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曹丕稱帝后的第九年,也就是229年,孫權才稱帝,此前幾年,孫權一直是王,算是魏國的藩國。
這主要是孫權得罪了老劉,擔心幹不過皇叔,只能抱曹丕大腿。等陸遜一把火燒了劉備,孫權這才把腰桿子站直嘍。眼瞅著三家有兩家都自立門戶了,劉備地盤那麼小都敢,自己又奪了荊州,佔據長江天險,孫權自然不甘心。
但曹丕打著正統的旗號,實力也很強大,萬一得罪了他,被滅了可不是鬧著玩的。
所以當時孫權名義上服從曹丕,確保北魏西蜀不會聯合攻打自己;私底下又打起小九九:試探性的打一下魏國看看,如果你不行,那我肯定要稱帝。
於是孫權和一個人策劃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勝負直接決定孫權敢不敢稱帝。
這個人就是周舫,這場戰爭就是公元228年的石亭之戰。
語文課本上曾經有一篇課文叫《周處除三害》,說的是周處仗著老爹是鄱陽太守,為害鄉里,後來改過自新。
周處老爹就是周魴。
周魴年輕好學,在軍事方面也不弱,曾經一月之間,平定錢塘賊寇彭式極其黨羽。
後來做了鄱陽太守,他和解煩軍的胡綜,聯合剿滅了鄱陽盜賊,並活捉彭綺。
公元228年,孫權開始和周魴策劃石亭之戰,但孫權的強項是用人,軍事能力實在不敢恭維。
他打算讓周魴去收編那些山裡有點名氣並且魏國也知道的盜賊,讓這些盜賊去把曹休哄來。
周魴一聽,很明智的說:「這樣是不行的,指望這些盜賊,成不了事。」
意思是告訴孫權:曹休也非等閒之輩,你得下點血本,才能讓他相信。
他讓自己心腹送信給曹休,心中列舉七條:大意幾十說自己犯了錯,怕被殺,打算用鄱陽以北的土地投降,讓曹休來接應自己。
然後又故意讓上面來調查自己,他割斷頭髮請罪等等。
斷髮在古代是大刑,叫髡刑,曹操曾經割發代首,這下曹休就相信了。
於是曹魏三路大軍發兵,曹休到達石亭之後,在周魴、陸遜、朱桓、全琮等人的夾擊下,魏軍大敗,死傷萬餘,曹休也差點嗝屁。
石亭之戰周魴立下大功,直接拜將封侯,一直擔任鄱陽太守。
當然,最高興的是孫權,他看到了曹魏也沒那麼牛,稱帝之心就此堅定。
公元229年孫權終於決定稱帝,歷史正式進入三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