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為之後的三國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礎。下面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赤壁之戰以孫、劉聯軍的勝利告終後,劉備趁勢從曹軍手中奪取了荊南四郡,又從孫權處借來南郡,基本上控制住了荊州。隨後,他又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所提出的戰略構思開始了對蜀地的圖謀。
相比於收穫頗豐的劉備,赤壁之戰中作為主力與曹軍對抗的孫權這邊就顯得沒有那麼順風順水了。大戰過後,孫權曾親自率軍攻打合肥,打算趁熱打鐵奪取這一戰略要地。然而,他卻中了蔣濟的計謀,以為敵方援軍將至,於是退兵。另外,不久後周瑜的病逝,對東吳而言無疑是個重大的損失。那麼,赤壁之戰後東吳到底得到了什麼好處呢?
首先,對於東吳而言,赤壁之戰就是一場生存之戰,而勝利就代表著獲得了存活下去的機會。赤壁之戰前,東吳雖然虎踞江東,但在硬實力方面無疑是遠遠不及曹魏的。等到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奪下荊州,即將浩浩蕩蕩順長江而下之際,東吳政權內部幾乎已經是人人自危,甚至許多大臣都已經準備投降了。
不過,在周瑜、魯肅等主戰派人士的勸諫下,孫權最終還是選擇了抵抗,這才沒有將父兄打下的江東基業拱手讓人。相比於赤壁之戰前就已經被曹操追得喪失立足地的劉備,孫權與曹操交戰的理由更多只是為了自保,而戰爭勝利後他也確實保全住了江東,因此,不被曹操消滅或許已經可以說是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最大的「收穫」了。
其次,除了保住基業外,孫權也靠著赤壁之戰的勝利鞏固了自己的統治,讓政權內部更加團結。正如上文所說,當曹操揮師南下時,不少東吳的大臣已經有了投降的想法,甚至孫策所指定的托孤重臣張昭都力主議和,認為東吳沒有勝算。然而,孫權堅持抵抗並贏得了勝利,這在朝堂之上無疑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通過這樣一場大戰,文武百官之間共同協作,對於提升凝聚力和協調力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三,東吳鞏固了與劉備的合作關係。赤壁之戰後,周瑜原本向孫權提出了軟禁劉備,避免其繼續發展壯大的計策,但後者認為可以利用劉備牽制北方的曹操,且軟禁之計困難重重,成功率不高,便沒有採納其建議。甚至,周瑜去世之後孫權還在魯肅的建議下選擇了將重要的南郡借給劉備,並與其定下了「奪取益州後奉還荊州」的約定。
之所以有這樣的約定,其實周瑜的突然病逝是個重要的原因。赤壁之戰剛結束時周瑜便駐紮在南郡,並主張出兵益州,與曹操形成南北對峙的局勢。然而,周瑜正準備回到南郡整頓兵馬,再向西進軍,就因為疾病死在了途中。沒有了周瑜的輔佐,孫權便沒有再想著奪取益州,而是聽從魯肅的建議與劉備聯姻聯盟,還支持劉備去圖謀蜀地,希望其佔領益州後能夠如約返還在荊州的權益。
不得不說,對東吳而言這一步棋稱不上多麼明智,但同劉備之間的良好關係,以及雙方關於荊州利益的約定,這些對於東吳都算是有一定好處的。儘管後來東吳、蜀漢因為荊州利益大打出手,但總體上兩大勢力還算比較和諧,也曾經協同作戰,共同對抗北方的強敵。
最後,東吳在赤壁之戰後也並非沒有擴張領土和勢力。上文提到東吳於戰後迅速奪取了南郡,而除此之外,江夏等地也成為了東吳的領地。雖沒有像劉備那樣短時間內連取四郡,但東吳所獲得的土地基本都是發展程度較好的戰略要地,這顯然是一種利好。
綜上所述,從外部而言,東吳在赤壁之戰後領土和勢力有著直接的擴張,且進一步提升了與劉備之間的同盟關係,這為日後雙方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從內部而言,戰爭的勝利讓孫權證明了自己的領導能力,也提升了其在朝中的威望。在孫權的帶領下,東吳內部的團結性有所提升,這對於政權的平穩發展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因此,不能說東吳在赤壁之戰後一無所獲,當然了,和一飛沖天的劉備相比,孫權這邊獲益還是要少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