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並不是發生在赤壁之戰?還不是諸葛亮所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草船借箭”並不是發生在赤壁之戰?還不是諸葛亮所為?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要歸功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經過它不惜筆墨的大力描繪和宣傳,這一故事已經深入人心,流傳千古而不朽。而熟讀三國歷史之後我們會發現歷史上的記載跟三國演義中的描述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草船借箭卻有此事,但並非諸葛亮所為而只是孫權為了逃命而急中生智之舉!

首先說一下《三國演義》中的記載:劉備跟孫權結盟之後,周瑜因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就故意找茬,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諸葛亮也不慌不忙,到第三天四更時候,叫著魯肅上船隨他一起去取箭,那天江上大霧瀰漫,對面都看不見人。諸葛亮命令將士們擂鼓吶喊,因為曹軍探不到虛實,害怕有詐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人上。霧要散了,諸葛亮命船趕緊往回開。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這時船的兩邊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有20條船,總數遠遠超過了十萬支。

《三國演義》中對於草船借箭的描述算是赤壁之戰中最經典的故事之一,也凸顯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但歷史卻並非如此:據《三國誌·吳主傳》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歎其齊肅,乃退。」裴松之注「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這就是「草船借箭」的淵源出處,它發生在213年正月孫曹濡須之戰的相持階段,主人公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這件事發生在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而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這個時候赤壁之戰已經過了五年了。並且孫權當時的目的只是為了藉著大霧去看一下曹營的部署,但曹操不給面子,來了一頓弓箭掃射,沒想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使得船要傾覆,還好孫權急中生智讓船馬上掉頭讓船的另一面也射滿箭,這才讓船沒沉緩緩離去。

所以說真正的草船借箭是無心插柳柳成秧,孫權的目的不是借箭,派出去的也並非是草船,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三國演義》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把其他人的事跡都按在諸葛亮頭上,「近妖」也就不足為怪了。經過羅貫中的草船借箭描述就成為了諸葛亮足智多謀形象的墊腳石。也狠狠的黑了周瑜一把!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