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上12位難成大業的“坑貨”:結局都悲劇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歷史上12位難成大業的“坑貨”:結局都悲劇

本文提到的十二位歷史人物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曾經混的很不錯,結局也都不怎麼好。一千八百年來,他們受到的譏笑很多,得到的理解很少。筆者認為,想要批評一個人,一定要先理解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能因為人家沒法反駁了就隨便嬉笑怒罵。

一、大將軍何進

生卒:?-189年

職業:將領 權臣 外戚

主要成就:平定黃巾之亂

坑在哪裡:在即將成為史上最成功外戚之時誤判形勢

何進原本是個殺豬的,其實殺豬這個職業也挺出人才的,前有樊噲,後有張飛,雖然都沒什麼文化,但是幹這一行起碼有力氣也有弄倆閒錢兒,不是什麼人都能幹的。想想何進的老爹二婚娶的可是帶著拖油瓶的舞陽君,這在當時雖然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兒但是條件肯定也好不到哪兒去,再加上史書上沒有記載何進一家其他成員的職業,姑且可以認為,是何進通過殺豬養活了全家實現了脫貧致富。同父異母的妹妹能進宮,這個哥哥應該也是出錢打點過的。當上外戚之後的何進也不是一下子就從屠戶變成大將軍的,在郎中、將作大匠、河南尹的位置上都沒有留下不良記錄,文官撰寫的史書向來對外戚宦官都很排斥,沒有不良記錄說明何進干的還是可以的。當上大將軍時黃巾之亂已經爆發了,一上任就得處理這麼大的事兒那是相當考驗人的,而且不管怎麼說黃巾之亂也是在何進領導下平定的,你能說何進是個草包嗎?漢靈帝設立了西園八校尉以分何進兵權,何進卻能把這夥人中的大部分收為己用共同對抗宦官集團,這更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了。漢靈帝臨終前想要廢長立幼,委託宦官,西園八校尉之首的蹇碩誅殺何進,何進卻在潘隱暗示下稱病不入宮,順利立自己的外甥劉辯為帝,說明何進還是挺有人緣的,至少比宦官有人緣。

到目前為止,何進已經成為外戚中的成功人物,東漢朝廷最有權勢的人,達到了人生的頂點。下一步,他就可以實現東漢歷代外戚的終極夢想,消滅宦官集團了。可是,宦官集團真的那麼容易消滅嗎?真的像曹操所說的,用一個獄吏就足夠了嗎?要這麼說,東漢歷代的外戚,大將軍就都是白癡?當然不是,十常侍不僅對何太后有救命之恩,而且何進的另一個妹妹就是十常侍之首張讓的兒媳婦,外戚與宦官的關係那是空前的融洽,宦官主內,外戚主外,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一直以來,十常侍都是何進的恩人,盟友。為了獨享權力果實,揮刀相向,任何一個有良心的人都不是那麼容易下決心的。何進的盟友袁紹與宦官集團可半點羈絆都沒有,一再地挑唆何進動手,同時獻計召野戰軍進京向何太后施壓,何進同意了。這個思路為什麼能被何進採納呢?我們不知道何進是怎麼想的,但是這麼干對何進來說有一個好處:他可以借刀殺人,對妹妹,對自己的良心都好交代一些,至於野戰軍嘛,用完了再趕出去就是了,畢竟何進掌握天下兵馬大權,野戰軍能把他怎麼地?何進進宮被伏擊是因為情報工作沒有做好,他想幹什麼十常侍知道,十常侍想殺他居然被蒙在鼓裡。可是何進已經識破過一次這樣的陰謀了,估計他覺得不會有人再用這種老掉牙的招數了,而且宮裡有老妹兒,宮外全是自己的人馬,他才不信有人敢把他怎麼樣了。他萬萬沒想到十常侍根本不會別的招數,就是宮裡埋伏這麼一招,願者上鉤,二桿子精神大爆發,跟他拚個魚死網破。外戚宦官魚死網破的結果就是中央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中央軍居然被碰巧撿到皇帝的董卓收編了。綜合看何進的一生,多少大風大浪都過來了,卻在即將成為史上最成功外戚之時陰溝裡翻船,由於他的一個不小心想當然,東漢王朝的威名墜地,三國亂世就此拉開了帷幕。

二、五世三公袁紹

生卒:?-202年

職業:軍閥

主要成就:消滅宦官集團 一度成為漢末最強軍閥

坑在哪裡:見不得別人比自己聰明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句話用在袁紹身上再恰當不過了。說起袁紹,總說他四世三公,其實袁紹強爺勝祖,不僅做到了大將軍,將四世三公延續到五世紀三公更成為家族史上最有名氣最有權勢的人物。人們往往認為袁紹不過是仗著家族的餘蔭,但是袁家子孫多了去了,袁紹作為一個婢女生的兒子能夠成為袁氏家族的頭面人物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好吧?而且高幹子弟雖然好風憑借力,但是在那伸手不見五指又特別流行沽名釣譽的的東漢末年,外戚、宦官、甚至名士都比高幹子弟吃香。在袁紹之前,袁家一直是在政界混,根本沒掌過兵權,是袁紹憑借驚人的作秀能力和交際能力做到了西園八校尉的副首領,蹇碩死後成為首領。何進能夠聽從袁紹召外兵入朝的計謀說明袁紹很瞭解何進的心思,何進也很信任袁紹,雖然最終被認定為一個餿主意,但也能看出袁紹對朝廷一號人物的影響力。

消滅宦官後,袁紹沒能繼承何進的權力卻讓董卓撿了便宜,這也不能怪袁紹能力不足,只能說董卓運氣太好,偏偏在來的路上撿到了皇帝和陳留王,有人指責袁紹消滅宦官之時沒有注重皇帝的重要性,這也太苛責他了,皇宮那麼大,兵荒馬亂的,找不著皇帝太正常了。緊接著董卓掌控京師,欲行廢立之事,《三國演義》中的袁紹當場爆發還能全身而退,董卓不敢殺他也不敢抓他還得給他個渤海太守,這也太小看董卓了。實際上袁紹哪有這麼勇猛,他是表面上支持董卓才能偷跑出來的,加上袁氏家族大部分都在董卓手裡,董卓才覺得袁紹可以拉攏,封他為渤海太守。沒想到袁紹真是捨得一身剮,站穩腳跟立馬起兵反董,估計是他覺得反正父母早就不在了,老婆孩子都好好的,非直系親屬他也不管了。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袁紹被推舉為盟主卻沒能成功消滅董卓這也怪不得袁紹,當時那個局勢,各路諸侯各懷鬼胎,誰也沒有壓倒性的實力,盟主不過是掛個名,換誰誰也不行啊,不能因為袁紹後來失敗了就處處吐槽吧。董卓之亂以後,袁紹鳩佔鵲巢,奪取冀州,在追隨者們的輔助下,先後擊敗公孫瓚、孔融、張燕等人,掌握了天下十三州中的青州、幽州、并州、冀州,擁有二十萬大軍,成為東漢末年最強的軍閥,擁有了問鼎天下,一統江山的資本,走到了人生的頂點。皇帝從他眼皮底下過他都不去搭理,估計是他覺得憑借五世三公的影響力加上他的個人魅力已經足以改朝換代,沒有傀儡皇帝不是一樣統一四州了嗎?董卓、李傕、郭汜倒是挾持天子了,不一樣失敗了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第一個成功案例,袁紹哪裡想得到,小皇帝不僅是個麻煩,用好了還是塊寶呢?不重視皇帝的感召力,的確是袁紹的一大失誤,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袁紹畢竟是反董聯盟的盟主出身,董卓立的這個小皇帝他是不感興趣的,他想推舉幽州牧劉虞為帝,沒想到劉虞堅決不幹。他又想自己做皇帝,秘密派人鼓吹,沒想到手下幾乎所有文官武將都反對,這時袁紹才意識到小皇帝的重要性,於是才急著對曹操動手,把皇帝搶到自己手裡。可是曹操討伐劉備時,許攸建議袁紹偷襲許都,袁紹竟然因為小兒子發燒拒絕出兵,而曹操在出兵之前就預料到了袁紹不會偷襲,這真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縱觀中國歷史,我沒見過這麼偉大的父愛,也沒見過這麼邪門的預言,難道說袁紹的這個小兒子就生過一次病?還是經過這一回教訓,袁紹才明白出不出兵和兒子痊不痊癒沒有關係?反正袁紹錯過了一次絕佳的機會,還完美地襯托出了曹操的明智。也許是因為袁紹此時還沒把曹操太當回事兒,覺得區區一個兗州,說滅就滅了。於是沮授建議他打持久戰,拖死曹操,袁紹覺得強弱懸殊,哪犯得著費這個勁,自己年紀也不小了,打個曹操都要拖上三年五載的,什麼時候才能當上皇帝啊。就這樣,改變他一生命運的官渡之戰開始了。

官渡之戰中,派淳於瓊守烏巢是一大敗筆,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任務不交給河間四將——顏良、文丑、張郃、高覽中的一個而非要用淳於瓊呢?因為支持袁紹做皇帝的只有淳於瓊和郭圖,袁紹對這兩位是格外信任的,也就是因為這一點,郭圖才能排擠田豐、沮授、許攸這幾個明白人。可憐的袁紹,支持他做皇帝的偏偏是這倆貨。在這倆貨的活躍表現之後,許攸獻計、火燒烏巢、張郃反水,官渡一戰,想失敗都難的袁紹就這樣失敗了。

官渡之戰後,袁紹再次重振旗鼓,與曹操爆發倉亭之戰,這時袁紹手下已經沒有拿得出手的武將了,主要謀士參謀也損失了一半,毫無意外地再度大敗。其實,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很有實力,可是他急於報仇雪恨,沒能像曹操在赤壁之戰後那樣休養生息備戰待敵,兩次大敗的打擊使袁紹嘔血而死,可即便在袁家元氣大傷,兄弟睨於牆的情況下,曹操還要花上五年才能消滅袁家,足可見袁家的實力有多麼雄厚。

袁紹的失敗在於他見不得別人比自己聰明,他早年的發跡是因為他的才能,但是他缺乏領導力,不能讓手下盡情發揮,非要處處顯得自己聰明,如果手下的主意比自己高明他就生氣,拒不採納。袁紹的興衰說明了個人才能再大也只能稱雄於一時,群策群力才是王道啊。

三、仲家帝 袁術

生卒:155-199年

職業:軍閥 偽帝

主要成就:稱雄淮南

坑在哪裡:過把癮就死

袁術的國號仲家,一說是袁術的謙稱,自稱第二,推尊漢朝皇室或者他的哥哥袁紹。這個說法我並不信服,都稱帝了還裝什麼謙虛啊。

《三國演義》裡的袁術是個標準的反面人物,簡直就沒有一點優點。尤其是扣押軍糧導致孫堅戰敗,損人不利己,讓讀者對他充滿厭惡。其實袁術這輩子能有點成就除了靠祖上就是靠孫堅父子了,他和孫堅的關係還是不錯的。

袁術出身高貴,是袁家的嫡子,年輕時以有俠氣出名,經常與公子哥們田獵遊玩,後來有很大改變。被舉薦為孝廉,做到河南尹、虎賁中郎將。如果說袁術的一生最不痛快的事,那就是他從小到大,除了出身處處都矮袁紹一頭。因此這個兄長對他來說不僅沒什麼感情,而且是個十足的討厭鬼。我們小時候·都討厭父母經常誇獎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袁術就更慘了,這個討厭鬼偏偏是他們自己家的孩子,這一點對袁術的一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袁術的嫡系手下真是沒什麼像樣的人物,先是靠拉攏孫堅,後是靠扶持孫策。孫策用父親留下的玉璽換了人馬獨立,袁術還覺得賺了,為什麼袁術這麼在意玉璽呢?因為他終於有機會壓袁紹一頭了!其實我覺得憑袁術的實力,他就是再自大也應該知道自己沒什麼前途了,不如臨死之前過把皇帝癮。人們常常把稱帝作為袁術敗亡的原因,其實就袁術那兩下子,不稱帝一樣敗亡,早死晚死都得死,過把癮再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排除稱帝這個原因,袁術為什麼成了漢末諸侯中評價最低的一個呢?因為他實在是太任性了,在轄區內橫徵暴斂,搞出了人吃人的慘劇,史書上也從沒見他為了成就大業付出過什麼犧牲,一輩子就是恣意妄為,想幹什麼幹什麼。就這麼個貨色還能在淮南稱雄一時已經是很不錯了,他唯一的本事就是合縱連橫,今天拉攏這個明天拉攏那個,自身實力也就能打打兵少將寡的劉備,偏偏他這輩子唯一稱讚過他的就是劉備,最後還偏偏被他最看不起的被劉備給滅了。殘兵敗將被孫策吞併,成了孫氏稱霸江東的本錢。

四、飛將 呂布

生卒:?-199年

職業:武將 軍閥

主要成就:誅殺董卓 天下武功第一

坑在哪裡:改錯行

在中國的歷史上,武功天下第一的人向來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呂布就是最典型的一位。東漢末年,由於黨錮之禍引發的關閉天下官學,人們只能在家自學,擺脫了教育束縛的人們各自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出現了一大批個性鮮明,才能卓越的猛人。但是呂布估計是全心全意練武了,忠孝節義他可能聽都沒聽過,他只知道用武力去換取金錢名譽地位美女。這樣的一個人如果生在和平年代,大可以做一個拳王啊武術高手啊什麼的。生在亂世如果遇到一個能征服他的主公也是非常好用的一個武將,可他偏偏要改行去做自己極不擅長的職業——軍閥。好在他的人格魅力至少比袁術強多了,手下有陳宮、張遼、高順這麼幾位相當不錯的人才,還有驍勇善戰的西涼軍團。可是呢,陳宮這個人太古板,跟他說話就像訓小孩一樣。張遼、高順又和他一樣是粗人,他想說的話沒人聽,想聽的話沒人說。所有人都稱讚他的武藝,可這就像一個美女整天被人家誇她漂亮,是會感到膩味的,於是前有王允一陣忽悠他就死心塌地給王允賣命,後有陳珪、陳登父子搔到了他的癢處,他就言聽計從。只有貂蟬這樣的天下第一美人才是他的知音,可惜貂蟬還是虛構的。沒有對手也沒有知音的呂布實在是太寂寞了,於是碰到了騙子就當做知音。他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寂寞去相信一個人,不然你會寂寞一輩子。寂寞的呂布在下邳城裡借酒澆愁,好不容易振作起了精神,可你一個人戒酒也就罷了,搞什麼禁酒令,禁酒也就罷了,都山窮水盡用人之際了處罰還那麼重,這一點實在沒法替他辯護了,他的領導力低下到這種程度,這軍閥也該當到頭了。可要是他的武功不是這麼強到逆天,讓曹操對他忌憚多於渴望,他還可以像張遼一樣繼續做他的武將。沒辦法,君以此始,必以此終。呂布終究因為反覆無常又武功過高,草草地結束了燦爛的一生。世人同情呂布的,往往是因為他對貂蟬的愛情,他冠絕天下的武藝,他轅門射戟的機智。可我同情呂布,只因為他是東漢末年最寂寞的一個人罷了。

五、跨蹈漢南 劉表

生卒:142-208年

職業:軍閥 名士

主要成就:雄踞荊州 立學校 修禮樂

坑在哪裡:培養繼位人

劉表歲數比較大,他年輕時,天下官學還沒有關閉。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參加過太學生運動,第二次黨錮之禍時逃亡,黨禁解除後,作為當時的名士,被何進任用,出任北軍中候。公元190年,荊州刺史王叡被孫堅所殺,董卓竟然不派嫡系而是派了劉表出任荊州刺史,可見劉表的名望和人緣。單騎入荊州的劉表憑借他出色的名師風采、人格魅力得到荊州豪強蒯、蔡兩家的支持,逐步收服荊州各路人馬,成為北據漢川,跨蹈漢南,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的大軍閥。人們常以為劉表是個苟且偷安,胸無大志的糊塗蛋,以為他佔有荊州之後就心滿意足了。可我覺得劉表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他對各路強鄰保持中立,對弱小的交州(今越南)連年用兵,開疆拓土。對內立學校,修禮樂,吸引、培養人才。可是他的手下一個個地淨是勸他投降曹操的,他一死這夥人更是毫不猶豫立馬投降,一門心思賣了荊州換個官兒做反正荊州也不是自己家的。這讓劉表怎麼逐鹿中原?說他優柔寡斷我都替他感到委屈。劉表能做的只有兩件事,積蓄實力,培養繼位人。第一件事他做的還行,雖然徐庶、臥龍、鳳雛都在他地盤上,他也沒能引為己用,畢竟還攢下了不少實力,可在培養繼位人的問題上,他就太差了。劉表去世時已經六十七歲了,他的兒子年齡也不小了,可他喜歡劉琦的時候沒有委以重任加以鍛煉,還讓劉琮娶了後妻蔡夫人的侄女導致蔡夫人整天吹枕邊風要他廢長立幼,堂堂名士,讀了那麼多書連這點覺悟都沒有實在難以理解。他死後劉琦帶著一萬兵馬依附了同樣只有一萬兵馬的劉備竟然混的跟屬下一樣,劉琮更是想都不想就投降了曹操。無怪乎曹操要感慨:「生兒子就得像生像孫權那樣的兒子啊,劉表的兒子跟豬狗一樣呦」。劉表畢竟年紀太大了,去荊州上任的時候就已經49歲了,指望他去力挫群雄也太難為他了,但是他在培養繼位人的問題上真是驚人的低能,如果要理解他,只能認為他是很早就發現這兩個兒子都不成器,過一天算一天了吧。劉表的故事告訴我們,儘管偉大人物的繼位人立的都很失敗,但是不注意培養繼位人只會導致更嚴重的失敗。

六、闇弱的劉璋

生卒:?-220年

職業:軍閥

主要成就:當上益州牧 讓出益州牧

坑在哪裡:闇弱

我讀過的史書也算不少了,但是在我的記憶裡,「闇弱」這個詞兒只被用來形容過三個人,並且都是漢室宗親——漢少帝劉辯、益州牧劉璋、蜀漢後主劉禪。闇弱的意思是:懦弱而不明事理。劉辯是個孩子,劉禪是真傻還是裝傻有爭議,只有劉璋,闇弱這個考語他是跑不了的。

劉璋是劉焉的幼子,他能夠當上益州牧首先是因為他的兩個在京城做人質的哥哥參與了對李傕的兵變被殺,而同樣做過人質的劉璋之前被派往益州傳旨倖免於難。這樣他的競爭對手就只剩下了一直留在老爹身邊的三哥劉瑁。劉焉死後,權臣趙韙覺得劉璋比較傻好控制就擁立他接了班。有人叛亂,劉璋依靠趙韙平定,但是到了趙韙叛亂,劉璋就搞不定了,幸虧劉焉生前收容的流民組成的東州兵拚力死戰才平息了叛亂。這件事給劉璋留下的印象非常之深,讓他覺得收留的外人感恩戴德,最為可靠。

劉焉生前做了很多事兒,我覺得收留流民是他唯一做對的事兒。至於其他的事兒嘛——他為了找借口不給朝廷上貢扶植的張魯成為了益州的強敵,這倒也罷了,可當年平定黃巾之亂時,他還接納過三個草根——劉關張,才這是最要命的。劉璋面對一個張魯都屢戰屢敗,聽聞曹操要來了更是嚇得不行,這時他很自然地做出了一個選擇——結強援(引狼入室)。

劉璋闇弱也有闇弱的好處,他的手下們可以暢所欲言,盡情發揮,百姓們也比較擁戴他,畢竟他除了喜歡畫美女、搞點奢侈品也沒有什麼太過分的行為。所以才能與在失去天險以後與已經入川的劉備拉鋸兩年多,還射殺掉軍師龐統。後來諸葛亮、張飛、趙雲援軍趕到,成都被圍,城中尚有精兵三萬,錢糧可以支撐一年,軍民都主張死戰,劉璋卻說:「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沒有給百姓施加恩德,卻打了三年,許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為我的緣故。我怎麼能夠安心呀」,開城之時,城中人莫不流淚。劉璋的政治生命結束了,卻也換得了安閒的晚年,在漢末軍閥中算是下場比較好的了,五十年後劉禪也有樣學樣,真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縱觀劉璋的一生,他因為沒什麼本事當上了一方諸侯,強敵和惡狼都是老爹扶持的,站在他當時的立場,不引狼入室也照樣無力回天,他唯一能選擇的就是在還有點本錢的時候開城投降。做諸侯不是他自己選的,他喜歡的不過是對著美女畫畫罷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雄心壯志,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稱王稱霸,劉璋能夠在歷史上留下他的名字,能夠有一個安詳的晚年,恐怕就是因為他的闇弱吧。

七、猜謎專家楊修

生卒:175-219年

職業:主簿 文學家

主要成就:猜謎

坑在哪裡:猜謎

楊修的出身,不亞於袁紹袁術,他們家四世太尉,同時他還是袁術的外甥。楊修雖然是個文學家,但是他的作品沒多少人讀,他的大名鼎鼎主要是因為他非常善於猜謎。這得感謝特別喜歡出謎題的曹操,雖然他最後就死在了猜謎上,他畢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猜謎專家。

看到碑文上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楊修就能想到「黃絹,是有顏色的絲,色絲合成一個『絕』字;幼婦,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個『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女子合成一個『好』字; 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個『辭』(辭)字,曹操能想到答案是「絕妙好辭」已經很了不起了,可楊修在三十里路之前就想到了。至於門上寫個活字的「闊字謎」,一人一口酥的「合字謎」就更不在話下了。善於揣摩領導意圖是好事,比領導還聰明也沒什麼,可是到處得瑟這就是你的不對了。猜字謎得瑟得瑟也就罷了,仗著瞭解曹操的心思攙和進曹丕曹植的太子之爭就是得瑟大了。可是自古參與奪嫡的大臣多了,恃才傲物得得瑟瑟的大臣也多了,至於是袁術的外甥更是無所謂,曹操要是在意這個一開始就不用他了,關鍵在於楊修心裡是反對曹家代漢自立的,但又沒有實力,只能在口頭上佔些便宜,和孔融是一路人。可楊修畢竟出身高貴,又沒有什麼明顯的過失,曹操要殺他也得找個說得過去的借口。這時候楊修以生命為代價,猜出了「雞肋之謎」,這下可就就沾上蠱惑軍心的罪名了,他自己也明白自己能活到今天已經是不錯了。

其實楊修的得瑟是可以理解的,面對一個謎題,大家都猜不出來,你讓唯一一個能猜出來的人憋著不說那是有多難受啊的。楊修的悲劇在於他面對的是一個太喜歡出謎題的主公,而他既不完全忠於這個主公又不離開這個主公還要留在這個主公身邊猜謎。

八、駙馬夏侯楙

職業:駙馬

主要成就:娶清河公主算嗎?

坑在哪裡:被羅貫中黑了

夏侯楙在歷史上毫無作為,在史書上留名只是因為他是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惇的養子,娶了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他不喜歡帶兵,只想吃的好點,穿的好點,多娶幾個媳婦兒。是三國時代難得一見的沒有建功立業追求的人。

夏侯楙的確曾經駐守長安,但是蜀漢北伐一開始他就被調回了。就這麼個閒散的駙馬,在歷史上留下的事跡也無非是和老婆、兄弟鬧矛盾,卻因為羅貫中一時興起拿他開涮,從一個無名的廢物變成了一個有名的廢物。《三國演義》中的夏侯楙性子急,又很吝嗇,雖然掌握兵權,但從未帶兵臨陣。諸葛亮伐魏,夏侯楙自請出征,魏明帝以他為大都督,調關西諸路軍馬二十餘萬,來敵蜀軍。指揮三軍把趙雲逼到絕境,後為諸葛亮設計所用,損失數著名將領領、連失三郡,並誤使姜維投蜀。夏侯楙率敗兵投羌胡,至此羞慚不回。

羅貫中黑夏侯楙有很多目的,一來可以給曹氏親貴潑髒水,達到尊劉反曹的目的,二來可以給姜維投降蜀漢增加一些故事性,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暗示夏侯楙這樣的傻瓜鎮守長安是諸葛亮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最佳時機!夏侯楙的故事告訴我們,小說家是很可怕的,你啥都不干照樣能給你編出花兒來讓你遺臭萬年。

九、疑點重重的馬謖

生卒:190-228年

職業:官員、將領

主要成就:協助諸葛亮平定南蠻

坑在哪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疑點重重)

關於馬謖之坑,有三個疑問。第一、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是從哪看出來的?蜀漢那麼多人,劉備為什麼單單說他?難道這時劉備就看出諸葛亮把他作為繼位人培養了?那說馬謖不行,你咋不說說誰行?第二、派馬謖鎮守街亭時,諸葛亮派王平做他的副先鋒,但最終證明王平的想法全對,馬謖的想法全錯,王平這麼有本事,諸葛亮怎麼不直接派他做先鋒?諸葛亮培養多年的繼位人竟然連個粗人都不如,堂堂智慧的化身就這麼個眼光?第三、馬謖不是被諸葛亮下令斬殺的,負責審他的是費禕,他是暴病死在獄中的。他手下的將軍張休、李盛被費禕處死,只有王平陞官了。聯想到費禕後來對魏延、楊儀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兩面三刀的人,他對馬謖的審理的公平性是值得懷疑的。那麼問題來了,馬謖是不是被害死的?

馬伯庸先生在《三國配角演義》中提出了一個假設,馬謖發現城牆破敗,難以作為屏障,只有選擇山上紮營,同時派王平駐守水源,但王平敗逃,惡人先告狀,再加上費禕對馬謖的嫉妒,殺死張休、李盛滅口,阻止馬謖面見諸葛亮,最終費禕、王平得利。由於缺乏證據,這只是一個假設,但是這個假設可以解釋很多疑問,比如馬謖為什麼一下子表現的這麼低能?向來平庸的王平怎麼就突然間變得這麼英明神武?

筆者認為,馬謖之死是蜀漢的重大損失,諸葛亮從此沒有了可以商量事兒的人,只能事必躬親積勞成疾。沒有了馬謖,諸葛亮在行政上讓蔣琬、費禕接班,在軍事上托付姜維。但姜維畢竟是降將底氣不足,處處受制於主和派費禕,直到費禕被刺殺以後才能放開手腳。諸葛亮這一生看人還是很準的,用人還是很得當的,唯獨在街亭失守這個問題上,他要麼是用錯了馬謖,要麼是用錯了王平和費禕。而我總覺得,看透一個人的能力容易,看穿一個人的人品,很難。

十、最難理解的坑貨曹爽

生卒:?-249年

職業:權臣 宗室

主要成就:專擅朝政多年

坑在哪裡:不懂厚黑學

曹爽是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並不像一般人印象中那樣只是一個憑借出身佔據高位,只知道花天酒地的草包。他能把同樣是輔政大臣的三國第一老狐狸司馬懿架空,把持朝政多年,同時對曹魏政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提拔年輕人,把老人幫趕回家,還能吸引像大司農桓范這樣的老幹部對他死心塌地,在他失敗後他的政敵罵他也無非是說些生活作風問題和經濟問題,也沒有提到百姓民不聊生的記載,說明他還是很有能力的,改革的正當性還是不成問題的。曹爽執政期間,國內沒有爆發叛亂,對外,誠然征討蜀漢無功而返,可是曹魏歷來對吳蜀征戰都是無功而返,這也怪不得曹爽啊。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爽把掌握兵權的幾個兄弟都帶在身邊沒有留下一個鎮守京畿的確是他的一個失誤,但是如果他聽從冒死前來的桓范的建議,帶著小皇帝去許都號召天下兵馬勤王,討伐司馬懿還是完全可以成功的,當時的司馬懿心裡根本就沒底,這次政變本來就是他拚死一擊,他使勁渾身解數,能做的也就是控制京城、忽悠曹爽了,曹爽要是不上當他就全完了。畢竟除了京城,皇帝和整個魏國都在曹爽手中,桓范連糧草的問題都替曹爽想好了。可曹爽整整想了一夜,最終竟然因為顧慮家屬都在司馬懿手中,選擇了投降,他相信司馬懿會遵守諾言保全他做個富家翁。當代的權力鬥爭的確是只要結束政治生命就可以了,可是古代可沒這麼溫和,向敵國投降還可以保全身家性命,一國之內向政變者投降從來都只有死路一條。曹爽天真的以為,自己這麼多年只剝奪了司馬懿的政治生命,司馬懿也會這樣對他。曹爽的失敗是因為他不懂得厚黑學,不懂得在權力的遊戲中要麼贏要麼死,沒有第三條路。他可能是太愛他的家人了,卻最終因為這份愛害死了更多的家人。他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被史上最沒有把握的政變推翻,導致他在歷史上的形象發生了根本逆轉,從曹魏的中興之臣變成了曹魏第一坑貨,可憐可笑,可悲可歎,曹爽的失敗只是因為他還是一個比較單純的人。

曹爽

十一、興家赤族諸葛恪

生卒:203-253年

職業:東吳權臣 將領

主要成就:東興之戰大勝魏軍

坑在哪裡:自我感覺良好

諸葛恪,東吳大將軍諸葛瑾之子,諸葛亮之侄。諸葛恪小時候,孫權召集大臣們,差人牽一頭驢來,在驢的臉上掛一個長標籤,寫上:諸葛子瑜,拿諸葛瑾的長臉開涮。諸葛恪跪下來說:「乞求給我一隻筆增加兩個字。孫權興致很高,給他筆。諸葛恪接下去寫了:「之驢。」在場的人都笑了。於是孫權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從此孫權對諸葛恪青這個機智的小朋友青眼有加,很喜歡逗這個小傢伙。

諸葛恪成年之後,孫權問他:「你的父親和你的叔父誰更優秀?」諸葛恪應聲回答:「我的父親更優秀。」孫權問他原因,諸葛恪說:「我的父親知道應該服侍誰,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親更優秀。」孫權聽罷大笑。這樣的故事有很多,都說明了諸葛恪是個拍馬屁的天才。憑藉著諸葛瑾之子的身份和孫權的偏愛,諸葛恪得到了立功表現的機會,平定了自漢朝以來就一直半獨立的山越人,這下孫權更覺得諸葛恪既會說話又會辦事了,臨終前任命他做輔政大臣。諸葛恪廣施德政,取消特務制度、免掉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老百姓自然高興得不得了,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伸長了脖子想一睹他的風采。

趁著孫權屍骨未寒,司馬師派司馬昭伐吳,諸葛恪親自率軍迎敵,由於丁奉「雪中奮短兵」的活躍表現,取得了東興之戰的勝利。此戰之後諸葛恪閃閃發光,加官進爵——封侯,加揚州牧、荊州牧、督中外諸軍事,成為東吳丞相兼任大將軍。

然而,一帆風順的諸葛恪也就到此為止了,東興之戰後的第二年,諸葛恪率二十萬大軍伐魏,包圍合肥新城,新城將要失守,守將張特死守待援,以魏國國法為理由,告知諸葛恪,能堅守一百天後就算投降也不會禍及家人,請求已圍攻新城九十多天的東吳軍再等幾天,更送上官印當作誠意。諸葛恪信以為真,便停止攻城。可是張特卻趁機修復圍牆,繼續抵禦了便對吳軍大喊一聲:「老子和你們死磕!」諸葛恪大怒,猛烈進攻,但已不能攻破了。筆者認為,被這樣的對手忽悠,不是諸葛恪無能,而是敵人太狡猾,這緩兵之計玩的是楚楚可憐又合情合理,如果諸葛恪不給人家機會非要硬攻那也太殘暴了。可是諸葛恪畢竟是打了敗仗,回朝之後不僅不收斂一些做一個負責任的姿態,還更加獨斷專行,這就給了反對者孫峻以可乘之機。在孫峻準備宮中伏擊諸葛恪時,歷史出現了神奇的一幕。諸葛恪洗漱的水和衣服都散發出臭味,換了多少套還是有臭味,狗咬著他的衣服不讓走,諸葛恪坐下過了一會再走,狗又咬他的衣服,這時諸葛恪急了,讓人把狗牽走,還是出門而去了,路上接到字條警告他宮中酒宴陳設不尋常,諸葛恪竟然還不醒悟,非要走向敵人的埋伏圈。這些可不是小說家的杜撰,是正史上的記載,雖然正史上也有不少邪門的記載,但是一個人在被殺害之前得到這麼多預兆的還真是少見,諸葛恪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只能理解為他自我感覺過於良好,還沉浸在神童、英雄、國家棟樑、全民偶像的美好回憶中,根本想不到有人有要殺他。

諸葛瑾早就說過這個兒子要麼讓家族興盛要麼讓家族被血洗,結果都應驗了,可是既然這麼有預見性,為什麼不讓兒子吃點苦頭,長點記性呢?諸葛恪的悲劇與其說是一個政治鬥爭的悲劇不如說是一個子女教育的悲劇吧。年輕時受點挫折真的是好事兒,像諸葛恪這樣年輕時一帆風順,就會誤以為自己幹啥都行,所有人都愛他,所有人都慣著他。

十二、吳末帝孫皓

生卒:242-284年

職業:東吳末代皇帝 西晉歸命侯

主要成就:繼位

坑在哪裡:缺愛、恐懼導致的人格不健全

孫皓是孫權廢太子孫和的長子,吳景帝孫休駕崩後,丞相濮陽興和另一位權臣張布並未遵從他的意願擁立太子,而是出於內憂外患,國家應該有年長的君主的考慮,聽從了和孫皓私交很好的左典軍萬彧的建議,立孫皓為帝。孫皓年輕時被評價為英明果斷,有長沙桓王孫策的風範,並且行事謹遵法度。即位後,孫皓又大行封賞,拉攏臣子,發放糧食救濟窮人,以一系列政策爭取民心,當時人們都把他看做明主。但很快,少年時經歷太多坎坷的孫皓大柄若在手,黑風滿天下。濫殺宗室和大臣啦、酷刑找樂啦、驕奢淫逸啦、迷信江湖術士啦,反正是把歷代暴君的拿手好戲全來了一遍。最惡搞的是,孫皓始終相信自己是天命所歸,一定能夠一統天下。依據除了江湖術士的忽悠還有他在對交趾(今越南)的軍事上取得了重大勝利,陸遜之子陸抗還成功討伐了叛將步闡並擊退了晉國著名將領羊祜的援軍。偶然的成功比失敗更可怕,只能說東吳的家底兒真是經折騰。

在名臣陸凱,著名將領陸抗、丁奉等國家棟樑相繼去世,東吳的人才凋零。沒有了重臣們的勸諫,孫皓火力全開,拿出了不亡國誓不罷休的架勢,大臣們要麼被他折磨死要麼叛逃晉國,孫皓能折騰這麼久主要是因為晉國需要時間消化掉蜀國的故地,騰不出手對收拾他。可孫皓卻在山河破碎,江河日下的形勢下,還迷信江湖術士的預言,說他將於甲子年「青蓋入洛陽」。(事實證明,他的確是在甲子年作為俘虜進入洛陽的)。

孫皓和歷史上的每一位暴君一樣,有些才氣,也很有膽略。和很多亡國之君不一樣的是,當了俘虜的他還敢戲弄晉武帝司馬炎、諷刺晉國頭號重臣賈充,無怪乎他能從一個閒散宗室做到皇帝。可是孫皓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過於不幸,父親和嫡母被冤殺,生母含辛茹苦把他和幾個弟弟養大,他是嚴重缺愛的。吳國的宗室是很沒有安全感的,尤其是作為廢太子的長子,孫皓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擔驚受怕中度過的。要知道人只會重複得到過的感情,父愛和母愛會塑造一個人終身的性格。一個成熟的人本應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從母愛中學會感情,從父愛中學會理智和判斷力,通過愛一個人,進而愛所有人,愛一切生命。缺愛的孫皓缺乏理智和判斷力,他愛的人太少,他憎恨的人太多、猜忌的人就更多了。不是說每一個缺愛的人都會變得殘暴,但是在缺愛和恐懼中長大的孩子,人格肯定是相當不健全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