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的人才交流很頻繁,那時候當官的換個國家服務就跟現在職場上跳槽一樣,做得不舒心就走人。老福今天人說的這個人就是其中之一。
在《孟子·滕文公下》裡曾這樣形容一個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這個人就是公孫衍,雖然「一怒而諸侯懼」這話看上去讓人感覺有點可怕,但公孫衍在歷史上並不是很出名,一直以來史書對他的記載似乎是配不上「一怒而諸侯懼」這個份量的。直到40多年前,一本叫《戰國縱橫家書》的古書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人們才發現,曾經歷史上記載的不少有關蘇秦的故事有可能就發生在公孫衍的身上。公孫衍才是「合縱」的創始者,蘇秦不是。
因為史記中記載的張儀與蘇秦的鬥爭曾讓人津津樂道,然而通過考古我們發現事實上張儀的對手不是蘇秦,而是公孫衍,因為張儀和蘇秦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所以老福覺得網友們還是對國家的考古多一點支持,要瞭解真實的歷史,考古還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前面說《孟子·滕文公下》裡記載公孫衍「一怒而諸侯懼」,
而《史記》裡又是怎麼形容公孫衍的呢?
《史記》稱公孫衍於張儀死後,「入相秦,嘗佩五國相印,為約長」。這裡五國約長,指的公元前318年五國聯縱攻秦之事。不過史記的記載在時間點上並不準確,公孫衍入秦不是在張儀死後,而是在張儀任秦相的時候。他的對手就是張儀。
另外史記中也用了一句相當牛的話來描述公孫衍,「佩五國相印」,按我們理解就是同時擔任五國的宰相,有那麼一點意思,但事實肯定不是的。後來魏、趙、韓、燕、中山五國雖然在公孫衍的努力下簽署了合縱攻秦的協議,但大家都有所保留,加上張儀的破壞,最終攻秦以失敗告終。
同時擔任五國宰相是假的,不過今天我們在瞭解公孫衍的歷史時竟發現他還真的當過三個國家的宰相。
公孫衍第一次當宰相是在秦國,公孫衍在秦國任大良造,這個職務雖然沒有叫宰相,但屬於當時秦國職務最高的官。那麼公孫衍在秦國做了什麼事呢?後來又為什麼跟秦國成為大冤家呢。
公孫衍在秦國的工作和最大的功勞竟然是攻打魏國,當時魏國還是滿厲害的,在公孫衍出任秦國宰相差不多前50年的時候,吳起代表魏國率領5萬部隊打敗了秦國的50萬大軍,佔領了秦國河西地區的大片土地。公孫衍的任務就是打敗魏國把土地奪回來。
經過幾次大戰,公孫衍很輕鬆的就完成了任務,這時魏王感覺天天挨打也不是事,便派人用重金賄賂公孫衍。公孫衍收了錢以後,便勸秦王不要打魏國了,怎麼說魏國也是我老家,咱們拿回被佔領的土地就行了,現在我們可以先進攻別的國家。
在秦惠王十年的時候,另外一個魏國人張儀把公孫衍擠下台,他是怎麼把公孫衍擠下去的呢?大概他向秦王表達了這樣一層意思:你被公孫衍騙了,魏國才是秦國真正的敵人,咱們接著打魏國……
看到這,網友們是不是覺得魏國實在是有點那個呢?
關於張儀我們以後再說,這公孫衍被擠下台後,他回到魏國,擔任魏國宰相,開始了他死心蹋地的反秦人生。
公孫衍合縱抗秦的思想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來了。意思就是聯合多個弱小的國家來抵抗強大秦國的侵略。而公孫衍在魏國做出的最大成績就是聯合魏、趙、韓、燕、中山五國反秦,雖然最終失敗,但卻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公孫衍發動五國合縱攻秦失敗後,魏國大臣田需乘機指責、中傷公孫衍。魏王也不再信任公孫衍,魏國大權接著由田需所掌握。公孫衍在魏國呆不下去了,只能去韓國當了宰相。
公孫衍在韓國繼續主張合縱反秦,不過其它一些國家不是非常配合,再加上張儀在背後不停的替秦國拉攏楚、齊和魏等國,最終韓國被秦國打敗了,公孫衍無能為力,只得逃出韓國,最終被魏王所殺。
公孫衍雖然組織了多次對秦國的進攻,卻幾乎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當然,但這不意味著他的策略是錯誤的,合縱策略無疑是當時弱小國家對抗強秦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辦法。可惜各國都離心離德,並沒有很好的貫徹這個合縱策略,最終才會失敗,江山全歸秦國。這不是公孫衍悲情,而是 各個諸侯國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