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諸葛亮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前兩次北伐確實是速戰更有利,因為糧食運輸困難。但最後一次北伐明確記載是「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這代表諸葛亮已經準備長期駐紮打下去了。當然,戰爭的消耗造成了蜀漢「民貧國虛」,軍費依賴蜀錦貿易的問題。畢竟國家再怎麼治理,在戰爭的消耗面前也必定會下滑。所以在蜀漢國民貧困的同時,曹魏已經因為農業生產破壞出現了飢餓問題。
飢餓可比貧困嚴重多了,以至於張儼覺得,關羽北伐是為減輕漢中壓力,當時漢中剛得,一日三驚,盟友渣權不給力,玄德不得已才命二弟北伐,晚一年北伐,漢中恐怕就守不住。曹操如果要漢中的話,當時就不會撤軍,和劉備對峙即可,他既然撤兵了還是遷走了漢中的人口的同時還遷移了武都、陰平的人口可見他是真心要放棄漢中的。諸葛亮也知道北伐難以成功,但是沒辦法,內部勢力不和,不攘外難以安內,蜀漢本就羸弱,不北伐難以自保,當初的政治口號也必須繼續喊,丞相活的也累六出祁山只是為了變地跨荊益兩州為益涼兩州,等得到涼州才有資格等天下有變。
諸葛亮是能打就打,不行就退,司馬懿是能擋就擋,擋不住就撤,根本沒啥硬仗,不像是攪亂局勢的架勢。一個士兵種田養活三人問題不大。諸葛亮只要二萬人種田就可以完全解決糧草。何況此前諸葛亮斜谷邸閣堆米,又造流馬運糧,加上屯田完全富有餘。可惜諸葛亮多半料不到魏國的情況,即使料到他身體也不行了。諸葛亮不著戎服羽扇葛巾就是五伐,原因可能是身體不行穿不了戎服只好羽扇葛巾揮秋風了。
蜀國地盤小, 面積只有魏國的三分之一,雖然佔據成都平原天府之國然境內大部分還是未開發的山地和沼澤在內個年代生產力很低,魏國有關隴之地,山東平原,且在內個年代中國的經濟中心不是江南而是陝西和山西河南所處的中原和關隴 ,就算吳國在那個年代的經濟實力也是不如魏國的,更加別提偏具交通不便的西南的蜀國不管是生產力的高低,還是國力的比較魏國都大大超過蜀國。二、蜀國一共只有九十萬戶, 四百多萬人,軍隊還是當初跟隨劉備的軍隊,這代人要是老了,就後繼無人,因為國土面積小人口少,兵員補充困難也養不起,魏國有一千多萬接近兩千萬人,四百多萬戶,同樣出十萬兵,魏國是二十個人養一個兵,蜀國是四個人養一個兵,不論是戰爭的潛力,綜合的國力,蜀國都處於下風,如果不趁老兵還活著加緊北伐,等他們一死徹底涼涼。
蜀國的外部環境很差,北邊和東邊都是比他要強大,在軍事上和生產力上強於他的漢族政權,沒有出海口純粹的內陸國家,西邊則是難於翻越的青藏高原,能夠開拓疆土獲得人口和資源的地方只有南邊,而蜀國的南邊在當時的年代是一片蠻荒的未開化之地,瘴氣叢生,高山密林,部落散居,想要靠發動戰爭站他們的地盤是難於登天的事情,反觀魏國東邊和東北面是柔然烏桓還有東北的半耕半獵政權,征伐他們可以獲得優質的戰馬還有騎兵,西北則是河煌走廊大大拓寬了魏國的戰略縱深並且加強了和中亞國家的交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如果諸葛亮等待天時不主動出擊創造戰略上的優勢那麼因為蜀國的天下不足,那麼等魏國休養生息夠了,不開戰的時間越長,實力拉開的越大,和魏國的總人口,經濟對比差距就會越大,到時候魏國滅蜀如巨鯨吞小魚,不廢吹灰之力。所謂天下有變,馬後炮的說,從隆中對開始,有赤壁戰果擴充,從淮河打到黃河。
西北戰事成果斐然,曹操不得不分兵以抗天下合圍之勢。魏朝北伐公孫淵,被公孫淵打出了赤壁級的戰果。高平陵之變,大魏分裂事實是一次機遇都沒有出。如果當初跟隨劉備的那群人都死完了,蜀地本地勢力必定做大做強,然後排擠孔明等外來人,謀求割據,後面劉禪就是榜樣,這是諸葛亮最不願看到的。總結一句話,時間和空間都不在蜀漢這邊,就給諸葛亮的時間不多了,所以明知不可為也要強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