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魏將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歷史上,有個有趣的現象。比如姜維、王平、夏侯霸,本來並不屬於蜀漢政權的大將。但是當他們投降蜀漢以後,卻對蜀國忠心耿耿。王平在守街亭的時候,忠勇的形象已經表現出來了。夏侯霸也是一直很忠心。姜維的忠勇,更是得到後世的普遍讚揚。就算劉禪已經投降了,他還在謀求復國,挑起鍾會造反,並想藉機搞亂曹魏的軍隊,達到重新復國的目的。
那麼,為什麼這些將領不管來自哪裡,到了蜀漢以後,都對蜀漢忠心耿耿呢?
我認為,首先是因為蜀漢對投降過來的這些將領,極為重視,予以重用。
王平本來是個代理校尉。但是在投降劉備以後,劉備立刻把他封為牙門將、裨將軍,從一個「校尉」變成了「將軍」。在守街亭以後,他更是被封為亭侯,諸葛亮讓他獨當一面。
夏侯霸在投降了蜀漢以後,也得到了當時的蜀漢最高統帥姜維的肯定和重視。《三國演義》中,姜維甚至把夏侯霸當作副手。雖然《三國誌》等正史對夏侯霸的記載非常簡略,最終連他的去向也沒有交代。但是,夏侯霸受到姜維的高度肯定和重視,卻是一定的。
姜維更不用說了,他作為一個投降過來的人,最後成為一個最高統帥,具有了諸葛亮一樣的地位。可見,蜀漢對他是極為重視的。
那麼,為何蜀漢對這些投降過來的將領,都這麼信任呢?
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蜀漢的人才實在短缺。
蜀漢的人才為什麼會短缺?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因為諸葛亮做事,事無鉅細,管得太多,因此對人才缺乏培養。
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諸葛亮確實做事謹慎,管得比較細。但是,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還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其他人來做。而且,諸葛亮本身並不是什麼軍事大才,在打仗方面,他並不是很在行。實際上,這正是人才脫穎而出的機會。
要說諸葛亮不重視人才的培養,這話更不對。姜維不就是諸葛亮極力培養的一個人才嗎?王平在守街亭中表現優秀,諸葛亮立刻就把他封侯,讓他獨當一面。可見,諸葛亮在人才培養方面,實際上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
那麼,蜀漢究竟為什麼人才短缺呢?
這是因為,當時的三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中原地區。中原地區也因此培養出了大量的人才。而位於江南地區和巴蜀地區的人才,顯然相對來說少很多。
除了人才本身就很少以外,還有一個人才的人心歸向的問題。
雖然劉備一直奉自己為正宗,一直打著自己是劉漢宗室後人這個旗幟。但是,當時的天子漢獻帝劉協畢竟在中原。雖然後來曹魏代替了劉漢,但是,這也是漢獻帝劉協禪讓給曹丕的。就算這個禪讓是假的,當時的人,也只可能奉中原地區的政權為正宗政權。因為奉中原地區的政權為正宗政權,因此,人才都會去那裡。
我們曾聽到過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確實就是蜀漢人才缺乏的寫照。
蜀山的人才少,因此,他們對來自各地的人才,都非常重視。
當然了,蜀漢重視人才,並不表明這些人才就很忠心,這只能是一個基礎。投降蜀漢的人才,最後還非常忠心,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蜀漢內部,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有一種比較健康的政治生態。
雖然陳壽是蜀國人,他寫的《三國誌》,有維護蜀國的成分。但是不得不說,蜀國內部,積極向上的文化以及健康的政治生態,確實是有的。劉備本來是外地人,卻能在蜀漢紮下根,而且還能得到蜀漢人的擁戴,當時的士人及豪強都紛紛加入到劉備的集團,反而對作為本土的劉璋不是很感興趣,可見,劉備所帶去的政治生態,確實是讓人歡迎的。
其實,當某個集團在初創階段,政治生態都還是比較健康的。曹操當年南征北戰的時候,他手下的謀士參謀和大將,也都是很純淨的,並沒有太多勾心鬥角的情況。但是,曹操去世後,政治生態就發生改變了,朝臣們勾心鬥角,互相傾軋廝殺,不斷地發生政變。
曹魏政治生態為什麼變壞?主要的原因,是領導者的能力有限,同時又經歷了曹魏代漢,以及司馬家族準備替代曹魏這兩次政權更替。
而蜀漢不一樣。蜀漢沒有政權更替。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是比較正直無私的,從來沒有試圖替代蜀漢政權的做法。所以,朝廷中大臣們的勾心鬥角並不多,政治生態很好。也因此,投降到蜀漢的大將們,覺得自己是有前途的,心情是愉快的,就對蜀漢比較忠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