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孫權北伐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吳大帝孫權如今在網上有個貶義外號叫「孫十萬」。但不得不說孫權對外進攻的戰績確實不佳,最大的戰績是背叛盟友。與打得曹魏「畏蜀如虎」的季漢相比,孫權的北伐曹魏可謂戰績慘淡,十分拉胯。
說起來吳大帝孫權也是漢末三國的一代雄主,南宋大詞人兼軍事家辛棄疾就說孫權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和「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既然如此,孫權的北伐為什麼打得拉胯呢?
首先,客觀地講,軍事能力確實是孫權的短板之一,孫策臨終前就評價孫權是「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在面對比較棘手的軍事問題時,孫權缺乏應變解決的能力。
其次,與曹魏、季漢不同的是,東吳是一個世家大族的聯合政權,孫權本質上是個盟主。東吳的世家聯合體在北伐上有兩個缺陷:第一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世家大族對北伐往往是出工不出力或掣肘。
第二是世家大族在軍隊中都擁有孫權難以控制的權力,甚至擁有可以世襲的私兵。與曹魏、季漢相比,東吳軍隊的指揮系統是比較混亂的。因此東吳軍隊有時看起來人多,但彼此的配合是有問題的。
比如在著名的逍遙津之戰中,東吳的十萬大軍就在配合協調上出了問題,導致孫權與主力大軍之間出現了缺口。而張遼則抓住機會從缺口突襲孫權的指揮中心,這才上演了「八百破十萬」的軍事奇跡。
綜合來講,孫權本人的軍事能力是短板,而東吳的政治體制更是存在重大缺陷,那麼孫權北伐經常打得拉胯,最終被稱為「大魏吳王孫十萬」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