袁紹多次派遣部隊斷曹操的糧道,搞得曹操焦頭爛額。任峻不得已,以一千乘糧車為一部,重兵護衛,才斷絕了袁紹的騷擾。
既然袁紹戰略上和戰術上並沒有大的問題,那麼曹操又是憑借了什麼擊敗了袁紹呢?
在官渡之戰之後,曹操曾經對著身邊的人說了這麼一句話,「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官渡之戰之所以獲勝是天意啊,但也離不開諸位的功勞。在曹操眼裡,官渡之戰能夠獲勝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天意,一個就是人謀。
三國時期著名的軍師諸葛亮也持相同的觀點,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是這麼說的,「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曹操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戰勝袁紹,不僅僅是天意,也在於人謀。也就是說在曹操和諸葛亮眼裡,曹操之所以能夠戰勝袁紹是因為兩點原因,一個是天意,另一個則是人謀。
什麼是天意?在官渡之戰期間發生了兩起三國時期著名的刺殺案,一個刺殺成功,而另一個刺殺失敗,這兩起刺殺奠定了官渡之戰的基調。
公元200年,當時江東的霸主,孫權的哥哥孫策統一了整個江東地區,厲兵秣馬,計劃趁著袁紹和曹操在官渡相持之際偷襲曹操。孫策這個人武功高強,性格豪爽,特別喜歡打獵,有一次外出打獵,孫策是習武之人,仗著自己武藝高強,打獵打到興起,就脫離手下侍從,一馬當先去追獵物了。孫策在平定江東的過程中殺掉不少諸侯,有一個諸侯叫許貢。許貢死後,他的門客就一心想要為許貢復仇。
孫策騎著馬遇上三個許貢的門客,心生狐疑,就問了,「你們是何人啊?」這三個人騙孫策說,「我們是將軍韓當的手下,只是在這裡射鹿而已。」孫策見這些人形跡可疑,回復道,「韓當的手下我都認識,可我從來沒見過你們。」說完拉起弓箭就朝刺客射去,正中一人心窩,剩下兩人,拿出弓箭來向孫策射箭,孫策來不及躲避,正中面部,刺客隨即被趕上來的衛兵殺死,但是孫策深受重傷,流血不止,沒過多久就不治身亡了。如果孫策不死,在官渡之戰的時候偷襲曹操,那麼鹿死誰手,未可知也!
好巧不巧,在幾乎同一時間,也有一起刺殺發生在曹操身上,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根據《三國誌》的記載,曹操有個侍從叫徐他,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想要謀害曹操,但是因為曹操有許褚做貼身侍衛,一直不敢下手。許褚這個人身高八丈,差不多一米八五的大高個,不僅高,還很壯,腰圍一米,身高體壯,力大無窮。許褚有個綽號叫做虎癡,就是說許褚力大如虎而癡。
有一天,許褚當班做曹操的守衛,做了一天也很辛苦了,就回自己營帳去休息。回到了自己的營帳正準備脫衣休息,許褚突然心一陣悸動,莫名其妙地心就開始撲通撲通跳。許褚感覺不妙,心裡不安,擔心曹操的安危,就立馬返回曹操的營帳。
而這時徐他以為許褚已經不在了,偷偷潛入曹操的營帳準備刺殺曹操,這個時候竟然發現許褚還在曹操的營帳內守衛,徐他見到許褚驚訝地下巴都掉在地上了,許褚立馬察覺了徐他的意圖,和徐他撕鬥,不出幾個回合就將徐他斬首。
許褚突然心動,使得曹操躲過刺殺。曹操活了下來,孫策則死了,如果這兩起刺殺任何一起的結果不同,那麼歷史的進程將被輕易改寫。
除了這兩起刺殺,在我看來,整個官渡之戰決定勝敗的瞬間就在許攸叛逃袁紹,這個偶然的事件導致曹操得知了袁紹糧草所在,發動了烏巢之戰,一舉改變了戰局。許攸叛逃其實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許攸家人在鄴城貪污腐敗被人抓了,許攸一氣之下就離開了袁紹。如果許攸沒有叛逃,那麼縱然曹操神機妙算,再過幾個月,曹操的兵糧吃完,軍心渙散,正面兵力又不敵袁紹,被袁紹擊敗就是遲早的事情。
徐他刺殺曹操失敗,孫策被刺身亡,而許攸臨陣叛逃,這三個偶然事件可能就是曹操自己所說的天意吧。那麼什麼是人謀呢?
許攸叛逃投奔曹操以後,勸曹操去偷襲烏巢,其實這個時候曹操的手下人都是勸曹操不要去的。為什麼?因為不知道這是不是個陷阱,曹操早年就被人詐降過。
之前在兗州的時候,曹操和呂布在濮陽相持,濮陽城內有一大戶人家田氏詐降曹操,說我給你打開城門,你來把呂布給殺掉。曹操當時就聽信了,帶著士兵進入濮陽城。沒想到這邊曹操剛一進城,那邊田氏就把城門給燒了,就是告訴曹操,我沒想著背叛呂布,現在要斷你後路。曹操這一進城,正好進了陷阱,最後好不容易才逃了出來。
所以在官渡之戰的時候,並不知道許攸是不是真的來投降,如果和濮陽的時候一樣,許攸假裝投降,曹操去了烏巢那是有去無回,全盤皆輸。
在這樣一個時刻,曹操沒有猶豫,聽從了郭嘉和荀攸的建議,決定偷襲烏巢。不僅如此,曹操不是派遣別人去進攻烏巢,而是親自帶領精兵。曹操是抱著烏巢這一仗必須打贏,背水一戰的決心。曹操的部隊作戰英勇,雖然只有五千士兵,但是卻擊敗了三倍於自己的敵人,將軍樂進一馬當先,斬殺掉敵方的主將。臨危決斷抓住時機,作戰的時候全軍英勇,毫不退縮,這恐怕就是曹操和諸葛亮所說的人謀吧。
曹操的這種魄力和決心是袁紹所不能企及的。袁紹在得知了曹操偷襲烏巢,手下人有人說我們應該全力救援烏巢,有人建議曹操後方一定空虛,我們要集中兵力進攻曹操的大本營。袁紹一聽,覺得都很有道理,即派人救援烏巢,也派張郃進攻曹操的大本營。結果是烏巢沒來及救援,而張郃在前線反水,帶著士兵投降了,最後袁紹滿盤皆輸。
袁紹輸掉了官渡之戰之後非常生氣和鬱悶,回到了河北以後得了重病,僅僅兩年之後就病死了。野史上記載,袁紹去世的時候,河北地區的士大夫們無一不感傷,百姓哭泣得就像死了親人一樣,當然這個說法比較誇張了,可見袁紹在河北地區是非常得人心的。
袁紹這個人是亂世梟雄,在三國那樣一個時期能夠平定黃河以北,控制四個州的地區,確實不是一般人。那麼袁紹這個人到底有沒有缺點呢?袁紹這個人按照曹操謀士參謀荀彧和郭嘉的分析,有兩個最大的缺點。
第一個就是「遲重少決」,就是說袁紹這個人不能當機立斷,第二個就是「外寬而內忌」,就是對待人才啊,表面上很寬容,內心氣量是非常小的。比如有個叫董昭的人,他的弟弟在張邈手下效力。袁紹後來和張邈反目成仇,結果董昭的弟弟來找董昭,袁紹就懷疑董昭是不是暗地裡和張邈有所勾結,後來又有人進讒言,袁紹就要治董昭的罪。董昭沒有辦法,只能離開袁紹,後來幾經波折投奔了曹操。最後董昭活了八十一歲,成為後來魏國的司徒。當時很多聰明的人看出袁紹度量小,就紛紛離開了袁紹投奔曹操,比如荀彧,比如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