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司馬懿篡權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司馬懿篡權之後,在曹魏政權內部很少有人反對,除了地方有極少數的造反之外,其他的根本聽不到反對的聲音。那麼,這些人為何在司馬懿篡權的時候不反對呢?究其主要原因和曹丕實行的這個制度有關,這個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
公元220年,曹丕採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之後並頒布。這個制度是關於選官的基本制度,改變了漢朝時期的察舉制的選官制度。曹丕實行的這個制度得到了一大批士族的支持,所以曹丕之後才能順利稱帝。不過讓曹丕沒想到的是,魏國之所以後來大權旁落,也正是因為這個制度。
九品中正制大體是指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為在中央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評定的標準主要是才學、出身、人品這三項。根據這三項把人才分為九品,並授予相應的官職。品級越高,授予的官職越高,相反,則授予官職越低。這個制度看起來很正常,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官制度。那麼,曹丕是怎樣憑借這個制度獲得士族的支持呢,曹魏又怎麼因為這個只大權旁落的呢?
九品中正制裡面有一個標準就是出身,出身高的人,評選會有很大的優勢。這樣的話,那些士族階級肯定會支持這個制度的。之後這個制度在實行的過程中把出身門第看作是選拔的唯一標準。這樣士族階級就壟斷了官員選拔,他們肯定會支持這個制度。所以在曹丕稱帝的時候,這些人都贊同。
再看一下魏國為何會因為這個制度大權旁落。在九品中正制之前,曹操掌權的時候,三次發佈求賢令。曹操是根據人的才學來授予官職的,這樣的話,官員隊伍裡很多都出身寒門,這人是肯定支持曹操的。而且在曹操的隊伍裡有很多是宗室人員。曹仁、曹真、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這些都是曹家內部的人。可以說曹操的政權是靠著宗室人員和寒門支持起來的。而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得罪了這兩部分人。首先寒門是不會再支持曹丕了,畢竟這些人在這個制度下獲得不了任何好處。其次是士族的實力變得強大,宗室的力量在不斷削弱。就這樣,曹魏政權之前曹操留下的兩個根基全部沒有了。曹魏滅亡可以說是遲早的事情。
而且司馬懿家族憑藉著九品中正制獲得了巨大好處,逐漸掌握了大權。所以在司馬懿篡權的時候,沒有多少人反對他。首先是寒門和宗室力量被削弱了,根本沒有能力反對他。其次是士族更不會反對司馬懿,因為司馬家族也是靠九品中正制崛起的,肯定會支持這個制度。可以說,曹魏的真的是成九品中正制,敗也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