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逼得陸遜鬱鬱而終?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陸抗(陸遜之子)扶靈而歸的時候,孫權哭了,他拉著陸抗的手說:「我誤聽讒言,與你的父親產生裂痕,是我對不起你啊。之前質問你的那些文書都燒了吧,別再讓別人看到了。」
陸抗還能說什麼呢?皇帝親自道歉,也算給了九泉下的父親一個安慰了,於是楊竺誣告陸遜的二十條罪狀,以及孫權三番五次嚴厲斥責陸遜的具體內容,成了一個永久的歷史之謎。
陸遜在孫權心目中的地位,除了周瑜恐怕再無他人過之。孫權稱帝后,特地為陸遜設立了一個「上大將軍」的職務,位在三公之上。東吳所有的內政、外交、軍事,孫權無不事先徵求陸遜的意見,甚至他給魏、蜀的親筆信,也要讓陸遜修改後才會發出。
孫權曾經表示,要與陸遜「榮戚與共」,還說:「昔伊尹隆湯,呂尚翼周,內外之任,君實兼之。」
中國歷史上,為人臣的最高目標就是伊尹、周公和呂尚,按孫權和陸遜的親密程度,他們本該又能成就一段君臣佳話。可惜的是,孫權「變心」了,陸遜在他的不斷斥責聲中鬱鬱而終。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孫權對陸遜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呢?楊竺又為何要誣告陸遜呢?
事情的起因源於「二宮之爭」。赤烏四年(241年),太子孫登病逝,次年正月,三子孫和被冊立為東宮新太子。可四子身居南宮的魯王孫霸不服,試圖挑戰孫和的太子之位,於是朝中各大勢力,圍繞東南兩宮展開了一場政治大博弈,史稱「二宮之爭」。
東宮的支持力量有顧譚、顧承、吾粲、朱據、諸葛恪、陸胤、施績、丁密,南宮的擁躉有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孫弘、楊竺,朝中主要的政治勢力和江東豪族,基本都被牽扯其中。
起初,陸遜在「二宮之爭」中不持立場,一度兩宮力量都希望拉攏陸遜,也都希望陸遜能站出來穩定大局。但兩個事件的發生,讓陸遜站在了南宮的對立面。
第一件就是「芍陂之戰」論功事件。芍陂之戰中,張休和顧承拚死抵擋住了魏軍的進攻,而全緒和全端則乘勢進攻,逼得曹軍不得不撤軍。
戰後負責論功的顧譚認為,張休和顧承的功勞,要大於全緒和全端,因此前者被封為雜號將軍,後者只是升為偏將軍。全緒和全端的父親全琮不服,他認為顧譚是偏袒弟弟顧承。
因為這件事,全琮不斷上疏,狀告顧家兄弟和張休添油加醋謊報軍功。面對告狀顧譚處置不當,衝撞了孫權,結果顧譚和顧承、張休一起被流放交州。
顧譚和顧承是陸遜的親外甥,全琮父子對顧家兄弟的陷害惹怒了陸遜,導致陸遜旗幟鮮明地站在了東宮這邊。
第二件就是「宮中密語洩露」事件。有一次孫權單獨召見楊竺,楊竺不斷給孫霸說好話,鼓動孫權改立太子。孫權被說動了,答應廢掉孫和,改立孫霸。
楊竺喜滋滋地出門了,孫權也全然不知,在他的床底下還趴著一個人——孫和派來的密探。那段時間孫和遭受父親猜忌,戰戰兢兢的他生怕被廢,想方設法偷聽父親的密語,就玩出了這麼個下作的手段。
得到消息後,孫和嚇死了,趕緊向陸胤求救。陸胤不敢怠慢,立刻啟程到武昌,向叔叔陸遜匯報。陸遜也覺得事情緊急,於是立刻提筆,多次給孫權上疏,替太子爭辯,並請求回建業見駕。
孫權接到信大吃一驚:這麼機密的談話怎麼被陸遜知道了?肯定是楊竺洩露了!楊竺其實很冤,他說:這段時間只有陸胤去了武昌,肯定是陸胤告訴陸遜的,至於誰告訴陸胤的,只要拷打陸胤就會知道真相。
於是陸胤下獄,在嚴刑拷打之下吐露了「實情」:是楊竺向我洩露的!
楊竺這傢伙為了捧孫霸上位,害死了吾粲,這會兒終於遭了報應,被陸胤擺了一刀。孫權勃然大怒,好小子果然是你,下獄!
楊竺不像陸胤那麼硬,酷刑之下屈打成招,竟然承認了是自己洩露了機密,但同時他又在獄中上了一份訴狀,告陸遜犯了20條大罪。
楊竺最終被孫權下令處死,可他也給孫權的心裡紮下了一根刺。此後孫權就不斷寫信,用這20條罪狀斥責陸遜。
陸遜悲從心生,一方面自己的兩個外甥遭到流放,自己也失去了孫權的信任,陸、顧兩大家族的前途堪憂。另一方面兩宮之爭沒完沒了,孫權也失去了以往的英明,國家前景不妙。在這種憂憤之中,62歲的陸遜一病不起,暴病身亡了!
那麼孫權為何會對陸遜變臉這麼快?他這麼做背後有沒有什麼其它原因呢?
陸遜之死的直接原因,是孫權受到楊竺的蠱惑,並非真心逼死陸遜。
楊竺是陸遜悲劇的發端,這傢伙等於在臨死前拉個墊背的,而且要拉個份量最重的人物。孫權的責任就是在不加分辯的情況下,就輕率地對陸遜作了有罪定論,背棄了自己幾十年來對陸遜的信賴。
陸遜死後,孫權拿這20條罪狀責問陸抗,陸抗一一回復,澄清了事實,可見楊竺的誣告手段並不高明,孫權在有罪推論的前提下,根本不願意去做調查工作。
陸遜之死的深層原因,是孫權無力應對二宮之爭,向外推責的體現。
二宮之爭相當複雜,整整持續了八年,且結局很悲慘,一批官員或被殺或被貶、被流放,事主孫和變廢,孫霸被殺。兩敗俱傷的結果,還給後來孫家子孫的相互仇殺埋下了伏筆,也把東吳江山折騰得奄奄一息。
其實孫權本人就是二宮之爭的最大責任人,在冊立孫和為太子的同時,又對孫和不放心,還赤裸裸地把自己的忌憚心理表現給外人。在確立孫霸是魯王的身份後,又不讓他就藩,甚至不讓他出宮,給予的待遇比肩太子,讓孫霸以及南宮勢力看到了翻盤的機會。
一世英名的孫權顯然在治家方面很糟糕,除了兄弟相殘,後宮嬪妃也不安穩,甚至連家出門的女兒們,都把手伸進後宮,給二宮之爭火上澆油。
孫權卻表現得很耙耳朵,容易受蠱惑,搖擺不定,讓本就複雜的形勢越發難以收拾。這種情況下孫權不是自我反省,而是將外部力量當作罪魁禍首,忘記了皇家本來就是政治利益的中心這個跑不脫的宿命。他認為正是陸遜這些外人害了他的兒子們,心理的脆弱和無能一覽無餘。
陸遜之死的根本原因,是東吳豪族勢力矛盾激化,導致的危機大爆發。
三國時期,曹魏、蜀漢和孫武三個政權各有各家難念的經,那是一個豪門士族集團的天下,而曹操、孫權和劉備都是庶族出身,他們為了坐穩江山就必須與豪門集團媾和。
這方面的工作,孫權做得最好,他們家父子兄弟三人,一直致力於孫氏家族本地化建設,到孫權晚年,孫氏政權已經與江東豪族勢力完全融合。
可正因為孫吳本地化做得太好,又帶來新的問題,即豪門集團內部為權力分配展開了二次分配的爭鬥,其表現形式就是二宮之爭。
所以我們也別怪孫權變得敏感、焦躁和疑神疑鬼,假如孫氏政權與江東豪族涇渭分明,那倒好辦了,可問題是江東豪族哪一派都與孫家血肉相連,要開刀肯定會傷及自家人!
這就是孫權力不從心的地方,也是他變得喪失理智,晚年落下濫殺無辜罪名的原因。楊竺就是二宮之爭的主要參與人,他很清楚孫權的心理,所以他指控陸遜的20條罪狀,十有八九就是針對陸遜參與二宮之爭編造的,這足以勾起孫權的殺氣。
有句話叫做,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身處政治漩渦中的陸遜,雖然死得冤,但從政治大盤面來講,他也是其中的「一片雪花」。這麼說不是為孫權辯解,就算他對楊竺的訴狀明辨是非,他還能擋得住所有的「雪崩」嗎?
因此這場鬥爭注定要有大量的人倒下,陸遜躲得了今天躲不了明天;陸遜躲得過,還有更多躲不過的人;孫權今天不出錯,明天也必定出錯!不信你就翻看歷史,有多少昨天故事在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