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三國網小編,說起龐統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劉備佔據荊州,領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守耒陽縣令。但他在任期間不理縣務,被免官。
此時,東吳魯肅寫信給劉備,告訴劉備龐統不是百里之才。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經過一番交流過後,劉備對龐統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親密程度亞於諸葛亮,後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一開始,劉備對此戰很是擔心,後在龐統的勸說下,他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
在解決了楊懷之後,劉備順利開入涪陵,奪取了這座益州重鎮的管理權。涪陵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入主益州的必經之路。打下這塊地盤,荊州的兵力、補給就能源源不斷地送往益州,奪取益州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劉備大喜過望自然要大擺宴席請客吃飯,宴席上還有不少早年在劉璋麾下賣命的大臣。劉備三兩迷魂湯下肚有點飄飄然,表現得有點膨脹:「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聽完這番話大呼不妙,主公每天都以仁義自居,怎麼能在奪了人家地盤後這麼得意忘形呢?
為了讓主公有所收斂,龐統說了句話:「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劉備聽完之後,神色不悅,酒精讓他熱血沖頭,他站起身來對龐統說道:「當年周武王興兵伐紂,也曾設下宴席,以此來說莫非武王也不仁義?」
其實,劉備的這句話在理,可是,他用錯了比喻。劉備的仁德有目共睹,至少他表現出來的東西足以讓他的仁義媲美姬發。不過,劉璋與商紂王根本不是一碼事。在座的有不少都是從劉璋那裡跳槽到劉備麾下的降臣,聽完這個比喻他們會做何感想?
所以,這句話所引發的內部矛盾是不容忽視的。偏偏劉備沒意識到這個問題,反倒趁著酒意將龐統趕了出去。時間一長,肚裡的馬尿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劉備思來想去覺得自己做的不對。於是,劉備派人傳龐統回來,讓他吃點東西消消氣。
直到這時,劉備還顧著自己的面子不肯道歉,反倒對龐統說:「剛才咱倆的爭論,究竟孰是孰非呢?」龐統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主公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於是便以一句「君臣俱失」把這件事圓了過去。談笑過後,眾人該吃吃該喝喝權當沒發生過這檔子事。
沒過多久,劉備的大軍就順利開到雒城,打算拿下了這座軍事要塞。完成了這一戰略部署後,可以說益州大局將定。不過,因為劉璋的手下奮力抵抗,以至於,劉備在接下來的一年內未能奪取雒城。為了防止延誤戰機,龐統主動請纓親自上了戰場。
誰都沒想到,一向算無遺策的龐統竟莫名其妙地死於非命,被一支流箭奪取了性命。龐統死後不久,已耗光了家底的劉璋便棄城投降了,益州正式成為劉備的地盤。因為,龐統對這場戰役的突出貢獻,所以,他順理成章地被法正追認為首功。
至於後來諸葛亮入蜀的規劃,乃至正式入川的整個過程,都是在龐統過世後才發生的。不過,正史與小說中的描寫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諸葛亮之所以來到這裡,是為了「守成」,開展他最擅長的內政工作。
可以說,龐統之死,是劉備此生都難以釋懷的傷。如果,此人能活下去,那麼,諸葛亮就不會陷入獨木難支的境地,到時候謀臣軍師相得益彰,北伐的壓力也會小很多。不過,好在龐統已經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用生命替主公疏通了打下益州的最後阻礙。
可以說,「隆中對」這一戰略佈局的定型,離不開龐統的犧牲。不過,此時局面已初步穩定,劉備的謀劃還是可以如期進行的。緊接著,蜀漢迎來了事業上升期。先是在法正、黃忠的努力下,漢中成為蜀占區。在這一場大型會戰中,數十萬曹軍被殲滅,蜀軍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勝利。
更加喜人的是,在益州、荊州打通之後,蜀漢坐擁兩處物產豐饒且易守難攻的地盤,實則已成為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存在。雖說,在後來的戰略行動中,關羽因個人因素落敗,以至於蜀漢輸了一場豪賭,將荊州這一籌碼丟了出去。不過,緊隨其後的伐吳之戰裡,劉備以巨大的代價贖回了荊州,總算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從天下大勢上來看,不論是龐統之死,還是關羽之死,其實對於集團的影響是比較有限的。倘若他們能活下來,也只是給原本就有大把希望的蜀漢發展添加幾種可能性而已。所以,蜀漢失敗的首因,實際上則是劉備的托大。若不是夷陵的一場慘敗,讓荊州重新落回敵手,蜀漢怎會失去先手優勢?
從這以後,蜀漢若想再插足天下爭霸,就得從祁山這塊遙遠且險要的地區出發。且看發生在蜀漢末期的幾次北伐,哪次不面臨嚴峻的補給問題?
丟了荊州的劉備,實則已輸了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