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蜀漢和東吳打的熱火朝天 為什麼曹丕只在一旁看著沒有動手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夷陵之戰蜀漢和東吳打的熱火朝天 為什麼曹丕只在一旁看著沒有動手呢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夷陵之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發生在夷陵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丕、諸葛亮和馬良。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劉備大軍進入夷陵地區後,兵分兩路。一路由黃權率領,負責防禦曹魏有可能發動的偷襲;另一路由劉備親自統率,沿長江一線駐紮。劉備下令,沿江紮營,分成四十多個駐紮點,連綿七百多里。

劉備在夷陵連營七百里的消息傳到曹魏後,曹丕仰天大笑。群臣詢問原因,曹丕回答說劉備不懂兵法,這樣的屯兵方式是兵家大忌,必將會敗於陸遜之手。曹丕隨即下令,一旦陸遜獲勝並追擊劉備時,曹軍兵分三路入侵江東。

就在曹丕積極部署之際,馬良也從夷陵回到了成都,將劉備的部署圖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大驚,認為劉備這樣部署,一旦遇到火攻就遭遇慘敗。諸葛亮一面命馬良火速返回夷陵前線提醒劉備,一面在成都調集兵馬,準備策應劉備。

此時,身在夷陵前線的陸遜已經在進行戰前的最後部署。陸遜命淳於丹率領五千兵馬奪取劉備的江南第四營,又命徐盛、丁奉率三千兵馬隨後接應。

隨後,淳於丹率部衝入劉備第四營,守將傅彤引軍殺入,與另一名劉備大將趙融夾擊淳於丹。淳於丹抵擋不住,折兵大半,又在撤退途中遭到沙摩柯的截擊,傷亡慘重。此時,徐盛與丁奉及時殺到,將淳於丹救出。淳於丹回營後,向陸遜請罪。陸遜表示,這只不過是自己對蜀軍的一次試探。隨後,陸遜調兵遣將,於當晚發動總攻,之後便有了陸遜「火燒連營」之事。

小說中提到的劉備連營七百里,是歷史的真實。據《三國誌文帝紀》載,曹丕說過這樣一段話:「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陸遜在總攻發動之前對劉備營寨進行試探性進攻之事,在歷史上也確有發生,但出戰的將領並非名叫淳於丹,而是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東吳將領。據《三國誌陸遜傳》載:「乃先攻一營,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

那麼,小說中出現的淳於丹是否為真實的歷史人物呢?答案是否定的,漢末三國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物。不過,在史料當中卻有一位名叫鮮於丹的東吳將領,此人也參與了夷陵之戰。有學者認為,很可能是版本傳抄過程中出現失誤,才出現了誤將「鮮於丹」寫成「淳於丹」這樣的失誤。不可否認,這個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介紹了小說與歷史之間的差異,再來談談另外一個熱門話題:曹丕為何在夷陵之戰期間採取觀望的態度而沒有主動向蜀漢或東吳發動進攻呢?有不少人認為這是曹丕能力不足的體現。但通過史料的分析可以發現,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曹丕正面臨四大難題,令他不敢主動出擊,只能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

首先,曹丕稱帝前後,天災不斷,瘟疫流行,對曹魏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衝擊。《三國誌辛毗傳》就曾經提到:「文帝踐阼……帝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實河南。時連蝗民饑,群司以為不可。」《三國誌文帝紀》注引《獻帝傳》亦稱:「且聞比來東征,經郡縣,歷屯田,百姓面有饑色,衣或短褐不完。」類似的記載在《三國誌》相關傳記中出現數次,這也足以說明當時曹魏國內面臨的嚴重局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穩定局勢,發展農業生產就成了曹丕繼位後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二,嬗代倉猝,人心不穩。曹操病逝後,曹丕繼位僅僅九個月後就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建立曹魏帝國。這件看似早已水到渠成之事其實依然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對曹丕建立的曹魏帝國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第三,兄弟鬩牆,家族內部矛盾重重。儘管曹操在世之時已經確立了曹丕的繼承人地位,但在曹操病逝後,曹魏內部依然出現巨大混亂,這其中尤以曹丕的弟弟曹彰為甚。曹丕稱帝后,開始極力剪除、削弱曹植、曹彰的黨羽。

在此期間,曹植的心腹丁廙兄弟被誅殺,曹植被貶為安鄉侯。對於如何處理曹彰,曹丕的動作更為謹慎。直到夷陵之戰結束後的黃初四年(公元2223年),曹丕才終於下毒將曹彰剷除,至此才消除了這一隱患。

第四,北方邊境地區叛亂不斷,令曹丕難以發動對蜀漢或東吳的戰爭。據《三國誌》相關傳記記載,自曹丕繼位起,西北及東北地區多次出現外族叛亂,曹仁、郭淮、張既、曹真、張郃等一大批曹魏著名將領先後被調往邊境地區平叛。在這種情況下,曹丕既無法調集足夠的兵力主動出擊蜀漢或東吳,也沒有善戰之將進行指揮。

種種現象說明,曹丕在夷陵之戰期間之所以採取觀望的態度,是無奈之舉。一句話,心有餘而力不足,並非其個人能力所造成的。

參考書籍:《三國誌》、《三國演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