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屯田制度有哪些好處?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行軍打仗過程中,軍糧總是最關鍵的一個因素。糧草充足,將士無後顧之憂;糧草不足,則全軍上下軍心難免動搖。因此,曹操在糧草不足時,才會多次向下屬隱瞞實情,為的就是讓將士們安心打仗,不要為糧草操心。
魏蜀吳三國一方面要防衛本土,一方面又想擴張勢力,因此都在一定程度上做好了戰鬥準備,其中屯田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三國之間屯田制度又各有不同。蜀漢屯田從規模上和時間上雖然不能同吳、魏相比,但我們不能就此忽視或否認蜀漢屯田的作用。
諸葛亮屯田促進了蜀漢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開發漢中,諸葛亮首先想到的是充實漢中人口,建興五年(227 年)北駐漢中時,移民兩萬為居民,又招募五千人屯田;第一次北伐失利之後,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這樣便為漢中屯田帶來了較多的勞動力。隨著移民的增多並展開屯田,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
為加強對農業生產和屯田的管理,諸葛亮設置了「督農」等管理機構和農官,負責軍屯等事宜。漢中許多土地被開墾,隨著諸葛亮「休士勸農」政策的推行,除無主田地得到耕種外,另外也開拓了一些新的田地,其中包括占一定比例的漢江谷地丘陵地帶的荒地。據《三國誌·諸葛亮傳》載:「黃沙屯,諸葛亮所開也。」黃沙在今勉縣東 25 裡的漢江北岸,南北兩岸均為丘陵地帶,當為開墾的範疇。為了提高產量,諸葛亮十分重視興修水利。
從考古發掘出資料看,三國時的古堰渠、陂池和陶治陂池遍佈漢中盆地,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水利工程是諸葛亮對西漢時蕭何修築的山河堰進行了「踵跡增築」。這些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總之,勞動力的增多,水利的興修和「督農」官有效的管理,軍屯與民屯的開展,都大大促進了漢中農業生產的發展。
諸葛亮屯田較好地解決了軍糧供應,有力地支持了諸葛亮北伐。眾所周知,戰勝攻取,離不開糧草供應。諸葛亮長期在外北伐征戰,最令他頭痛的莫過於軍糧供應了,前四次出兵屢屢因糧食問題而撤退。後總結經驗教訓,諸葛亮暫停軍事行動,用近三年的時間,在黃沙進行大規模屯田,成效卓著,生產出的糧食至少在三百萬斛以上,一舉解決了最為棘手的問題,加以屯田方式的改革,較為先進運糧工具的使用,諸葛亮大軍的後勤供應大為改善。
蜀軍後勤供應的改善,從兩個方面可以得到驗證,一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敢於長時間與強敵對峙,達半年之久,而且還沒有撤退的跡象。如果不是諸葛亮的去世,恐慌怕還能持續更長的時間,這生動說明了諸葛亮軍糧保障已經無虞了;二是從敵方所繳獲的物資中也可看出,如諸葛亮逝世後,蜀軍後撤,魏軍「獲其圖書、糧谷甚眾」。說明到建興十二年北伐時,諸葛亮已經能夠比較成功地解決北伐的軍糧問題了。這一切得歸功於諸葛亮軍事屯田。
諸葛亮屯田大大推動了戰略後勤基地的建設。可以說,益州、南中等是北伐的總後方,漢中是北伐的大本營。諸葛亮進駐漢中,就準備將漢中建設成為北定中原的戰略後勤基地。其中,軍屯是戰略後勤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已為諸葛亮五次北伐的軍事實踐所證實,什麼時候重視了屯田作用,什麼時候出兵就能長驅直入;反之,不是失敗就是無奈撤兵。由於諸葛亮採取了許多措施發展漢中農業生產,所以,屯田效果也非常顯著,不僅為漢中軍民提供了糧食安全保證,而且對穩定整個漢中政治局勢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於軍事屯田的實行,軍隊生產的糧食完全供自己食用,軍隊糧食的自給率大為提高,省卻了軍隊可能對百姓的盤剝與索取,無形之中就減輕了漢中百姓的賦役和勞役負擔,軍民之間矛盾大為緩和,甚至出現安然相處的局面。
史載:「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這生動地反映了諸葛亮屯田所帶來的戰略利益,既減輕了百姓負擔,又保證了軍隊糧食的自給,使社會生活並沒有因戰爭環境存在而受到巨大影響,進而確保了戰略後勤基地的政治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