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史官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差事,相傳就有皇帝因為不滿史官的記載而對史官大開殺戒,卻沒料到殺完一個之後就會有另一個人主動接任之前的位置,皇帝也就無奈作罷,這也說明了史官除了需要有客觀公正的價值觀外,還要有相當的勇氣與膽識。
史官並不是被動地抄寫人家給他的東西,而是要主動出去採訪當事人,記錄事實的。結合南北朝劉裕的記載:劉裕很反感迷信、天命之類的東西。他年輕貧賤時候有很多祥瑞異象,象徵他將來必定大富大貴。劉裕稱帝后史官找他詢問當年的祥瑞異象,劉裕一概回答:沒有這樣的事兒。並不是沒有祥瑞,而是劉裕討厭別人問,所以不回答。
從這一條記載可以看出,史官是有主動去採訪當事人、收集史料的職責義務,並不是坐在圖書館翻書而已。蜀漢之不置史官,可能是諸葛亮出於一種不願偏安的緊迫感,覺得天下大勢會很快改變,現在不是設置史官讓他們到處去搞採訪的時候。
相對而言,魏吳為什麼設置史官?魏國覺得天下已定,吳蜀偏安之賊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甚至都不急於派兵征討,悠閒地設置史官為長遠計也是正事。吳國從孫策時代就打定主意要割據,能爭霸中原固然好,若不能就千秋萬代稱王江東,所以東吳置史官也是反映了他的偏安之志。而諸葛亮以及繼承其遺志的姜維,並不承認天下三分的定局,而是打算在有生之年就加以改變,因此在有生之年不願置史官,也算是一種志向的表達吧。
所以蜀志就變得很莫名其妙了。
比如劉備和孔融交好。關羽張飛號稱萬人敵。他們總要做出能稱得上是萬人敵的事跡吧。曹操壯其為人,張飛嗔目嚇退重敵。而在之前,並未可稱道之事。關張馬黃趙,除趙雲外,皆有大功。趙雲憑什麼和他們並列?無多少戰績可言,卻和力斬夏侯淵之黃忠並稱爪牙。他也一定有過功績,雖未立過大功,卻也有纍纍戰功,勞苦功高。而這些,蜀史並無記載。另一邊魏史,各種先登、擊破,詳盡如此。關羽刺顏良,寥寥幾筆,一帶而過,乾枯無味。而張遼大戰逍遙津,則精彩異常,著實熱血。同樣彪悍戰績,關羽卻不如張遼精彩。
當然這也能理解。
首先,陳壽寫史的風格很嚴謹,所以如果沒有確鑿事實,那些介乎於真與假之間的,他都不寫入,導致很多傳記非常少。但能流傳下來的可信度也較高了。
其次,陳壽屬於私修,所以無法拿到官方文件檔案。而當時西晉滅蜀後,蜀國的文獻檔案應該是被西晉政府掌握,蜀國雖然不置史,但應該是沒有專門修史的史官,但不代表沒有記錄的官員。所以西晉的著作郎用文獻檔案也修了很多蜀國名臣的傳記。比如裴松之引用很多的雲別傳,就是西晉官修的趙雲傳
第三,正是因為陳壽的篇幅少,而且可信度高,所以後世人直接用陳壽的三國誌為基本,再輔助其他史料去補全,這樣也提高了三國誌的質量。其實,如果沒有裴松之的注,三國誌也是無法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