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為啥得到劉備信任,卻被諸葛亮拋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魏延為啥得到劉備信任,卻被諸葛亮拋棄?

魏延為啥得到劉備信任,卻被孔明拋棄?

魏延,三國時期義陽(今河南桐柏)人,生的「面如重棗,目若朗星」,更兼武藝精湛,膽識過人,一生懷才不遇。魏延投靠的第一個主人是徒有虛名、不思進取的劉表,在劉表帳下,魏延不過是個「無名小卒」,根本得不到賞識和重用,才能得不到展示和發揮。魏延知道劉備愛惜人才,並且是個「仁德之人」,苦於沒有機會結識,只好在荊州消極墮落,等待時機。當劉備兵敗逃至襄陽時,蔡瑁、張允用一陣亂箭表達了對劉備的不歡迎。看到這種情形,魏延大罵蔡瑁、張允是賣國賊,並用刀「砍死守門將士」,冒著生命危險讓劉備率軍入城,卻被文聘截住廝殺。劉備怕雙方動起武來傷害百姓,所以「不願入襄陽」,取道江陵而走。魏延殺退了文聘後,因為「尋不見玄德」,不得已只好投奔長沙太守韓玄。

韓玄是個「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的主,看到魏延個性突出,「傲慢少禮」,所以「不肯重用」。三番兩次遇到昏庸之主,魏延不免心灰意冷。當劉備率軍攻打長沙時,韓玄懷疑要老將黃忠與敵將關羽「有關通」,便要殺掉黃忠,被早就義憤添膺的魏延救起。魏延殺掉韓玄後,終於如願以償的帶著戰功,投在自己仰慕已久的劉備麾下,不料諸葛亮一看到魏延,就給了他個下馬威,「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被劉備連忙救下。諸葛亮要殺魏延的原因很牽強,說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而且是個「不忠」「不義」之人,為了防患於未然,「故先斬之」。魏延此時嚇的哪裡還敢邀功,只好「喏喏連聲而退」。

一個文臣、一個武將初次會面就如此不歡而散,場面非常尷尬,由此也在兩個人的心裡分別種下了不愉快的種子。

然而,劉備對魏延還是很信任、很偏愛的,一有機會就讓魏延立功受獎。在攻打西川時,劉備讓魏延和黃忠當主將,目的是讓他建功立業,好名正言順的給他封賞。在龐統的謀劃下,魏延和其他將領一起活捉了敵方將領和軍士二百多人,而且「不曾走了一個」,徹底打消了敵軍突圍報信的企圖,使劉備「兵不血刃」的「得了涪關」,圓滿完成了攻取西川的第一步。事後,劉備對所有參戰將領都有「重賞」。在隨後攻打雒城時,魏延與黃忠爭著出戰,表現出了極高的工作熱情。由於急於建功,魏延違犯了軍令,吃了敗仗,理應處斬,但是在劉備的偏袒下,以魏延活捉了敵將冷苞一事,將功贖罪。冷苞假意投降並要回去招降其他將領時,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劉備不聽,結果上了冷苞的當,多虧魏延早有準備,再次活捉了冷苞,替劉備出了口氣,魏延也因此再次受到「重賞」。

劉備佔領西川後,論功行賞,封魏延為「揚武將軍」,排名在平西將軍馬超之前,再次反映了劉備對魏延的偏心和青睞,同時也是對魏延工作能力的一種肯定。短短幾年時間,魏延從劉表手下的一個「無名小卒」,發展成為劉備麾下的一位「揚武將軍」,魏延的才識得到了充分發揮,前途無限光明。之後,魏延先後協助張飛攻取了瓦口隘,拒絕了曹操的招降,大罵曹操並射掉了曹操的兩顆門牙,熄滅了曹操爭奪漢中的慾望,為劉備稱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備進位「漢中王」時,魏延被封為「漢中太守」,地位雖然略低於「五虎大將」,但是卻被劉備當作親信一般安排在了自己身邊。劉備稱帝后,為報關羽、張飛遇害之仇,舉兵伐吳,為解除魏兵乘虛而入的後顧之憂,特意封魏延為「鎮北將軍」,鎮守漢中,「以當魏兵」。有了地盤,有了軍隊,有了信任,有了重托,魏延成為捍衛蜀漢政權安全,並獨當一面的關鍵人物,這是魏延的事業頂峰,魏延感到很愜意、很滿足。

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掌軍國大權,魏延沒有了劉備的支持和偏護,噩夢漸漸逼近。十幾年的浴血沙場,無數次的建功立業,並沒有讓諸葛亮對魏延的看法有所改變。借「居安平五路」之機,諸葛亮把身處重點崗位的魏延調離,表面上是工作需要,實際上是對他不放心,只安排他「以疑兵之計」疑惑孟獲,確實是大材小用,這讓魏延心裡很不是滋味。

在平定孟獲叛亂時,諸葛亮派魏延和趙雲為大將,總督軍馬,期間魏延身為前鋒,葛亮卻故意輕用他,甚至安排他詐敗誘敵,魏延雖然「心中不樂,怏怏而去」,但是他還是服從指揮,盡職盡責,多次圓滿完成諸葛亮交辦的各項任務。

第一次出師北伐時,諸葛亮曾一度重用了魏延,任命他為「前督部」,加封魏延為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權位在其他將領之上。為了表白自己對蜀漢政權的忠心,為了展示自己對用兵之法的領悟,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兵分兩路,一路由諸葛亮從正面進攻,一路由他親率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出奇兵偷襲長安」。這一妙策雖然有很大風險,但是能起到夠建立奇功的效果,而且能夠速戰速決,況且魏延不怕犧牲,甘願冒死深入敵軍腹地,是何等的膽識,是何等的英雄。這一策略與二十年前諸葛亮在隆中時提出的入主中原的設想不謀而合,按理說諸葛亮應該說「正合我意」才對,可是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的建議,表面上是因為風險太大,實際上還是怕魏延趁機謀反。一片忠心被諸葛亮當成「驢肝肺」,這讓魏延有些灰心喪氣,「怏怏不悅」。

在以後的幾次出征中,魏延的工作積極性都不是很高,甚至以消極怠戰來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不滿。在與魏國著名將領張河對陣時,需要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死戰」才行,諸葛亮「以目視魏延」,意思是讓魏延去迎戰,但是魏延想到諸葛亮對他的歷次不公和不平,用「低頭不語」做出了拒絕。實事求是的說,魏延對諸葛亮的領導能力是有意見的,倔強的性格使他常常以好發牢騷、消極對抗的形式發洩對諸葛亮的不滿,而這又加深了諸葛亮對他的內心嫉恨。魏延唆使陳式違犯軍紀後,諸葛亮本應將二人全部處斬,但考慮到軍中非常需要像魏延一樣有才幹的將領,只殺掉陳式,殺雞儆猴,也算是對魏延的一種容忍和警告。廖化追趕司馬懿,獲其金盔,被錄為頭功。魏延認為不公平,心中不悅,口出怨言,諸葛亮裝作不知,這表明諸葛亮已對魏延暗含殺機,只是時機不成熟而已。

從投奔劉備以來,魏延從來就沒有想過謀反,事事維護大局。諸葛亮死後把兵權交給了文官楊儀,由楊儀統率全軍。作為蜀營中資歷最久、武功最強、官階最高的前軍主將魏延,當然心裡不願意,接到從前線退兵的命令時總共說過兩句話,一句是「丞相雖死,但某還活著!豈可因一人之死廢國家大事?」一句是「楊儀何等人也?大丈夫豈可被書生所制?」第一句話的意思無非就是:要繼續率軍北伐,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後一句則體現出功勳卓著的魏將軍瞧不起楊儀這種無能之輩,根本不願意為其所左右而已,其實質不過是蜀國文臣武將之間的權力之爭,絲毫沒有顯露出任何謀反的跡象。

因為諸葛亮對魏延有功不獎,好主意也不採納。自白帝城劉備敗亡後,五虎凋零,魏延成了蜀漢政權的頭號大將,諸葛亮本應改變看法,重用魏延,有事相商,一文一武,互為倚靠,但恰恰相反,諸葛亮仍一如既往的壓制他,弄得魏延好生沒趣,以後再沒有提出過任何好的建議。每一次打仗時,遇到硬仗、危險較大的戰鬥,諸葛亮總是派魏延出馬;碰到能得功勞的戰鬥,卻只派魏延去誘敵等輔助角色,實在是太傷魏延的自尊心了。諸葛亮臨死前企圖用禳星之法「增壽一紀」,結果讓魏延誤闖軍帳熄滅了燈火,這不過是作者羅貫中站在諸葛亮的立場,增加魏延的「罪孽」,讓同情諸葛亮的人們確實認為魏延該殺而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