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人才濟濟,英雄輩出。曹操、劉備、孫權三國鼎立,戰將如雲,謀士參謀如雨。然而直到三國末期,隨著一個個老一輩「革命家」的去世,出現人才凋零的局面,蜀漢尤甚。曹魏和孫吳還不算嚴重,蜀漢自諸葛亮死後,朝堂一片衰敗,已是落日黃昏。
說起蜀漢的最後一位著名將領,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說是姜維,畢竟他是蜀漢王朝最後一位執牛耳者。當然有人會說,陳壽不是在《諸葛亮傳》裡講了諸葛瞻和輔國大將軍董厥並平尚書事嗎?在《宗預傳》裡也說諸葛瞻「初統朝事」。
其實姜維在蔣琬去世的第二年和費禕一起錄尚書事,而「錄尚書事」的權力要比「平尚書事」大一點。所謂「錄」是參與決事的意思,而「平」是參與謀議,所以諸葛瞻和董厥的地位有點類似於今天政治局委員,姜維就是政治局常委。
當然這些不重要,並不是成為著名將領的條件。從姜維的生平事跡來看,他並沒有挑起蜀漢的大梁,更沒有發動一次對蜀漢王朝起決定性的戰役。其實姜維很無奈,他繼承諸葛亮「恢復中原」的志向,苦苦維持北伐大計,也相當辛苦。
其實姜維的失敗也正是多次用兵曹魏,對於蜀漢王朝來說,經濟和政治壓力都非常大,但是他卻屢次興兵。我用一句話評判姜維,就是「志大而無良策,興兵而無大功」,造成眾官僚和老百姓的怨言,在國家政策上出現失誤。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姜維也並不是沒有一點功勞。據史書記載統計,姜維對曹魏發動了大小共十一次戰役,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無功而返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由此可見,姜維功勞還不小,更何況曹魏與姜維對陣的統帥有:司馬昭、郭淮、陳泰、司馬望、鄧艾、王經等等,即使姜維有三頭六臂也不是他們的對手。
然而對蜀漢的國力來說,姜維輸不起。很多人都說蜀漢沒有人才,都是諸葛亮的錯,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辦一個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專門為蜀漢軍隊提供高素質的軍事人才嘛!其實蜀漢後期的人才並不少,諸葛亮死後有王平、馬忠、張翼、吳懿、張嶷,這些人絕對鎮守一方的軍事人才。由於劉禪不務正業的緣故,諸葛亮遺留下來的人才去世後,其他人大都「小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蜀漢王朝最後一位著名將領姓羅名憲,字令則,荊州襄陽人。嚴格意義來講,姜維確實是最後的著名將領,因為羅憲的戰績是在蜀漢滅亡之後。由於羅憲的傳記在《晉書》裡,一般被認為是晉將,不過他畢竟是蜀漢遺臣,如果他能得到重用,接替姜維應該不成問題。
羅憲十三歲就能寫一手漂亮的文章,很早就出名了,作為神童,不想出名都難。羅憲父親叫羅蒙,蜀漢的廣漢太守,除了給羅憲帶了良好的家庭環境外,其他方面並沒有太多的幫助。每當益州的名士說起羅蒙的時候,大家都會說,哦,就是羅憲他爹嘛。
由於名聲在外,於是羅憲就拜當時的益州大儒譙周為老師,而譙周的門人都稱羅憲是子貢。這個子貢是誰呢?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不僅學問淵博,而且還是魯國和魏國的宰相,政績斐然,在外交方面得心應手。既然羅憲被譽為「當代子貢」,那也得拿出真本事,才能博得大家心服口服嘛。
蜀漢朝廷任命羅憲為太子舍人和宣信校尉,史書上記載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出使吳國,並且在吳國也打響了名氣,「吳人稱焉」。羅憲性格嚴整,高風亮節,當時黃皓干預朝政,很多人都依附黃皓,比如說陳祗、閻宇這些人,羅憲根本不與他們同流合污。
雖然說黃皓很難整到姜維這樣的大人物,但羅憲還是很容易的,畢竟官小職微。黃皓把羅憲從中央朝廷貶到了邊疆,當然蜀漢的邊疆也就是當時的益州邊界線,官職也還不算小,巴東太守。不過黃皓還是在羅憲身邊安排了一個管他的人,大將軍閻宇督巴東,羅憲為領軍,再大的官也只是個二把手。
黃皓等反動勢力雖然非常的猖獗,但要想絆倒他們還是要等機會。然而這個機會不是劉禪推動的,司馬昭派鍾會、鄧艾等人伐蜀,鎮守巴東的閻宇被召回成都,羅憲成功扶正,留下他鎮守永安。後來鄧艾下江油,直逼成都,長江沿線郡縣的長官紛紛棄城逃跑。
老大也不是那麼好當,當前形勢不明,全城將士的命運都掌握在羅憲手中,而且他還要顧及到國家的福禍。羅憲不是一個猶豫不決的人,他拔出寶劍,手起刀落,逃跑的人倒在了血泊之中,正是羅憲這種膽氣,壓住了將士和百姓的恐慌。
有消息傳來,劉禪在成都投降了鄧艾,羅憲在永安驛站集結兵馬,枕戈待旦。吳國聽說蜀漢滅亡,立刻派出部隊搶奪鄧艾的果實,建平太守盛曼帶兵到永安城下,聲稱援救蜀漢,其實就是想佔領巴東,羅憲當然不會上當。
羅憲義正言辭的對盛曼說:「大漢朝正直傾覆,吳國作為鄰邦,不體恤我們的難處,反而派兵進攻我們的城池,我寧願投降曹魏,也不把城池讓給你們這群背信棄義的小人。」於是羅憲投降了曹魏,並且準備好作戰器械,大軍誓師效命,應對吳國的進攻。
然而沒過多久,鍾會在成都叛亂被殺,鄧艾也死於非命,益州境內混亂不堪,吳國再次派出撫軍將軍步協西征。步協是吳國丞相步騭長子,作為將門虎子,以為自在必得,結果被羅憲打敗,狼狽而逃。這次把吳國皇帝孫休惹火了,非得跟羅憲較勁,接著派征西將軍留平(左將軍留贊之子)、鎮軍將軍陸抗率軍前赴後繼。
陸抗是著名將領陸遜的次子,由於陸遜良好的熏陶,陸抗也是文韜武略,功績卓著,曾平定西陵督步闡(步騭次子),與晉朝著名將領羊祜在荊州對抗了長達四年時間。羅憲不愧是著名將領,擅長防守,陸抗親自率兵前來都沒有攻下城池。
羅憲當時已經歸順了曹魏,永安經過了吳國多位將領輪番進攻,鐵打的城池也很難守太長時間,陸抗更不可能在這此時撤軍。羅憲內心很焦急,城中損失過半,又盛行疾疫。手下將士給了羅憲兩個建議,一是南下牂柯,二是北上上庸,反正就是棄城逃跑才是完全之策。
然而羅憲這個人的脾氣很倔,他說:「我作為長官,永安老百姓的依靠,如果不能保全城池而拋棄他們的話,這不是君子幹的事情,我將與永安共存亡。」永安作為益州通往荊州的門戶,曹魏的實際領導人司馬昭知道它的戰略地位,派荊州刺史胡烈率步騎兩萬進攻西陵,陸抗也害怕胡烈佔領了西陵,連後退的機會都沒有了,於是率兵回了荊州。
羅憲這一仗打出了蜀漢遺將的威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守城戰,司馬昭封羅憲為陵江將軍、監巴東軍事、使持節,領武陵太守。根據習鑿齒先生的《襄陽記》記載,閻宇回成都時,留給羅憲的士兵僅僅只有兩千人,而陸抗帶了三萬人圍攻永安,加上步協、盛曼以及留平的部隊,兩軍十多倍的比例差距,有點張遼七千戰孫權十萬的味道。
然而裴松之認為習鑿齒的記載不可靠,但他也搞不懂究竟,至於時隔千餘年的世人就更難搞清楚其中的問題了。不管怎麼說,羅憲防守戰打得非常漂亮,值得後世肯定,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著名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