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劉備和陳登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年光似鳥翩翩過,世事如棋局局新。歷史長河奔湧不息,看似變幻無常,其實其中自有一些恆久不變的規律在起作用。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一句話:「能安天下者,唯在用人」,就堪稱一條顛撲不破的治國真理。
三國時代的三位霸主,曹操,孫權和劉備,都是深諳此中三昧的明白人,並且從中受益無窮。魏蜀吳三國之所以能演繹出一段精彩絕倫的歷史活劇,完全得益於三國時期的眾多傑出人才。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主角。
三大霸主之中,曹操出身官宦世家,要背景有背景,要資產有資產,實力雄厚,最有希望一統天下,因此對人才的吸引力最強。而孫權也繼承了父兄留下的江東基業,雖然偏安江東,但自成一派,也是人才的理想歸宿。
而劉備與他們相比,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就要遜色許多。他起家之初,除了頂著一個令人將信將疑的「大漢皇叔」的空名頭,連塊安身立足之地都沒有,說白了就是個游擊隊司令,整天被人打得東躲西藏,因此他對人才的渴求和需求都最大。
不過劉備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一是他的淵渟嶽峙的人格魅力,二是他求賢若渴,態度極為謙卑,為得到賢才不惜親身「三顧茅廬」,傳為千古美談。因此他也能從織席販履之輩,一躍成為雄踞巴蜀、地跨荊襄的一方霸主。
不過,劉備也有失手的時候,他也曾錯失人才。有一個人才能力不次於諸葛亮,還甘願自帶10萬精兵,歸順劉備,最終卻與劉備失之交臂。此人就是漢末時期的典農校尉、廣陵太守陳登。
陳登,字元龍,徐州下邳人。陳登出身官宦之後,父親陳珪擔任沛國相。陳登自幼博覽群書,才學滿腹,更兼「忠亮高爽,深沉有大略,少有扶世濟民之志」,有治國平天下之志向。
徐州牧陶謙聽聞他的賢名,聘請他擔任典農校尉。陳登在任上屯田墾荒,招撫流亡百姓,四方百姓紛紛來投,久經戰亂、荒殘凋敝的徐州一帶,變得人煙稠密,雞犬相聞,也為徐州牧陶謙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
徐州被曹操兼併後,曹操非常賞識陳登的才華,委任他為廣陵太守。廣陵處在江淮地帶,是中原勢力與江東勢力的激烈爭奪區。曹操當時與呂布、袁紹、袁術等人在北方激戰方殷,無暇南顧,陳登在廣陵,獨自面對江東軍閥孫策、孫權家族的強大軍事壓力。
孫策與孫權的能力眾所周知,他們在建安四年兩次帶領重兵,企圖奪占廣陵。陳登困守孤城,兵力有限,且曹操也分不出一兵一卒來支援他。陳登硬是在極端困難情況下,接連獲得兩次大勝,一次「斬虜以萬數」,一次「斬首萬級」。能夠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擊敗孫策孫權這樣的強敵,陳登的能力實不次於諸葛亮。
當年徐州牧陶謙病危時,曾想把徐州讓給劉備。劉備卻認為徐州地處四戰之地,自己當時實力有限,得之恐不能守,因此一直不敢接受。擔任徐州典農校尉的陳登,當時非常看好劉備,極力玉成此事。
《三國誌》記載,陳登慷慨激昂地說,「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願意糾集十萬精兵獻給劉備,助他一臂之力平定天下。
但劉備卻不知何故,面對這樣的天上掉餡餅的大好事,卻莫名其妙拒絕了陳登,沒能把陳登收入麾下,不能不說一大遺憾。
參考資料:《三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