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於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作臨渦賦。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蔭高樹兮臨曲渦,
微風起兮水增波,
魚頡頏兮鳥逶迤,
雌雄鳴兮聲相和,
萍藻生兮散莖柯,
春水繁兮發丹華。
翻譯
在高高的樹蔭下乘涼啊面對著彎曲的渦河,
微風吹來啊河水起浪波,
魚在水中舒尾而游啊鳥在空中上下而飛,
雌雄求偶而鳴啊聲音相和,
水草生得茂盛啊枝葉四布,
春季的河水多啊促使丹華髮。
創作過程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進軍濡須口,攻破孫權江西大營,並活捉了督都公孫陽,孫權親率精兵七萬抵抗曹操。兩軍相峙一個多月,曹操見不能速勝,就引軍回到了老家譙郡休整。曹丕、曹植哥倆跟隨曹操也到了老家譙郡。曹丕在《初學記》卷九中作序寫道:上建安十八年至譙,余兄弟從。上拜墳墓,遂乘馬遊觀。經東園,遵渦水,相佯乎高樹之下,駐馬書鞭,為臨渦賦。
他說:我們兄弟二人隨同父王在建安十八年來到譙縣,同父親一起拜祭了祖墳,上完了墳又開始乘馬遊覽。經過東園,沿著渦河岸邊而行,在高樹蔭涼下徘徊,停馬以鞭為筆書於地,寫下了這篇《臨渦賦》。
相關鏈接
應該說,這時的亳州風光是不錯的,全家人上完了祖墳後又去踏青,說明心情也好,而好心情是來自於好風光。曹操曾在11年前(建安七年)回老家一次,當時的譙縣正在飽受戰亂之苦,百姓流離失所,曹操當時曾感慨道:「舊土人民,死喪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軍譙令》」。而今,在此賦裡,看到的則是另外一種景象,一片恬靜、平和的自然景色,從文章的側面看到了社會趨於穩定,百姓過上了安定生活。畫家林琳正在構思創作一幅《臨渦圖》,欲再現當時的曹氏父子引馬渦河岸邊,詩性大發,臨水必賦的那一時刻。據《三國大事年表》記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40萬進軍濡須口,孫權率7萬眾御之,曹操受阻,相持月餘還軍。」大家算算,正月進軍,戰了月餘,又從南方撤回家鄉,恰巧趕在清明前後,正是祭祖的日子,曹操是舉孝廉出身的,在漢朝又是特別重視孝的名聲,肯定很重視祭祖。
按亳州當地民間傳說,曹丕和曹植倆人都創作了《臨渦賦》。現在曹植的已經不存,僅存曹丕的《臨渦賦》,故事是這樣的(摘自《亳州四名》):曹操五十歲那年春天,他攜兒帶女,離開京城,回鄉祭祖。曹操故居在譙郡城東的渦河南岸,祖墳在譙城南郊。
這一天,曹操和兒女們祭掃祖墳回來,沿路看到田園放青,綠樹成蔭,渦水逶迤,菱荷飄香,鳥飛獸走,蝶鬧蜂忙,在馬上捋了捋鬍須,樂呵呵地問曹丕、曹植兄弟二人道:「數十年戎馬倥傯,所見皆是煙突火冒,屍骨如山,今日返鄉,景色怡然,別有一番風采。你們二人筆墨尚可,每人寫一首《臨渦賦》如何?」二人欣然從命。
眾人回到府宅,曹丕、曹植各回書房磨墨鋪紙,提筆構思。曹丕寫了又塗,塗了又寫,所寫詩章,總不滿意。曹丕本來才華橫溢,詩詞歌賦,出口成章,為什麼今天寫不好了呢?原來他想得太多了,他又想到立太子這件事上去了。他想:立太子本應立我長子曹丕,可父王總認為子建的才華過我,意欲立弟弟曹植。今日出題作文,可能又是測試我二人的才華,這可是關係到我一生命運的大事啊!
他想曹植可能已經寫好了吧。於是,心生一計,連忙走到曹植書房中,見曹植正躺在床上閉目養神,就問:「小弟,賦寫好了嗎?」曹植見哥哥來了,連忙起身相迎,說:「寫好了。」「我看看寫得怎樣?」詩稿在桌上壓著,曹植拿起來遞給哥哥。曹丕拿起詩稿看了一遍,果然寫得好。
但他卻故作吃驚地說:「咱倆怎麼不謀而合,寫得一樣?這真是一娘同胞,學出一師啊!」曹植也覺奇怪,就說:「哥哥寫的呢?讓我也看看好吧。」曹丕說,「沒帶身上,我拿來你看。」說罷,將曹植的詩稿放在桌上,轉身回房去拿。他根本沒寫好,哪裡拿去呢?原來曹丕有過目不忘的記記力,曹植寫的詩,他已背了下來。回到房中,他提起筆來,「唰唰唰」將曹植的詩稍加改造,錄在紙上。
他拿起詩稿,給曹植去看。曹植一看,果然相差不多。但是,他見紙上墨跡尚濕,豁然明白了,就說:「哥哥,既是一樣,就不必都拿去給父王看了,以免父王生疑。請你代我向父王請罪告免,就說我偶感風寒,身體不適,不能寫了。」他說罷,將自己寫的《臨渦賦》撕了。
曹丕說:「也好,只是委屈了弟弟。」拿了詩稿直奔上書房去了。曹丕見了父親,照曹植的話說了一遍,曹操甚為婉惜,說:「將你寫的念給我聽聽吧。」曹丕很得意,便將「蔭高樹兮臨曲渦」這六句念道出來了。曹操聽了,捋了捋鬍子道:「還好還好,不辱曹氏門第!」從此,曹操覺得曹丕的才華不弱於曹植,而對曹植的狂病,倒頗有幾分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