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蜀漢命運都堵上了 作為軍師的諸葛亮為何沒有去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夷陵之戰蜀漢命運都堵上了 作為軍師的諸葛亮為何沒有去

對夷陵之戰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夷陵之戰如此重要,身為軍師的諸葛亮為何沒有隨軍出發?劉備最後又是如何進行的戰鬥?

伐吳

關羽樊城被夾擊,敗走麥城殞命之後,整個蜀漢集團都大為震動,尤其是劉備和張飛,他三人當年桃園結義,發誓同生共死。如今關羽先他二人一步離去,震驚傷感之餘,更多的是憤怒,對罪魁禍首孫權的憤怒,劉備在收到消息後當即決定出兵伐吳。

影視劇中的關羽形象

許多人覺得,當時劉備孫權相較於曹魏來說,是更為弱小的兩方,雙方不應該動手。還是應該協同抗曹,所以有人認為劉備伐吳是錯誤的。但是後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得出這樣的結論,是不符合當時蜀國的利益的。

諸葛亮大名鼎鼎的《隆中對》想必大家都聽過,甚至有的歷史愛好者都可以全文背誦。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點就是,劉備需要佔領荊州之地,才能待天下有變舉水陸兩路大軍伐魏,所以荊州可以說是劉備爭奪天下的最重要籌碼之一。

而且荊襄之地自古便十分富庶,地靈人傑,人才輩出。而佔據北方的曹魏擁有中原的廣大地盤,本就錢糧兵馬甚多,如果劉備再失去了荊州這個錢糧和人才產出之地,僅僅只靠益州漢中之地反攻魏國,情況就會變得極為不利。

必須開戰

所以站在蜀國的角度來說,無論盟友是誰或者天下局勢如何,荊州是一定要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的,這才是蜀國立於不敗之地或者爭奪天下的資本。所以劉備此時發動伐吳的戰爭,一方面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國家的考慮,為了奪回荊州。

並且當時諸葛亮其實也並沒有對這個戰略提出太多的異議,主要是在開戰時間上與劉備存在分歧。當時蜀國大臣對此事意見分歧極為嚴重,但是急躁的張飛並不去理會這些人的各種考慮,無論最後的決定是什麼,他是一定要為關羽報仇的。

所以張飛命令手下軍士做好戰爭準備,並要備好白旗白甲,此次張飛要戴孝出征。張飛其實並不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暴躁如雷,他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但是他也有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就是從來不體諒士兵,無論是在訓練中還是在日常的命令執行中,對部下都是極為嚴苛,所以也導致了屬下多有怨言,但是懾於張飛的威勢,往往敢怒不敢言。

張飛之死

但這次張飛給的時間實在太過緊張,手下負責辦事的張達和范強即便不眠不休也無法完成命令,於是他二人商議過後決定找張飛寬限些時日。但是此時的張飛已經聽不進去任何意見,他認為張達和范強是有意拖延,貪生怕死不想開戰,所以便將這二人毒打一頓,並且告訴他們,規定時限之內完成不了,就殺掉他二人以正軍心。

影視劇中的張飛形象

回去之後的二人非常害怕,完不成任務就要死,根本就是把他倆逼上了絕路。所以他們商議之後,把心一橫,決定刺殺張飛,然後逃之夭夭。深夜,他們趁張飛熟睡,將張飛了結,帶上張飛的首級投奔了孫權,一代著名將領張飛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自己下屬的手中。

益州這邊,劉備和文武群臣還在商討何時出兵,噩耗傳來,劉備痛哭不止。當即不再聽取任何人的意見,決定立即出兵伐吳。而范強和張達那邊也不好過,孫權認為他們倆完全是來禍害東吳的,於是便將他們打入了死牢,以後再進行發落。

戰爭準備

劉備為了能一舉滅吳,糾集蜀國大軍之時,還贈送禮物給了當時的少數民族,請他們一起出兵伐吳,並許諾事成之後另有重謝。少數民族首領沙摩柯沒能抵擋住錢財的誘惑,於是便率領部隊配合劉備出兵。

劉備已年過五旬,是久經沙場之人,戰鬥經驗比較豐富,一般的東吳將領並不是他的對手,而此時他手下更是有數十萬大軍枕戈待旦。孫權面對這種情況,第一反應是求和,而原因是多方面的。

孫權此人雖然勇武不足,但是對天下形勢始終有一個明確的判斷。三國鼎立,兩個更為弱小的決不能率先決戰,否則只能是兩敗俱傷被曹魏所吞併。攻取荊州也是為了東吳更加安全,而殺關羽則並不是孫權的本意。

所以此時的孫權是不想與劉備決戰的,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目前的東吳面對憤怒中的劉備,實在缺乏應對之策。甚至很可能會是三國之中率先滅國的一方。實力不濟也是孫權想要求和的原因之一。

孫權求和

但是劉備此時已經不可能再對情勢有一個明晰的判斷,他不僅想要奪回荊州,更要一舉平定東吳,為關羽和張飛報仇。所以面對孫權送來的求和國書也是置之不理,繼續率領大軍東進,孫權並不願放棄求和的機會。

他為了表達誠意,將殺害張飛的范強和張達押送到了蜀國軍營,表示關羽之死是曹操指使,張飛之死東吳並不知情。但是這樣的一點小恩小惠根本不足以平息劉備的怒火,他在斬殺范強和張達之後將大軍開進了東吳境內。

孫權數次求和均告失敗,不得已只能奮起反擊,以求生存。劉備大軍人數要比東吳守軍多很多,所以在蜀國的優勢兵力之下,東吳各處的守軍難以抵抗。

當時雙方的國界線和樊城之戰前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長江三峽成為了劉備第一個需要奪取的關口。為了打通大部隊前進的道路,劉備派遣了先鋒將軍率領數萬部隊作為尖刀,直撲三峽峽口,與當地的吳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損兵折將

不過蜀軍人數眾多,吳國守軍經歷了殊死拚搏,但還是雙拳難敵四手,最後丟失了關口。劉備跟隨大部隊繼續前進,沿途均有小型的戰鬥,但是很快都被蜀軍解決。蜀軍一路深入了吳國境內。

主要戰鬥區域

後來在秭歸遇到了吳國大軍的奮力抵抗,秭歸是吳國一個相對比較大的關口,易守難攻,且守軍人數也更多。吳軍極善水戰,在秭歸這個地方給蜀軍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但是劉備指揮若定,手下更有許多原本的荊州將軍,也十分擅長水戰,最後還是在經歷了苦戰之後成功佔領了秭歸。

孫權瞭解此時光靠沿途的守軍是無法阻擋劉備大軍的,這樣下去只會被各個擊破。於是孫權開始調兵遣將,將數位其父孫堅時期的老將軍全都派上了戰場,並且從各地抽調大軍,由他們率領至前線阻擊劉備大軍。

北聯曹魏

為了防止曹魏趁機偷襲,孫權派人前往了許昌,與當時的曹魏領導人曹丕修好,並表示孫權願意向曹丕稱臣,請曹丕攻取益州,以解東吳之危。曹丕是曹操的二兒子,他上面本來還有個大哥,名叫曹昂。早年間跟隨曹操征張繡,本來戰鬥已經結束,但是曹操突然看上了張繡的嫂嫂,便將其收為夫人。

這樣的舉動讓張繡十分不悅,於是便在歸降之後再次反叛,曹操面對這種情況準備不及,當時性命危在旦夕。幸虧曹昂斷後,掩護曹操撤離,他才能平安無事,但是在這一戰之中曹操也損失巨大,長子曹昂被殺,最親信的將軍典韋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曹昂死後,曹丕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了繼承王位的最有利爭奪者,並在曹操死後順利繼承魏王,此時的曹丕已經是整個曹魏集團的掌權人。

在接到孫權的來信之後,曹丕自然是一副坐山觀虎鬥的態度,世人皆說曹操奸詐,曹丕在這方面的天賦可以說完美繼承了他的父親。這樣兩虎相爭的局面是他非常樂於看到的。蜀國勝,他就趁機伐吳,吳國勝,他就趁勢進攻四川,這樣魏國將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老將居多

孫權在做完這一切之後,命令前線的將軍不惜一切代價阻擊劉備大軍。孫權派去的這些將軍中,大部分都是從孫堅時代就跟隨孫家的老臣,忠心程度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大多年事已高,在精力上難免不濟。

這也是孫權的無可奈何之舉,唐朝杜牧曾在《題烏江亭》中寫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話本身是沒錯的,江東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但是以文人墨客居多,在戰爭年代,所需要的將軍和卓越士兵的資源其實是不如北方的。

這樣的情況也導致了江東卓越將領的斷層,所以啟用老將也是基於現實情況的無可奈何之舉。老將軍們在前線雖然浴血奮戰,但是由於實力差距較大,他們也並沒有什麼很好的辦法,只能指揮士兵奮勇殺敵,以此來拖延蜀軍進攻的步伐。

知名度很低的陸遜

但是這樣根本無法徹底解決問題,孫權在這種危急情況之下想到了陸遜。陸遜本就是江東人士,屬於根正苗紅的東吳嫡系,但是由於年紀尚輕,在以老將為主的東吳軍官中並沒有得到重用。

影視劇中的陸遜形象

但是他腹有韜略,深諳兵法。在此前樊城之戰中,就是他與呂蒙共同夾擊關羽,致使關羽大敗,所以東吳取回荊州,陸遜也是功不可沒。只不過當時東吳的大都督是呂蒙,所以世人都以為啟用年輕的陸遜是為了麻痺關羽,而呂蒙才是整個計劃背後的推動者。

但其實呂蒙心裡清楚,早在計劃制定之初,陸遜就已看破了玄機。所以呂蒙才舉薦陸遜作為當時麻痺關羽的人選,也是考察陸遜才能的一個機會。後來陸遜在戰鬥中果然驍勇善戰,得到了呂蒙的認可,後來呂蒙也對孫權多次稱讚陸遜。

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將東吳諸將考慮了一遍,發現沒有人符合帶兵阻擊劉備,於是只能選擇相信前任大都督呂蒙的眼光,不顧眾人的反對,將陸遜任命為大都督,總領前線一切抗敵事務。

全權處理

選擇這樣一個年輕的將軍領兵,尤其是手下都是資歷極深的老將,是非常大膽的一個選擇。但是走投無路的孫權已經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將吳國的命運交到了這個年輕人的手中。

陸遜領命後飛速趕到了前線,並在當地仔細勘察了地理條件,結合情報分析了雙方兵力情況,領軍將領情況和軍械糧草等情況,得出了此時不宜與劉備大軍交戰的結論。但是這樣的結果是在前線戰鬥的老將們所不能接受的,他們本就認為陸遜難堪大任。

而就在他剛剛上任,就展現出了怯戰的態度,更讓這些沙場老兵對這個白面書生一樣的大都督心生不滿,紛紛要求立即與劉備大軍開戰,誓死守衛東吳。

以退為進

但其實老將們是意氣用事,陸遜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當時的劉備大軍進入東吳之後,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一路非常順利地就推進到了現在的位置。此時蜀軍可以說兵鋒正盛,士氣正旺。而且劉備進入東吳不久,糧草輜重還都跟得上,並沒有出現任何不利的情況。最重要的是,劉備大軍人數遠多於東吳,面對強大的敵人,不能選擇硬碰硬,只能暫且避其鋒芒,等待對手犯錯,才是正確的選擇。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

陸遜命令部隊徐徐後撤,保存有生力量,逐步撤退到了夷道和猇亭一代才慢慢憑借構築起來的防線阻擊蜀軍。陸遜這個地點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東吳軍少,撤到了防線之內。而蜀軍人數眾多,卻佔據著防禦線外眾多的山嶺。

大軍在山野之中極難展開,使得劉備大軍非常難受。雙方於長江附近對峙,吳軍經過了許多艱苦的戰鬥,終於將蜀軍的腳步阻擋在了這一部分地區,雙方由此轉入了戰略相持階段,劉備雖然軍多,但是由於東吳防線穩固,一時也難以突破。

失敗根源

於是他便命令大軍沿巫峽到夷陵一帶建立了以營帳為主的陣地,暫時駐紮下來。後來劉備使用了多條計策,希望能引吳軍出城決戰。他先是命人在城下日日叫罵,城中吳軍雖然極為憤怒,但是都被陸遜壓了下來,始終不曾迎戰。

後來劉備又假意賣破綻,命令一部分先鋒離開大部隊,吸引吳軍出城,並在附近設下埋伏。但吳軍始終不為所動,陸遜已經看穿了劉備急切的心情,所以變得更加耐心,等待著最佳的時機。

相持的情況過了很久,時間轉眼進入了夏季。進攻的蜀國士兵多數都來自四川,氣候遠沒有東吳炎熱,到了夏天,吳地酷暑難當。許多蜀軍士兵都因為中暑和炎熱的問題戰鬥力大減,蜀軍再也沒有了剛剛進入吳地的銳氣。

駐軍

劉備眼見這種情況,東吳還在閉門不出,但是又不能無功而返。所以便將部隊後撤,在後方連綿的山嶺之中紮下營寨。準備渡過夏季之後再與吳軍決一死戰,但是此時蜀軍出兵已久,糧草慢慢地成了問題,即便有諸葛亮在後方坐鎮,長時間的戰爭也使得益州百姓不堪重負。

劉備這樣的部署讓陸遜看到了機會,因為大軍在山野之中,十分分散,相當於劉備放棄了蜀軍最大的優勢,就是合力一擊的力量。這樣的情況也讓戰場的形勢向有利於東吳一方開始轉變。

影視劇中的呂蒙形象

陸遜為人十分謹慎,在進行大規模反攻之前,他先要試探一次蜀軍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所在,還會不會轉變策略,更是為了防止這是劉備的又一條引誘吳軍出擊的計策。陸遜的先頭部隊對蜀軍陣營進行了試探性的攻擊,發現果然是蜀軍主力全部在此。

陸遜也由此下定了反攻的決心,東吳的夏季是非常炎熱的,那時候的條件不能與現在相比。山野之中的樹木雜草極多,在炎熱的天氣下,每一點火星都可能引發山林大火。而劉備當時的大軍,說駐紮在一個火藥桶之中也毫不為過。

火攻

劉備大軍出征,是不可能在山嶺之中建起城池的,他們的防禦工事幾乎都是木製,再加上周圍的雜草,一點就著。陸遜派人多處放火之後,趁著蜀軍不注意,把眾多的火箭和燃燒物射進了蜀軍的營帳之中。

蜀軍大帳連接成片,頓時火光沖天。許多士兵還在睡夢之中,就聽到了吳軍進攻的殺喊聲。劉備在大帳之中被驚醒,吳軍已經趁亂衝進營帳,劉備只好在部下的掩護下慌忙逃離,一夜之間,數十萬大軍被陸遜一把火燒盡。

被偷襲的劉備

而劉備本人則收攏殘軍向西退去,此時吳軍自然是乘勝追擊。按照事先的部署,先鋒部隊很快追上了劉備殘軍,又是一陣衝殺。而且此前被劉備擊敗的吳軍也開始向他們發動反攻,倉皇撤退的劉備又遭到了吳軍的四面圍堵,情勢非常危急。

托孤

後來劉備經過奮力衝殺,終於打開了一個缺口,不斷地向西逃亡。一路上都有吳軍不斷地追擊,數次劉備都是險象環生,後來將所有的輜重和糧草全部丟棄,輕裝前行才勉強逃出了吳軍的追擊範圍,退入了白帝城中。

白帝城托孤

但此時陸遜也已經率大軍趕到,益州方向的援軍趙雲也已經趕到了白帝城,陸遜眼見一時根本無法攻破,又害怕後方空虛引得曹魏前來偷襲,於是便主動撤軍,不再追擊。這時夷陵之戰才正式落下了帷幕,以劉備的慘敗為結局。

此戰之後,劉備不久便病逝在了白帝城中,死前諸葛亮從益州趕來,劉備當眾托孤於諸葛亮,希望他能輔佐阿斗重新建立大漢盛世,然後便撒手人寰,眾人聞此情形均是傷心不止。

蜀漢也因為這一戰的失敗,徹底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哪怕在後來諸葛亮憑借個人的聰明才智,曾為蜀國爭取到了一絲機會,其實這些機會都是不存在的,當兩個國家的實力相差過大時,就不是一兩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的。

影視劇中的趙雲形象

諸葛亮

蜀國這一戰損失巨大,老一輩將軍已經在戰爭中傷亡不少,在最後的潰敗中,更是幾乎犧牲了蜀漢中生代的全部青年才俊,諸葛亮十分信任的謀士參謀馬良也在戰爭中被殺,喪生的士兵更是不計其數,蜀漢到最後滅亡都沒有從夷陵之戰的傷痛中恢復過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夷陵之戰決定了蜀國命運。

許多人會對這段歷史有疑問,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跟隨劉備前往東吳,有諸葛亮在,必定能戰勝,最差也不會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其實這其中有許多原因,首先,四川剛剛平定,劉備需要一位能信得過的人來鎮守四川,穩固大後方,在這項工作上,沒有人比諸葛亮更合適。

其次,諸葛亮足智多謀不假,但其實他更多的是作為穩固後方的角色出現,而並非戰前的謀士參謀。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印象其實是對諸葛亮的一種誤解,諸葛亮的能力其實是蕭何的角色最符合他,而並非張良,後期諸葛亮能統兵打仗,也是他能力確實強,而並非他的本職工作,這也是許多人對諸葛亮錯誤的看法。

如果諸葛亮能有一位韓信這樣能真善戰的將軍配合,其實是更加符合他的,但是歷史不能重來,蜀漢的滅亡其實從很久之前就已經注定,只不過蜀國這一批充滿了理想主義的人給了大家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而已。

以上就是本期三十六計以逸待勞的全部內容,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點點贊和關注,大家的支持就是更新的動力,大家對本期內容有什麼看法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三十六計:為復仇劉備70萬大軍伐吳,陸遜以逸待勞火燒700里連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