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是魏明帝曹睿托孤大臣陳群之子,雖然沒有其父親陳群那樣的政治才能,但遠離政治中心的陳泰,在軍事方面卻頗有建樹,司馬懿高平陵事變後,為了避開政治鬥爭漩渦中心,陳泰主動申請外出調任為雍州刺史,隨征西大將軍郭淮出征抵禦姜維的進攻。郭淮去世以後,陳泰繼任征西大將軍。
公元255年正月,郭淮病逝(演義中被姜維一箭射死),陳泰繼任征西大將軍,都督雍、涼二州軍事。成為魏國西線最高軍事長官。同年七月司馬師病逝,姜維乘機率領數萬大軍北伐中原。大將軍姜維、車騎將軍夏侯霸、征西大將軍張冀兵分三路,分別向祁山、石營、金城襲來。雍州刺史王經要求分兵三路迎擊漢軍,陳泰卻認為漢軍本來就兵少,不會兵分三路,所謂兵分三路一定是虛張聲勢的疑兵之計,讓王經所有軍隊集結狄堅守道,不用管漢軍三路分兵。等他率領的援軍從陳倉到達以後,再一起夾擊漢軍。
「我今分兵三路,仰攻祁山、石營、金城,魏軍必定分三路防守三地。我卻率大軍,突襲狄道城,魏軍主力被我調虎離山,狄道空虛,必能克之。拿下狄道,是北伐首功也!」
果然,姜維所謂三路分兵只是疑兵,主力部隊到達枹罕以後,直接向狄道進軍。既然姜維的計策已經被陳泰識破,陳泰甚至預料到姜維的進軍路線,王經並未分兵,狄道守軍達數萬人,姜維為何依然堅持進軍狄道?狄道城易守難攻啊,且魏國重兵集結。如果強攻狄道,未必能夠攻克,就算攻克必定損失慘重,而且陳泰的援軍正在趕來,如果不能速戰速決,一旦被夾擊,將會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報大將軍,祁山、石營、金城三地均沒有魏軍動靜。」
「不可能!魏軍主力在哪?」
「魏軍主力都往狄道城方向去了。」
可是姜維也不愧武侯傳人,得知敵軍識破自己的計策以後,沒有變更作戰計劃,而是選擇將計就計,繼續進軍狄道城。狄道城被經營的固若金湯,守衛狄道的軍隊比漢軍還多,正常情況下姜維是無論如何拿王經沒辦法的。
「賊將早降,可免一死!」姜維並未強攻狄道城,而是派遣士兵日夜挑釁魏軍,王經忍無可忍,忘記了陳泰的叮囑,主動出擊漢軍,這一打居然贏了,漢軍敗退。王經心道漢軍不過如此,主力悉數出城追擊姜維,那麼姜維是想調虎離山引開王經然後襲取狄道麼?不,此時姜維的目標已經不是狄道城,而是王經手上的魏軍了。魏軍追擊到洮西,被姜維打的丟盔卸甲,幾乎全軍覆沒。姜維取得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洮西大捷。此戰魏國損失數萬人,王經部全軍覆沒,只剩下不到一萬人退守狄道,姜維乘勝圍攻狄道城。
陳泰得知王經主動出城迎擊姜維,就已經知道大事不妙了,急忙加速進軍支援,可惜還是慢了一步。陳泰只好收攏王經殘部,思考對策。不久以後,司馬昭任命鄧艾為安西將軍、同時派遣司馬孚支援陳泰。鄧艾認為漢軍剛剛取得大捷,士氣正勝。而我軍只不過是臨時聚集的烏合之眾,士氣低落。古人說:「蝮蛇蟄手,壯士解其腕。」把姜維比喻成蝮蛇,隴右比喻成手腕。主張放棄隴右以避開姜維的鋒芒。陳泰卻認為如果放棄隴西,姜維能夠「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會愈發不可收拾,成為我國的心腹大患。現在姜維雖然剛剛取得勝利,卻久攻狄道不克,銳氣已經慢慢喪失。姜維又是孤軍深入,糧草不足以持久作戰,我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主動出擊支援狄道,姜維一定會撤退的!
於是魏軍快馬加鞭,支援狄道城,但是情況並沒有陳泰說的那麼樂觀,狄道能夠用的糧草已經不到一個月,陳泰的支援部隊無論兵力還是士氣都不如漢軍。陳泰也知正面交鋒不是姜維的對手,於是選擇避開漢軍,繞路到漢軍後方,燃燒烽火擊鼓進軍,揚言要截斷漢軍後路,嚇得姜維全軍撤退,退走鍾題。姜維退兵了,陳泰才鬆了一口氣,原來援軍只是虛張聲勢,如果姜維選擇強行進攻陳泰,陳泰就危險了。
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征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三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