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孫權,讓曹操、劉備二位一世梟雄都無可奈何,曹操更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的千古佳句!然而其晚年,圍繞太子之位做錯的三件事,把東吳折騰的烏煙瘴氣,等到塵埃落定,時間定格在280年,青蓋入洛陽,一切皆晚矣。
二宮之爭,又稱南魯黨爭,指孫和雖為太子,但卻和魯王孫霸在朝廷享受同樣的禮遇,最終引發起朝中大臣因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而分裂而發生鬥爭。因為孫權獨寵王夫人,所以對王夫人所出的孫和、孫霸兩兒子感情難分彼此。由於孫權的縱容,助長了孫霸覬覦太子之位野心。太子的擁護者沒有坐視不管,魯王及其黨羽並非善類,雙方的鬥爭或單挑、或群挑、或團戰,煞是熱鬧。(公眾號:三國往事)「太子幫」陸遜上疏要求回京,當面「論嫡庶之分」,要求孫權把孫霸請出皇宮。陸遜當時在朝廷和軍中享有崇高威望,他一發話,其他支持太子的大臣,紛紛上疏,要求皇帝明確太子與魯王的嫡庶之分。雖然陸遜的諫言是合理正確的。但是孫權卻不批准,使得孫霸的氣焰更為囂張。於是,魯王這一派開始反撲了。針對陸遜等人的詆毀行動開始了,造謠污蔑,無所不用其極,歷數陸遜二十條罪狀!雖然孫權僅僅只是派了內侍對陸遜僅僅是訓斥了一番。但是將陸遜的外甥以及太子的近臣全部流徙蠻荒之地。陸遜知道後,憂憤難當,第二年就死去。東吳的中流砥柱就此倒塌。
再說孫和,夾著尾巴做了多年太子,卻被兩方勢力明爭暗鬥。一是「魯王黨」在明處找茬。二是同父異母的大姐全公主,又在暗地裡使絆子。全公主覺得孫權過於寵愛王夫人(孫和生母),一直耿耿於懷。孫權生病,太子為老爸祈福,順便到某個妃子的家裡坐了坐,全公主立馬告發太子不誠心。同時她又告訴孫權說,王夫人見您生病,不但不傷心,還面露笑容。一句誣告,孫權就信了。(到底女兒的爹的小情人啊,說什麼就信什麼!)最終,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7歲的孫亮做了太子。再後來孫亮被孫峻所廢,孫休繼位後又對孫綝殺伐,吳國在帝位的鬥爭中傷痕纍纍,白白消耗著自己的國力。
孫權終於下決心廢太子之前,還要看看大家是忠於自己還是忠於太子。孫和剛被軟禁的時候,朝臣們的反對意見此起彼伏,特別是以朱據為代表那些武將,更是齊刷刷的站了出來提出了反對。但是孫權不去反思女兒的小報告是否正確,廢孫和是否合適,而是將目光聚焦在唯已故統帥陸遜馬首是瞻,跟皇帝的意見倒相左,眼裡沒自己這個皇帝的這些文武群臣身上。(公眾號:三國往事)結果,孫權將反對的文臣滿門抄斬,屍體扔進長江天塹死不見屍;武將各杖打一百,發配大邊疆地區。屠刀一舉,在朝群臣再不敢說一句話。
在為《三國誌》做注的時候,裴松之評論道:「孫權橫廢無罪的兒子,是亡國的徵兆。」孫權晚年曾打算復立孫和為太子,他老淚縱橫地對陸抗說:「如果陸遜活著,我還愁什麼!」(早知如今,何必當初呢?)看他為孫亮選的兩個輔政大臣,就知道東吳有能力的大臣已經絕跡了:諸葛恪,非安邦定國之才;滕胤,循規蹈矩,智謀不足。此二人都不是輔政的料,很快東吳就引發內訌,諸葛恪、滕胤立即被殺,孫峻掌權。從此東吳國力日漸日衰,二十年後為晉所滅。孫權晚年如果沒有這三大昏招,情況會怎樣?以陸遜為首的「太子幫」輔佐孫和,吳國必定不會內亂;陸遜、陸抗父子,都是一代著名將領,對抗晉朝足足有餘;朱據輕財好施、文武全才,此時文臣武將集集如雲,國力必定蒸蒸日上。至於問鼎中原,九合諸侯,一統天下又何嘗不可!然而,歷史哪兒有那麼多如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