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徐州的防禦比較空虛,孫權卻放棄徐州打荊州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何徐州的防禦比較空虛,孫權卻放棄徐州打荊州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關羽率軍北伐,圍攻魏國的襄陽、樊城。關羽擒獲魏將於禁後,得到人馬數萬,借口糧食匱乏,擅自取走了儲藏在湘關的米。孫權得知此事,覺時機成熟,便派兵襲擊關羽。十一月,孫權西征關羽,任命呂蒙為前部,率軍隱蔽前出,進至尋陽(今湖北廣濟東北),把精銳士卒埋伏在偽裝的商船中,令將士身穿白衣,化裝成商人,募百姓搖櫓划槳,晝夜兼程,溯江急駛,直向江陵進襲,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隱蔽。駐守江防的蜀軍士兵被偽裝的吳軍所騙,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虜,江陵城內空虛,陷入混亂。

不久之後,關羽陷於進退失據,腹背受敵的困境,遂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是年十二月,關羽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西逃璋鄉(當陽縣東北),其部下皆降於孫權。孫權又派朱然、潘璋截斷了他的道路,關羽父子最終為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荊州遂定。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呂蒙成功偷襲了荊州,斬殺掉關羽父子。不過,在偷襲荊州之前,孫權曾有攻打徐州的打算。那麼,問題來了,孫權曾問呂蒙奪徐州好,還是奪荊州好,為何呂蒙選擇了荊州?

首先,當初,魯肅在世時,魯肅等人認為曹操雄踞北方,戰爭剛剛開始,孫劉兩家應該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同仇敵愾,不可因雙方利益爭奪影響大局。但是,呂蒙卻有不同的看法,曾向孫權獻陳密計,意思就是應該偷襲荊州,奪取關羽鎮守的疆域。雖然孫權對呂蒙的看法表示認同,但是,在攻打徐州還是荊州上,孫權一直比較猶豫。

根據《三國誌》的記載:「(孫)權深納其策,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為當。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

孫權曾問呂蒙奪取荊州好,還是奪取徐州。對此,呂蒙表示應當奪取荊州,雖然呂蒙也承認徐州的防禦是比較空虛的,但是,徐州作為四戰之地,即便成功攻佔,也不容易長期堅守。

對於漢末三國時期的徐州來說,包含了今山東、江蘇、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區,更準確的說是這三省的交界地帶。在東漢末年,徐州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徐州一開始被陶謙所佔據,在此期間,曹操曾率軍攻打徐州。陶謙臨終之際,將徐州讓給了劉備。不過,劉備並沒有在徐州站穩腳跟,不久之後就被呂布竊取了。當然,曹操、劉備聯合之後,將割據在徐州的呂布徹底消滅。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東漢末年,徐州成為諸侯反覆爭奪的地方。

不過,在三國鼎立的格局形成之後,徐州一帶基本上沒有爆發較大的戰事了。在此基礎上,曹操在徐州一帶也沒有多少防禦力量。換而言之,對於曹魏來說,將兵力重點佈置在揚州、雍涼等地。從這一角度來看,關羽北伐襄樊,吸引曹操注意力之後,孫權趁勢偷襲徐州,成功的概率應該是比較大的。不過,在孫權的提問之下,呂蒙之所以建議攻打荊州,而不是徐州,這是因為徐州處在一個平原地帶,這意味著其既沒有山川之險,也沒有長江天塹,從而不利於長期堅守下去。

比如就以今天的徐州市來說,徐州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佔全市面積的90%,平原總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海拔一般在30-50米之間。徐州中部和東部存在少數丘陵山地。丘陵海拔一般在1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積約佔全市9.4%。因此,對於平原為主的徐州,攻打下來如何堅守,成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在呂蒙看來,雖然曹魏在徐州一帶的防禦力量相對薄弱,但是,一旦徐州被東吳攻佔的話,那麼曹魏一定會從周邊調集重兵,以此圍攻徐州。

因為徐州無險可守,東吳要麼選擇撤退,要麼不斷增援徐州。不過,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會消耗東吳的實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拖累東吳。換而言之,攻佔徐州之後,東吳將承受曹魏的巨大壓力,反而讓劉備一方可以坐收漁翁之利,這自然是孫權和呂蒙都不希望看到的結果。另一方面,相對於奪取徐州,奪取荊州則是一件利大於弊的事情了。

最後,在地理位置上,荊州處在長江中游一帶,或者可以說處在東吳的上游。因此,荊州一直被其他勢力佔據的話,無疑會對東吳造成非常直接的威脅。對於關羽來說,一旦成功北伐曹魏的話,那麼下一個進攻目標,自然就會是東吳了。因此,偷襲荊州的話,也是為東吳消除潛在的威脅。進一步來說,從東吳的角度來看,一旦全面佔據荊州的話,那麼東吳就可以充分利用長江天塹,以此更好的和曹魏展開較量。在奪取荊州之後,東吳也可以像關羽一樣北伐曹魏,從而問鼎中原。所以,在筆者看來,奪取荊州的好處,自然是要大於奪取徐州的。總的來說,在呂蒙的勸說下,孫權同意了偷襲荊州的方案。

等到魯肅去世後,呂蒙代替魯肅為都督,呂蒙初到陸口,便對關羽加倍慇勤,廣施恩義,和關羽結下友好關係。對於呂蒙來說,明白關羽的勢力比較強大,所以一開始故意示弱,並且放低姿態,試圖讓關羽放鬆警惕。而關羽之後的表現,也確實是中計了。到了公元219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較量中逐漸佔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襄陽,攻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於禁打的全軍覆沒,進而包圍樊城。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但是,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麋芳、傅士仁都背棄關羽。同時,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這讓東吳成功奪取了荊州,改變了蜀漢和東吳之間的力量對比,也對三國歷史的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