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晚年糊塗,導致吳國內部混亂,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242年正月,得益於孫權皇次子孫慮已死,三子孫和是剩下的最長的皇子。再加上孫權喜歡,孫登推薦,孫和被冊立為吳國的新太子。
根據《吳書》上的記載,孫和也是一個優秀的小伙。他喜好文學,善於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結交名士。在孫和剛剛十四歲的時候,孫權就單獨為他設置守衛,讓中書令闞澤教他學習書藝。孫和好學肯問,學習成績很好。當孫和成為太子時,孫權給他配備了強大的輔佐班底︰闞澤為太傅,薛綜為少傅,蔡穎、張純、封浦、嚴維等人為侍從。
孫和雖然能力很強,但情商卻很低,根本不適合在政治場上生存。
孫和是孫權寵愛的王夫人的兒子,王夫人和步夫人經常爭寵。孫然步夫人沒有兒子,也不像王夫人那樣有心計。但是步夫人有兩個非常厲害的女兒。長女孫魯班,字大虎,先是嫁給了周瑜的兒子周循,周循死後改嫁全琮,因此被稱為"全公主"或"全主";小女兒孫魯育,字小虎,先嫁給朱據,後改嫁劉纂,故稱"朱主"。孫權特別寵愛信任這兩個女兒,常常聽取她們的意見,也讓她們插手許多事情,因此兩位公主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諸位兄弟。
全公主野心勃勃,非常熱衷於宮廷鬥爭。她看到母親步夫人爭寵失敗,就對新太子孫和懷恨在心。遇到這樣的對手,太子孫和最明智的做法是小事上不和她糾纏,大事上要有主見。但是孫和卻事事和全公主作對。兩人你一招,我一招,打得不亦樂乎。
一次,孫權生病了,讓太子孫和替自己去宗廟祭祀。孫和的太子妃張氏的叔叔、大臣張休就住在宗廟附近。張休見太子來祭祀,就邀請孫和來自己家。孫和竟然拋下祭祀,去了張休家。那一邊,全公主馬上把消息告訴了孫權,還造謠說,王夫人看到皇上臥病在床,面露喜色。孫權聞訊自然是很生氣,憤怒地再也不寵信王夫人了。王夫人從此憂鬱而死。對於太子孫和,孫權沒有明確的表現,但心裡埋下了深深的不滿和偏見。
當然,這些事還不足以導致太子之爭的發生。關鍵點在於,孫和被立為太子的同年,四子孫霸被封為魯王。在當時的吳國,其他皇子都沒有封王,孫霸的地位一下子突出出來。而且孫權對他寵愛和太子孫和沒有差別。宮中的下人—度很為難,因為按禮數來講,孫霸不能和太子孫和享受同等禮遇,現在他們不清楚具體怎麼區別對待太子和魯王。
孫權對孫和和孫霸的"無區別對待"導致了一場內訌。
孫霸即使原本對太子之位沒有"非分之想",現在被孫權的刻意提拔給釣出來了,畢竟誰不想嘗試一下端坐龍椅的滋味。孫權對孫和表露出來的不滿和對自己的關心寵信,被孫霸理解為是一種政治暗示。魯王孫霸覺得這是父皇有意廢黜太子,改立自己為新太子。
東吳的滿朝文武不能不對此有所反應。許多人出於"立嫡立長"的宗法思想考慮,或者認可孫和的能力和品行,擁護太子孫和; 部分人看到孫權對孫和的不滿和孫霸咄咄逼人的態勢,非常現實地支持魯王孫霸。於是,群臣根據擁護對象的不同,赫然分為了兩派。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朱績、尚書丁密、新太子太傅吾粲等擁護孫和;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今孫弘等人擁護孫霸。
朝堂之上,太子之爭儼然成為了東吳最主要的政務。
這場紛爭史稱"二宮構爭"。
全公主陷害了王夫人後,要進一步廢黜太子孫和。現在魯王孫霸冒出頭來,和全公主一拍即合。兩人達成統一戰線,共同對付孫和。
全公主更起勁地在孫權耳邊說孫和的壞話,稱讚孫霸的優點,還把全琮侄子全尚的女兒嫁給孫霸為妻。全公主還去拉攏妹妹孫魯育。但是妹妹支持孫和,不聽姐姐的拉攏。姐妹兩人竟然因此產生了仇隙,形同陌路。當時江東的世族大家一般都支持太子孫和,但全琮是極少數支持孫霸的江東本土人物之一。因為他是全公主的駙馬。全家的二公子全寄還依附孫霸,為孫霸爭位出謀劃策。作為江東世族大家代表人物的陸遜反對全琮父子依附孫霸,上門來勸告。全琮一點同鄉和前輩的面子都不給,斷然拒絕陸遜的勸說,與江東同鄉們的關係都搞僵了。
兩派在朝廷上為太子之位展開了激烈較量。魯王孫霸覬覦之心日漸增長。陸遜、吾粲、顧譚等人多次向孫權表示"嫡庶之義,理不可奪",全寄、楊竺等孫霸一邊則鼓吹更換太子。最緊張的一次,孫權與楊竺暗地策劃立魯王孫霸為太子,孫和指使的密探就潛伏在孫權議事的床下(三國時,人們都坐在類似於床的榻上議事)。當日兩派鬥爭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孫和為了自保,也沒閒著。陸胤要去武昌,去向孫和告辭。孫和表面上避免嫌疑,沒有接見他。私下裡更換服裝來到陸胤的車上,與他密談。孫和讓陸胤去武昌設法讓陸遜上表勸諫孫權不要更換太子,企圖借重臣和京外實力派來影響孫權決策。太子太傅吾粲等人也多次傳消息給陸遜。陸遜在前線連續不斷地上表勸諫孫權不要更換太子。
內訌讓孫權頭痛。支持孫和的一派人多勢眾,叫得也最厲害。孫權為了壓制內訌,首先拿孫和一派下手。陸遜上表上得多,得到孫權的訓斥也最多;太子太傅吾粲被抓起來殺掉;顧譚大家族出身,在吳國那種門閥國家裡是死不了,但也被流放到交州了。最可憐的是張純,被孫權當作殺給猴子看的那隻雞,公開斬首了。
孫權不明白,暴力手段從來都不是解決家族權力紛爭的最好方法。
二宮構爭的內訌持續了八九年時間,弄得孫權心力交瘁,最後採取了極端的做法。
孫權宣佈廢黜太子孫和。消息還沒傳出,驃騎將軍朱據、尚書僕射屈晃率領許多官員把臉弄得灰灰的、自己綁著自己,跪在宮中求情。孫權理都不理。兩個外地的將領無難督陳正和五營督陳象上書孫權,用春秋時期晉獻公殺太子申生,立愛子奚齊導致晉國連年內亂的例子,反對廢黜太子孫和。朱據、屈晃見了,勸諫得更厲害了。孫權勃然大怒,將陳正、陳像兩人族誅,把朱據、屈晃抓到宮殿中來各打一百杖屁股。廢太子孫和被流放故鄣。群臣又一次勸諫,因此被孫權誅殺或者流放的多達數十人。
魯王孫霸則更悲慘,直接被賜死。依附孫霸的一方,不是處死就是流放。比如鼓吹更換太子的楊竺命運悲慘,被砍了腦袋後,屍體拋到江上,任其漂流。至此,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兩黨以同歸幹盡的結果收場。大批參與"二宮構爭"的文臣武將們也受到懲處。東吳的朝堂上一下子空了許多,當初輔助孫權打下江山的重臣大將們幾乎全都被送上了斷頭台。
這樣的結果是誰都不希望看到的。
孫權為什麼要採取如此極端的做法呢?因為他老了,也因為他對太子之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兩個兒子爭位爭得你死我活,孫權對情況是瞭解的。但是他不知道怎麼處理。孫權可以裁減孫霸的待遇,公開支持太子孫和,或者乾脆廢黜孫和,改立孫霸為太子。這兩種選擇都是正常的,都可以避免災難性的後果。但孫權採取了對兩個兒子"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禁絕他們同外界來往,要他們好好待著,認真學習,爭取天天向上。孫權的訓誡等於是一紙空文。
有人將"二宮構爭"的慘痛結果歸咎於孫權晚年的糊塗。晚年的孫權既糊塗, 又不糊塗。但在政治上,孫權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做出精確的判斷。比如赤烏七年(244年),蜀漢政權將軍事重心由漢中南移至涪縣,在此多作舟船,意欲順漢水而下,襲取曹魏的上庸、西城等三郡。東吳的許多人則認為蜀漢的行動是針對東吳的,擔心蜀漢背棄吳蜀聯盟與曹魏聯合。在這種時刻,孫權親自向群臣擔保蜀漢不會背盟,這才使朝野對蜀漢的懷疑之聲戛然而止。可就是政治上清醒果斷的孫權在家族內部的權力爭鬥中卻判若兩人,做事拖泥帶水,任由事態惡化,最後又武斷地廢黜一子、殺死—子,導致了家族悲劇。
可見,圍繞太子寶座產生的權力漩渦,既是對各位皇子的一大考驗,也是對皇帝本人的一大考驗。孫權也意識到自己的失敗之處,在二宮構爭最激烈的時候對大臣感概說︰"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他知道骨肉對立,導致朝堂分裂,是非常丟臉的"家醜",可就是不知道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