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並非子虛烏有 但跟諸葛亮沒關係!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草船借箭並非子虛烏有 但跟諸葛亮沒關係!

《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是全書最重要、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戰事。從第四十二回「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魯肅來夏口吊劉表之喪」開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干中計」、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龐統巧授連環計」、第四十八回「鎖戰船北軍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到第五十回「關雲長義釋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戰事。

《草船借箭》是三國赤壁之戰裡的著名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讚美。

草船借箭,歷史上卻有其實,但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據《三國誌·吳主傳》裴松之注有關記載,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戰五年後,曹操平定關中,率大軍南下進攻孫吳。孫權領兵迎戰,兩軍戰於長江水入巢湖的濡須口。曹操受挫,堅守營壘以待戰機。一天,孫權借江面有薄霧,乘輕便戰船從濡須 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營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見江面水霧繚繞,孫軍整肅威嚴,恐怕有詐不敢出戰,下令弓弩齊發,箭射吳船。孫權的船很快便落滿了箭,船因 一面受箭偏重,漸漸傾斜即將翻沉。孫權命令掉轉船頭,讓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穩後,孫權指揮戰船列隊,緩緩離去,曹操才明白上了當。這件事後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變成了赤壁之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說的是: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已經做好了準備,要發動火攻一舉燒燬曹軍的戰船,打敗曹操。但周瑜忙中出錯,竟然沒有想到火攻對風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時節長江中游一帶多刮西北風,沒有東南風。如果就著西北風放火,曹軍處於上風頭,剛好燒了自己,根本燒不到曹軍。

周瑜想不出辦法,一下子病倒了。諸葛亮當時在周瑜軍中幫著出謀劃策,他知道周瑜的病因,便給周瑜開了一個"藥方":"欲破曹軍,須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 東風。"周瑜讓諸葛亮想辦法"搞"來東風,諸葛亮當即答應:"可以借。"於是周瑜讓人建起一座七星壇。諸葛亮裝模作樣地上壇作法。要"借東風"。到了作戰 那天,果然東南風大起,周瑜乘機發動進攻,一舉擊攻了曹軍。

而正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參與赤壁之戰,也並沒有呼風喚雨之能,指揮赤壁之戰的人是周瑜,東風是長江上的一種自然現象,長期在當地操練水軍的周瑜和黃蓋對什麼時候起東風非常清楚,他們聰明地抓住了這一戰機打敗了曹軍。

從上面兩件事中我們瞭解到,草船借箭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事,而借助東風火燒赤壁是周瑜所為,這兩件事和諸葛亮沒有一點關係!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