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的意義? 蜀漢國走向衰亡的關鍵因素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夷陵之戰的意義? 蜀漢國走向衰亡的關鍵因素

夷陵之戰結果: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歷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是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那麼這場戰爭的成敗給吳蜀兩國帶來了什麼命運呢?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可以認為是重要轉折,這既是劉備最大的軍事失誤,也是陸遜軍事謀略的重要體現。當魏文帝曹丕得知劉備連營七百里,就對群臣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而對於陸遜的出色指揮,晉代史學家陳壽在《三國誌·吳書·陸遜傳》中的評語寫到:「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歎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

晉代文學家陸機在《辨亡論》稱讚陸遜說:「漢王亦馮帝王之號,率巴、漢之民,乘危騁變,結壘千里,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覆師敗績,困而後濟,絕命永安。續以灞須之寇,臨川摧銳,蓬籠之戰,孑輪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乾歸曾對麾下諸將說:「昔曹孟德取袁本初於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於白帝,皆以權略取之。」

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對於夷陵之戰,寫詩歌三首稱讚陸遜,一是:「坐帳談兵按六韜,安排香餌釣鯨鰲。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二是:「陸遜運良籌,能分吳國憂。揮毫關將墮,焚鎧蜀王羞。功業昭千載,聲名播九州。至今巫峽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舉火破連營,玄德窮奔白帝城。一旦威名驚蜀魏,吳王寧不敬書生。」

清代學者鄧廷羅在《兵鏡》中評價說:「司馬懿挑朱然,吳班挑陸遜,皆不得行其計,豈非將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澤東讀盧弼《三國誌集解》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的批語說:「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按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