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發生在劉備鎮守新野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夏侯惇、李典、於禁、趙雲和張飛。原文如下:
夏侯惇只顧催軍趕殺。於禁、李典趕到窄狹處,兩邊都是蘆葦。典謂禁曰:「欺敵者必敗。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倘彼用火攻,奈何?」禁曰:「君言是也。吾當往前為都督言之;君可止住後軍。」李典便勒回馬,大叫:「後軍慢行!」人馬走發,那裡攔當得住?於禁驟馬大叫:「前軍都督且住!」夏侯惇正走之間,見於禁從後軍奔來,便問何故。禁曰:「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可防火攻。」
夏侯惇猛省,即回馬令軍馬勿進。言未已,只聽背後喊聲震起,早望見一派火光燒著,隨後兩邊蘆葦亦著。一霎時,四面八方,盡皆是火;又值風大,火勢愈猛。曹家人馬,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趙雲回軍趕殺,夏侯惇冒煙突火而走。李典見勢頭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時,火光中一軍攔住。當先大將,乃關雲長也。李典縱馬混戰,奪路而走。於禁見糧草車輛,都被火燒,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蘭、韓浩來救糧草,正遇張飛。戰不數合,張飛一槍刺夏侯蘭於馬下。韓浩奪路走脫。直殺到天明,卻才收軍。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得知劉備不斷擴充實力,曹操派遣夏侯惇、李典等人率部十萬向新野發動進攻。諸葛亮隨即調兵遣將,命關羽和張飛分別在豫山和安林一帶埋伏,關平和劉封在博望坡後潛伏,要命趙雲為先鋒誘敵。戰事打響後,趙雲按照諸葛亮的戰前部署,佯輸詐敗,將夏侯惇等人誘至博望坡,關平和劉封放火,關羽和張飛殺出,將夏侯惇擊敗。至此,諸葛亮也取得了出山後的第一場勝利。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不計其數」,意為沒辦法計算數目,形容極多。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代周密所撰《癸辛雜識別集下·襄陽始末》中的「火炮、藥箭射死北兵及墜水者,不計其數。」
小說中提到的這場博望坡之戰,在歷史上的確出現過,但時間及參與卻有著巨大的差異。按照《三國誌·先主傳》的記載,這場戰鬥發生在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當時,荊州牧劉表派遣劉備進軍博望坡,與曹魏大將夏侯惇、於禁、李典等人交戰。該傳稱:「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而從《三國誌·諸葛亮傳》的記載得知,劉備「三顧茅廬」的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年底。故此,歷史上的博望坡之戰與諸葛亮並無關係。而在小說當中,作者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故意將此戰的時間推後,並將真正的指揮者劉備改成了諸葛亮。
小說中的這個故事情節中還有一處只得注意,那便是張飛刺死的夏侯蘭。此人不僅是位真實的歷史人物,還是趙雲的同鄉。《三國誌·趙雲傳》注引《雲別傳》稱:「(夏侯)蘭是(趙)雲鄉里人,少小相知。」此人的結局也並非如小說所言的死於張飛的槍下,而是在戰鬥中被俘。趙雲得知這一消息後向劉備求情,劉備不但沒有殺死夏侯蘭,還將其任命為軍正,負責軍紀的執行和監督。不過,自從夏侯蘭歸順劉備後,此人的事跡便不見於史籍,也不知道他的最後結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