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高士劉巴為什麼會看不起仁德之主劉備?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荊州高士劉巴為什麼會看不起仁德之主劉備?

劉巴是位高人,天下知名。當劉巴去世之後,魏國的尚書僕射陳群還專門寫信給諸葛亮,打聽劉巴的消息,稱呼劉巴為「劉君子初」,語氣非常尊敬。即便是東吳的孫權,也說:「若令子初隨世沉浮,容悅玄德,交非其人,何足稱為高士哉!」孫權稱讚劉巴為高士,主要是指劉巴做了兩件一般人都不會去做的事情。

當初,在曹操攻破襄陽之後,荊州士林震恐,大家紛紛選擇了投靠劉備,唯獨劉巴選擇了北降曹操。在後來,曹操想派桓階去招撫桂陽、長沙、零陵等荊州南部三郡,不過桓階推辭說,劉巴比自己更合適執行這個任務。確實,劉巴在荊州已經待了將近二十年,多年來,劉巴先後擔任曹史、主記、主簿等郡中重要職務,在荊州南部郡縣中擁有崇高的個人威望。可是劉巴卻很猶豫,覺得很難完成,劉巴說:「劉備據荊州,不可也。」在當時,曹操經歷烏林大敗,倉皇北歸,周瑜大軍更是窮追猛打,情勢危急,但是荊州南部郡縣卻相對穩定。可是劉巴敏銳的發覺,盤踞在夏口一帶的劉備必定會有所作為,趁亂攻襲荊州南部郡縣。曹操聽了劉巴的解釋,並不在意,曹操說:「備如相圖,吾以六軍繼之也。」只要劉備敢去攻打南部郡縣,我曹操就派大軍追著劉備的屁股打!可是,曹操沒想到自己連續遭受大敗,連早在掌握之中的南郡都落到周瑜的手中,完全是把劉巴給丟到虎狼堆中去了。

劉巴帶著曹操的使命來到了零陵,可是招撫工作還沒有正式開展,劉備的大軍就已經到來。當時,諸葛亮曾經寫信給劉巴,非常誠懇的說:「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劉備在當時受到荊州士林的熱烈歡迎,南部郡縣幾乎都是望風而降。畢竟劉備在荊州多年,廣施恩義,並且劉備上表尊奉劉表大公子劉琦為荊州刺史,挾公子以令荊州,自然順風順水。可是劉巴竟然拒絕了諸葛亮的邀請,劉巴說:「受命而來,不成當還,此其宜也。足下何言耶。」既然是接受了曹公的委派,就算是任務不成功也應該回去覆命,這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啊。劉巴又說:「若道窮數盡,將托命於滄海,不復顧荊州矣!」劉巴對劉備完全不考慮,就算是在完成不了自己的使命,那也寧願選擇漂流於江海,再也不會回到荊州。

劉備聽說了這件事,對劉巴恨得咬牙切齒。那麼,究竟是為什麼,讓劉巴這麼看不起劉備?在漢代末年,有兩大神童,一個是曹操的兒子曹沖,一個是荊州的周不疑。周不疑在荊州之亂後被曹操逮住了,當時只有十三歲,可是曹操第一次見面就非常吃驚,甚至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周不疑以籠絡其心,可是被周不疑拒絕。之後,周不疑一直和曹沖在一起,關係很融洽。可不久之後曹沖死了,曹操就下令把周不疑給殺掉。當時,曹丕曾經勸阻曹操,曹操說,如果是你弟弟曹沖在世的話還罷了,想周不疑這樣的人不是你曹丕能夠駕馭的。小小年紀的周不疑竟然讓奸雄曹操如此擔心,可見才華何等了得。

而周不疑是荊州別駕劉先的外甥,也是劉備的親戚。當初劉備曾經寫信給劉巴,希望由劉巴來擔任小神童周不疑的老師,本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很多文人的心願,何況這份聘書是身為皇叔的左將軍劉備發出的。可劉巴竟然拒絕了!劉巴先是謙虛的說自己「昔游荊北,時涉師門,記問之學,不足紀名」,自己才華淺薄,不堪此任。然後劉巴說「內無楊硃守靜之術,外無墨翟務時之風,猶天之南箕,虛而不用」,劉巴自比為天上的南斗星,但是卻覺得自己是「虛而不用」,當老師並非是劉巴的理想職業。劉巴是一個很有抱負,有志於天下的人,可是將近二十年卻委屈在荊州南部的零陵郡,為什麼呢?仔細品味「內無楊硃守靜之術,外無墨翟務時之風」,是說自己在內不能像楊朱一樣韜光養晦,在外又沒有像墨翟一樣務求實際的本事,其實細細品味,這兩句都是在嘲諷劉備。劉備此人,處處標榜自己是大漢宗室,為了復興大漢而輾轉奔波,為了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而征戰四方,可劉巴看透了劉備,暗示劉備不過是以仁德,以愛民為手段,謀取自己的利益而已,而這些,都是劉巴不屑去做的。

於是,劉巴拋棄了偽君子劉備,而選擇了代表朝廷的真小人曹操。於是,收復荊州南部三郡任務失敗之後,劉巴遠走交趾避禍,之後又逃到了雲南,差點被殺,漂泊流離終於來到了益州。當初,劉璋的父親曾經得到劉巴父親的舉薦,於是劉璋看到劉巴來投非常高興。劉巴本來是想借到回到曹操身邊,可是看到劉璋也有心歸附曹操,於是就留下來做劉璋的工作。如果能夠成功的說服劉璋,那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完成了當初接受的使命。可沒想到劉璋派遣張松前往許都,張松因為自己受到冷落而選擇了歸順劉備,幫助劉備奪取益州。在張松、法正等人的勸說下,劉璋邀請劉備前來幫助平定張魯。當時,劉巴曾經明確的表示反對,他說:「劉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劉巴料定劉備進入川中,必定奪取劉璋的地盤。

劉巴對劉備這個偽君子看得很透徹,劉備正是假借幫助同為漢室宗親的劉璋,平定張魯而進入川中,然後奪得益州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