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蜀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蜀國興於劉備而亡於劉禪,劉備花了幾十年建立的蜀國並沒有一統天下就亡在劉禪的手上,說起蜀國的滅亡都有一點可笑。因為蜀國並不是魏國大軍攻打下來的,而是劉禪面對著魏軍的圍城,幾乎是沒做抵抗就繳槍投降了。這場戰鬥對於蜀國來說是十分憋屈的,因為僅僅只有兩千敵人圍城,劉禪卻選擇不戰而降。
公元263年,司馬昭為刷戰功,他派鍾會、鄧艾起兵伐蜀,蜀國後主劉禪派姜維帶領蜀國大軍抵擋魏國的侵略。姜維帶兵將魏軍阻擋至劍閣一線,由於姜維防守得當,魏軍數月未進一步,眼看著魏軍糧草不足、軍心渙散,身為統帥的鍾會、鄧艾自然是十分焦慮。
鄧艾為盡快滅亡蜀國多次查看地圖與地形,終於讓他想到了一個摧毀蜀國的辦法,那就是他親自率領精銳騎兵偷渡陰平,直取蜀國國都。鍾會同意了鄧艾的想法,於是鄧艾率領兩千精銳將士繞過陰平直撲蜀漢國都。
鄧艾率軍一路上暢通無阻,因為蜀國的軍隊都調到劍閣去了,當鄧艾兵臨城下之時,蜀國官員包括後主劉禪還不敢相信魏軍來的如此之快。當劉禪平靜下來之後,面對著魏軍兩千人的圍城,他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不與魏軍開戰,而是放棄抵抗、舉國投降,可以說鄧艾是幸運的,因為他幾乎是沒費吹灰之力就滅了蜀國。
當時魏軍兩千人圍困成都時,成都內保衛劉禪的禁衛軍也有上萬人,這上萬人都可以算得上是蜀國的精銳。劉禪手中有上萬人的軍隊,而城外的鄧艾只有兩千人馬,那劉禪為何要不戰而降呢?對於劉禪的不抵抗後世也有很多的猜測,但是小編認為劉禪不抵抗鄧艾主要有三點原因!
原因一、蜀漢人心不齊,很少有人願意抵抗曹魏
我們都知道劉備死後蜀國的大權徹底掌控在諸葛亮的手中,那時候的蜀國簡直就是諸葛亮的一言堂。諸葛亮不僅在軍事上、政治上掌控著蜀國,在選拔人才的方面上同樣是一言九鼎。但是諸葛亮一輩子小心謹慎,在用人方面上更是小心翼翼,他一直只相信荊州出來的人才,而對於益州、西川本地的官員不僅不重用,還不相信他們。
劉備在時由於他善於把控人心,善於用人,啟用了法正、李嚴等益州當地人,這些人在蜀國朝堂之上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當時益州、西川當地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比較支持劉備,因為畢竟有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在蜀國當官,所以當地人的對蜀國還是親近友好的。
但是諸葛亮上台沒有重要這些益州、西川的官員,所以當地人開始不信任這個蜀漢政府了。諸葛亮死後這些當地的官員、百姓更加肆無忌憚的反對蜀漢政府,對劉禪的命令也是陽奉陰違,甚至有些人還暗地裡與魏國聯繫,希望魏國可以早日滅亡蜀國。
劉禪深知蜀國此時的情況,所以他決定率領蜀國投降於鄧艾,因為即使他不投降蜀國的很多本地人也不見得會拼盡全力抵抗魏國,如果劉禪逼迫他們一起抵抗魏國,可能會激起這些本地人的反抗,這樣是更加的得不償失。
原因二、蜀國的綜合國力難以抵抗魏國,再打下去就是勞民傷財
蜀國的鼎盛時期就是漢中之戰前期,那時候的蜀國國力是最強盛的,但自從夷陵之戰以後蜀國的國力就直線下降,雖然諸葛亮盡力的恢復蜀國國力,但是由於蜀國地理位置不佳,所以國力一直沒有恢復過來,再加上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勞民傷財,更使蜀國的國力一落千丈。
諸葛亮死後由於劉禪不善於治理國家,也沒有賢良的大臣輔佐於他,所以蜀國的國力更是一天天的退步。鄧艾、鍾會帶兵伐蜀時,蜀國舉全國之力才將魏國大軍擋在劍閣,但是要知道鄧艾、鍾會帶的人馬只是魏國小部分人馬,大隊人馬正在日夜不停的向劍閣開來。如果魏國大軍到齊,想必憑姜維帶的幾萬士兵根本就擋不住魏軍的全力衝擊。
劉禪想必也是知道蜀國是必將滅亡的了,因為打仗打的就是兵力和經濟,蜀國無論是從經濟還是兵力都比魏國差一大截。就算是抵擋住這一次魏國的進攻,那麼下一次想必也是抵擋不住的。
原因三、劉禪個人膽小懦弱,他想用投降換得平安、富貴
其實劉禪就是一個貪圖享受,而且十分懦弱的君主,他根本無心治理國家,他當皇帝的時候想的就是如何享受。劉禪雖然治理國家不是一個好手,但是他有一點得了劉備的真傳,那就是他對大勢看得特別明白,而且善於自保。
他知道蜀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就算這一次可以抵擋住魏國的進攻,但是蜀國有一天一定會亡在魏國的手裡,如果拼盡全力抵抗使魏國損失太多,等魏國滅亡蜀國之時,那蜀國一定會遭到魏國的瘋狂報復。魏國的報復無論是蜀國的百姓還是他劉禪自己都無法承受,因為魏國一旦報復那就一定會大開殺戒。
還有劉禪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肯投降,司馬昭一定會善待自己,因為司馬昭的志向是統一全國,他滅掉蜀國以後下一個目標一定是東吳,只有司馬昭好好的善待投降者,他才可以兵不血刃的拿下東吳。果然不出劉禪的預料,當他投降以後,司馬昭對他是好吃好喝的款待,並且送了他很多的美女,劉禪就在魏國快快樂樂的過完了後半生。
其實小編認為劉禪的投降可能是對不起劉備與諸葛亮,因為他們二人操勞一生的蜀國,就這樣被劉禪拱手讓出去了。但是在那種情況下,其實劉禪做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蜀國已經沒有實力抵抗魏國了,與其被滅亡,還不如主動投降,這樣還可以為自己和蜀國的百姓謀得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