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諸葛亮北伐缺糧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孫子兵法》裡就專門提到過,軍無輜重糧草必亡。可見,在那個時候,糧草的後勤供應就成為了困擾軍事行動的一個主要因素。在戰國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地方記載著沒有糧草造成的慘劇。
首先分析六國征戰很少缺糧。
比如說折骸而炊,易子而食的典故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在著名的長平之戰中,趙國君臣在戰役前探討時,有人就提到秦國牛田水運糧,後勤保障充足,不可抵擋。但是趙王利慾昏心,還是接受了上黨,結果在戰役過程中,長期的對峙使得趙軍糧草不濟,只得求援齊國借糧。齊國沒有同意趙國請求,趙國最後慘敗。糧草不足也是迫使趙國發動反擊的一個原因。
不過,在戰國時期,作戰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國家境內或者附近,糧草一般容易徵集和運輸。唯一對其他六國發動征伐的秦國,也是在努力發展農業的基礎上,糧食有了保證才發動戰爭的。
當時秦國的商鞅變法規定,糧食生產的成績等同作戰的成績,也可以拜爵受賞。所以秦國的農民生產熱情很高。再加上秦國採用了先進的耕作技術,興修水利,使得秦國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這也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其次分析諸葛亮北伐經常缺糧。
而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對曹魏進行了北伐。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劉備托孤後,以恢復漢室為己任。諸葛亮對內修好政治,發展生產,擴大軍事實力,平定叛亂。對外諸葛亮結好東吳,重新和東吳締結聯盟,共同對抗曹魏。
在做好了一切準備之後,諸葛亮向劉禪上了著名的《出師表》,開始了他漫長的北伐事業。在此之後,諸葛亮一共向曹魏發動了五次北伐,直到最後一次,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北伐才告一段落。
諸葛亮的這五次北伐中,糧草供應是讓諸葛亮棘手的一個重大難題。我們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因為糧食缺乏而退兵的就有兩次。在第二次北伐中,諸葛亮出斜谷,攻打陳倉。由於魏將郝昭的堅守,諸葛亮在攻打二十多天無果的情況下,糧食耗盡,被迫撤回。
而在第四次北伐中,由於天降霖雨,造成後勤的運輸困難。當時在漢中負責諸葛亮後勤保障的李嚴,沒有辦法及時將糧食運抵諸葛亮前線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李嚴只得和諸葛亮商議,最後諸葛亮率軍撤回。這件事後來引起的後遺症,就是李嚴被撤職流放。
再次分析諸葛亮缺糧的主要原因以及他是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
諸葛亮缺乏糧食的難題主要是由兩個方面構成的。一個方面是糧食的生產和籌集,另一個方面則是後勤運輸上的困難。第一個因素,就是蜀國國力較弱,要支撐十萬大軍的糧食供應確實有困難。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就是因為出兵倉促,沒有事先籌集足夠的糧食,才被迫撤軍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採取了發展農業生產,勸科農桑的辦法。諸葛亮以身作則,在成都購置農田和桑樹,率領族人,進行農業生產。在諸葛亮的帶動下,蜀漢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
諸葛亮在發動北伐前,都要進行大量的準備。比如他在第四次北伐撤退的時候,曹魏將領認為他很快就會發動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就判斷,諸葛亮必須要經過三年的準備,籌集足夠的糧食才會北伐。後來果然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在三年後才發動了最後一次北伐。
籌集糧草是困難的,可是比籌集糧草更困難的是如何將這些糧草運抵北伐前線。在諸葛亮北伐的路線上,有著一個巨大的地理障礙,那就是秦嶺山脈。如果將糧草運過秦嶺,就是諸葛亮要面對的巨大的難題。
諸葛亮總是兵出祁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從祁山進軍道路比較平坦。這就極大地減輕了後勤運輸的困難。為了減輕糧食運輸的困難,諸葛亮還採取就地籌集糧草的辦法。在祁山地區人煙比較稠密,物產豐富,能夠提供一部分糧草。在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率領軍隊割取敵區上邽的麥子,大大補充了軍糧。
在運輸上,諸葛亮也想盡了辦法。諸葛亮發明了著名的木牛流馬,用機械的方法來減輕運輸上困難。而在運輸上,諸葛亮也盡量採取水運的辦法,採取多次轉運的辦法,使得運輸的效率大大提升。不過,儘管如此,諸葛亮的糧草問題依然是他感到最困難的問題。
而諸葛亮的對手和他對戰的時候,也抓住諸葛亮無法解決的這個難題,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曹魏認為諸葛亮野無所掠,後方運輸困難,糧食供應緊張。在雙方進入對峙後,諸葛亮一旦糧草耗盡,就只有撤退一條路。在諸葛亮撤退的時候,魏軍再加以追擊,就可以取勝了。
諸葛亮在最後,針對曹魏的這個策略,採取了最後的對策,那就是戰場屯田。史書上記載,諸葛亮因為糧食問題,使得自己的壯志未伸,所以採取戰場屯田的辦法,來打破這一局面。當時蜀軍和當地百姓在渭河平原一起種田,互不干擾,形成了戰爭史上的奇觀。
就這樣,諸葛亮解決了糧食的供應問題。但是,天不假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使得他北伐的壯志未酬。在他的軍隊撤走時,還在當地遺棄了大批的糧食。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