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說起張昭,人們或許還有印象,諸葛亮舌戰群儒時,東吳一方的領頭者就是張昭,他是東吳老臣,早期跟隨孫策創業,任長史,曾與孫策一起登堂拜母情同手足。他是東吳兩次托孤的大臣,孫策臨死將孫權托付張昭說,若孫權不能成大事,君可取而代之。張昭不負所托,立即扶孫權上馬巡視軍營,迅速穩定了軍心民心,之後用畢生的精力輔佐年輕的孫權,為開闢東吳江山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按說,張昭這樣的開國元勳應該成為東吳最顯赫的人物,但事實上,張昭僅僅擔任了將軍一類的閒職,不僅一生未被重用,反而差點喪生於孫權的淫威之下,這是為什麼呢?
一、犯顏直諫常使君主掃興
孫權酷愛射獵,常騎馬射虎,受傷的虎常爬到他馬鞍上,嚇得張昭急忙勸諫,做君王的應該駕馭英雄,驅使群臣,怎麼能在荒野與猛獸相鬥而呈英雄呢。孫權表面接受,背地裡卻改為在車上射虎,車子沒有蓋,猛獸常爬到車上危及他的安全,孫權則用手擊打猛獸以此為樂。張昭屢次勸諫,孫權依然故我。
孫權喜歡飲酒,且常命群臣一醉方休。一次,孫權與群臣大醉失態,將水灑在爛醉如泥的群臣們的臉上說,今日酣飲,不醉倒在桌子地下絕不罷休。張昭聞言,立馬起身就走,孫權趕忙派人追回說,不過是歡樂一下,公為何發怒?張昭說,以前紂王作酒池夜夜長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張昭的一席話頓時使孫權掃興,宴席不歡而散。
二、主張降曹成為其一生的污點
赤壁之戰,曹操83萬人馬兵臨赤壁,東吳上下大驚失色,除周瑜、魯肅主戰外,其餘百官紛紛主和,主和就是投降,而且主和派成為主流,其代表人物就是張昭。
數年後,張昭受到孫權的極大羞辱。《江表傳》有載,孫權稱帝大宴群臣,盛讚周瑜之功,張昭也想稱讚幾句,話未出口便被孫權堵了回去,孫權說,如依張公之計,我現在正乞求別人給點吃的呢。對張昭大肆蔑視和羞辱,嚇得張昭急忙跪在地上大汗淋漓。此後,張昭稱年老多病主動交出兵權和官位,被封為輔吳將軍,賦閒在家,潛心研究《春秋左傳》《論語》等。其實,自赤壁之戰之後,張昭便一直被孫權「雪藏」,任命丞相,張昭是眾望所歸,結果為顧雍所有,只是張昭不知進退而已。
張昭因一時的錯誤主張使自己遺恨終生,其實張昭的主張真的錯了嗎?其實未必,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雄踞北方,赤壁之戰前,荊州劉琮不戰而降拜青州刺史,封列侯(《三國演義》說劉琮被追殺是虛構),此後的張魯投降被封侯,張昭自持東吳無法與曹操抗衡,硬拚會玉石俱焚,降曹正是為了維護孫吳的利益,當然,這可能會使孫權失去稱王的機會,但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無疑有推動作用。裴松之在《三國誌》註解裡評價說,張昭的主見其實是志存高遠啊。
三、得理不饒人不給君主台階
這對君臣衝突最嚴重的一次是遼東公孫淵判魏降吳,孫權欲派人封其為燕王,張昭認為,公孫淵是懼怕魏的討伐不得已尋找靠山,不是真心稱臣,將來必再次降魏,勸阻孫權不可派人前去,不然會取笑天下。孫權耐著性子與張昭討論,但張昭堅持己見,孫權大怒按著刀柄說,在東吳人人都尊敬我,而我卻尊敬你,為什麼你總是和我作對呢。張昭也不甘示弱瞪著眼睛吼道,我知道,我的勸諫你也不會聽從,但我還是要盡自己的職責,因為太后臨崩的話語時常在我耳邊響起。說完便老淚縱橫,孫權也擲刀在地,與昭對泣。但張昭的勸諫依然未被採用,張昭一氣之下稱疾不朝,孫權用土將其門堵塞,張昭又從裡面用土堵死,以示其心之堅,結果公孫淵果然殺掉使者,孫權才知道錯了,就到張昭家致歉,張昭稱病不見,孫權便火燒其門,張昭更是閉門不出。張昭的兒子怕事情鬧大便扶出父親,孫權接回宮中,深刻道歉。
四、剛正不阿舉國敬畏
早年,孫策在江東征伐之時,曾與兩個人結拜,武將周瑜,文臣便是張昭,孫策對張昭待以師友之禮,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孫權稱王后,在設置丞相時說,不是人品優秀就可以擔任的,張昭性剛,若不用他的計策,他就會找事,這對我沒有益處。《三國誌》說,張昭的剛正不僅使孫權忌憚,東吳上下也舉邦憚之。孫權對屬下說,我與張公說話,從不敢枉言戲說。真實的張昭是令人敬佩的人,正派的人,盡心盡職的人,是敢於同權力作鬥爭的人,《三國演義》將張昭描寫成一位畏首畏尾的投降派,一位目光短淺心胸狹隘酸腐文人,似乎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