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魯肅遣子問路的故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魯肅遣子問路的故事

三國魯肅遣子問路的故事

「魯肅遣子問路」是一則謎語,是1982年五月長江中下游六省市十四個單位在江西廬山舉行的「匡廬謎會」,其中九江隊為了盡地主之誼,寫下一副對聯,該對聯為:魯肅遣子問路;陽明笑啟東窗。

《三國》魯肅劇照

魯肅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將軍,字子敬,臨淮東城人。難麼魯肅遣子問路,也就是說先把子遣走,沒有了子,就只剩下敬了。而且在古文中「問路」又有指導的意思,所以魯肅遣子問路的謎底就是敬請指導。

看下聯,陽明笑啟東窗。陽明是指明代的理學家王陽明,這裡不像上邊那個,巧妙去字,而是回到陽明本身的意思,陽明陽明,意思就是有太陽,很光明,也就是說陽光照進來,簡化說就是光臨。「笑」暗指「歡樂」的「歡」字,只有歡樂了才能笑出來。打開東窗讓陽光照進來,人很歡樂,連起來就是「歡迎光臨」。

這副對聯巧妙的運用了當地的歷史名人的名字,包括人的字。設計的巧妙而又不容易猜出,很有文化氣息,謎底蘊意很好,表現了當地人熱情好客,歡迎四方來客。後來「魯肅遣子問路」被作為禮貌用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被頻繁使用。

關於魯肅,他並沒有諸葛孔明那樣被世人熟知,只是因為他大智若愚的性格,他的聰明一般不在人前表露,只等到孫權需要的時候,他就充分表現出他的大智慧,他所獻上的每一條計策都為東吳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國魯肅不如西漢樊噲嗎

魯肅是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的謀臣,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早年結交周瑜,後和周瑜一起投靠孫權,在孫權處鞠躬盡瘁,為孫權鼎立江東做出很大的貢獻。

《三國》魯肅劇照

魯肅生在一個富豪之家,雖然祖輩無人出仕,但是家底豐厚,再加上他視金如土,志向遠大,在當地也是有名望之人。當時袁術吸納他做了個東城長,居巢長周瑜帶領難民向他借糧時,他二話沒說就把倉庫一半都借給了他,周瑜感念此人恩惠,魯肅本是豪爽之人,兩人便建立了堅固的友誼。後來,魯肅被周瑜邀請,一起投靠了孫權。魯肅認為,曹操一人獨大,只有聯合劉備才有贏他的可能,遂促成孫、劉聯盟,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劉備騙取孫權的荊州,孫權極為不滿,魯肅為了大局,單刀赴會,面見關羽,為世人稱道。

樊噲是漢高祖劉邦的心腹猛將,西漢的開國元勳。曾在鴻門宴時救了劉邦,偉西漢的建立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是楚漢相爭時的風雲人物。

魯肅不如樊噲並不是三國時期的典故,而是發生在清朝乾隆年間的故事。一次,大學士紀曉嵐坐船而行,後面一艘船趕了上來,船上有一武士,扔給了他一個包著石子的紙條,上面寫著「兩船並行,櫓速不如帆快」。紀曉嵐哪能不知道這是諷刺他文臣不如武將,於是紀曉嵐就回了一句「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紀曉嵐以文臣狄青和武將蕭何反駁,因此這兩句話聞名天下。

我咯諸葛亮智辭魯肅的故事

魯肅有生之年最大的政治主張就是孫劉聯合共抗曹操,所以無論別人怎麼做,魯肅的政治主張從來就沒有變過,為了這一主張魯肅有時候可以說是兩頭受氣也不為過,特別是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魯肅更是被描寫成為了一個兩邊都不討好的老實人,被孔明耍的團團轉,可以說魯肅為了保住孫劉聯盟費勁了心力。

諸葛亮劇照

《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諸葛亮智辭魯肅,趙子龍計取桂陽。在這一回中,周瑜聽說劉備襲取了南郡和荊襄氣急敗壞就要率兵去攻打,魯肅出面說,不能攻打啊,這樣做不利於孫劉聯盟,並且劉備與曹操的關係本來就不錯,如果把劉備逼急了跟曹操聯合一起來攻打東吳就糟糕了。我先去討要,如果實在是不給再想辦法就是了。於是眾將都說這個方法比較好。於是周瑜就派魯肅前去見劉備,魯肅先跑去了南郡,聽說劉備在荊州於是又跑到了荊州,見到了諸葛亮和劉備,談到要回荊州的想法,諸葛亮說,荊州是劉表的地方,並不是東吳的地方,劉備作為劉表的弟弟,幫助劉表的兒子治理荊州是理所當然的。魯肅於是說,劉表的兒子現在都在江夏,並沒有在荊州怎麼能夠說幫助劉表的兒子治理荊州呢?於是諸葛亮讓病重的劉琦出來與魯肅見面,魯肅見到劉琦於是沒有話說了,沉默許久魯肅說,如果劉琦的兒子不在了,是不是可以將荊州還給東吳了呢?諸葛亮於是說,那當然。於是魯肅就這樣回去了。荊州也沒有要回來。

魯肅回到江東說了自己去的經過,周瑜非常氣憤,說,劉琦現在還那麼年輕,等到劉琦死後才能歸還荊州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魯肅說,我看劉琦病的很重,可能很快就會死去。於是周瑜這才作罷。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魯肅為孫劉聯盟做出的努力,可以說魯肅的一生都在為孫劉聯盟而努力,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並沒有看到孫劉聯盟的必要性,於是在魯肅死去不久,孫劉聯盟就崩塌了,於是三國鼎立的局勢很快消失了。

三國魯肅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魯肅在其出生時,父親就去世了。還好有他的祖母把他撫養長大。魯肅家中很是富有,在當地數一數二,只是祖輩都無人出仕為官,所以即便再富有都不是士族階級。

《三國》魯肅劇照

魯肅在年少時就胸懷大志,才思敏捷,還愛騎射習武,家道殷實,從不吝嗇財務,樂善好施。古語有云「亂世之下出豪傑」,魯肅就想在亂世之中建功立業。袁紹在招兵買馬的時候,封魯肅做了個東城長,戰亂年代,糧食很是寶貴,周瑜聞魯肅之名,帶領了一眾難民前來問魯肅借糧,那魯肅二話沒說,就借給他三千斛,經此一事,周瑜便覺此人與眾不同,乃是英雄豪傑,便建立了堅固的友誼。

後來,魯肅在周瑜的勸說之下,隨著周瑜一起到了東吳,孫策很是賞識魯肅,後來魯肅祖母去世,回鄉安葬,回來之時,孫策被殺,其弟孫權繼位。周瑜向孫權推薦魯肅,魯肅非常被孫權看重,與他同榻而臥,把酒暢言。

舊臣張昭認為魯肅不夠謙遜,經常詆毀他,孫權卻不以為然,異常看重。魯肅盡力輔佐孫權。魯肅一直主張合縱抗曹,單憑東吳或者蜀地一人之力,難以撼動曹操,只有兩人聯合才能對抗曹軍。在他的竭力勸說下,孫、劉聯盟,赤壁之戰取得大勝。周瑜病逝,將重任全部交於魯肅。劉備假意借荊州,惹得孫權勃然大怒,兩國經常發生摩擦,魯肅顧全大局,總是和顏悅色的安撫雙方,邀請關羽相見,魯肅單刀赴會,說的關羽面紅耳赤。單刀之會並沒有結果,雙方僵持不下,戰爭一觸即發,適逢曹操進攻漢中,劉備怕雙拳難敵四手,和孫權講和,雙方協商,平分荊州,孫、劉休戰。

三國東吳都督死後墓在哪裡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天下英豪都想利用這亂世建功立業,能夠在歷史上青史留名。魯肅,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一生悉心輔佐孫權,屢建奇功。

魯肅墓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病故,當時魯肅只有四十五歲。孫權為魯肅致哀,當時諸葛亮遠在益州,也為魯肅的逝去感到哀悼,並親自去了他的安葬儀式。魯肅墓位於岳陽樓以東500米處,墳堆聳立遠遠看上去像一個小山丘,高8米,直徑大約32米,佔地面積大約800平方,周圍豎立著石欄杆。看上去莊重威嚴令人肅然起敬。墓前立著石牌坊,坊柱上刻著「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或上;待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墓前豎石碑一塊,文為「吳魯公肅墓」。這塊碑是光緒十五年巴陵知縣周主德立。

魯肅墓南、北兩面都有石階可以到達墓頂,在墓頂有紅色的小亭子,可以供上去祭拜的人休息。清朝詩人李調元為了紀念魯肅做事《魯肅墓》,詩中稱許道「借荊能落曹公筆,切勿輕看塚中人」。魯肅墓於1956年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在1984年岳陽市按原貌重修了魯肅墓,可惜的是,由於魯肅墓有好幾處,岳陽這座陵墓是真是假無從考證。

魯肅墓地現在已經成為一處旅遊景點,來湖南嶽陽樓的人,一般也會去魯肅墓憑弔一番,彷彿回到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緬懷這位亂世豪傑。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