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最後一次的機會是怎麼被諸葛瞻浪費掉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最後一次的機會是怎麼被諸葛瞻浪費掉的?

諸葛瞻是如何葬送蜀漢最後一次力挽狂瀾的機會。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煮酒論三國上回說到鄧艾成功偷渡陰平,並且兵不血刃的佔領江油,但這個時候對於蜀漢來說,鍾會帶領的曹魏主力大軍被姜維阻擋在劍門之外,蜀漢成都的軍隊全師在,完全可以與鄧艾一戰,可惜姜維為蜀漢爭取到最後的機會,全部斷送在蜀漢最「坑爹」的將領之上,最終蜀漢滅國。

這位坑爹的將領就是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劉備光復漢室的遺願,每日都是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在第五次北伐中原時候,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臨終前將平生所學的絕技全部授予大將姜維,希望他能秉承自己的遺志,繼續擔當起興復漢室的重任。至於長子諸葛瞻,這時候不過八歲、諸葛亮不可能把他帶到軍中言傳身教,面對這個自小聰慧的兒子,

諸葛亮擔心他過於自負,將來成不了大器」,在臨終前作《誡子書》與諸葛瞻,希望他修身立志、但是可惜,諸葛瞻雖然聰慧,但未必能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

雖然諸葛亮擔心兒子成不了大器,但蜀漢國內上下卻因為諸葛亮的緣故,對諸葛瞻充滿過高的期望。劉禪對於相父諸葛亮這個兒子也十分看好,先後叫諸葛瞻擔任射聲校尉、侍中、等諸葛瞻十七歲便把他召為駙馬,可以說諸葛瞻幾乎是「一路綠燈」般地踏入仕途,躋身高官之列、並且最關鍵的一點,每當朝廷頒布一項好的政令,儘管不是諸葛瞻建議倡導。百姓們都會互相轉告說:「這是諸葛瞻所提倡的」,因而諸葛瞻並沒有做多少事情就聲名顯赫。

蔣琬、董允、費禕三大賢相全部去世後,諸葛瞻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一起執掌朝政。此時的諸葛瞻只有34歲,真可謂春風得意、志得意滿。然而從諸葛瞻的實際表現來看,卻難稱「廊廟之才」,跟其父的能力相比差得實在太遠。

蜀漢景耀六年(263),魏國司馬昭調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統帥三路大軍,進軍蜀漢。蜀漢朝廷因為黃皓壓下了姜維的奏疏,沒能及時調遣援軍固守各處險要,導致姜維疲於同時應對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總共十五萬以上的軍隊。

但姜維力挽狂瀾,擺脫鄧艾,誘退諸葛緒,阻住鍾會,將魏國大軍擋在劍閣,令其不能再進一步。同時漢中仍然有駐守漢城的蔣琬之子蔣斌、樂城王含、黃金柳隱等諸多圍戍未能被鍾會攻下,成為鍾會的後顧之憂。

鄧艾見劍閣難以攻下,於是率軍從陰平道繞過劍閣,襲擊姜維的後方,阻擋在鄧艾前面的江油太守邈不戰而降,鄧艾進一步攻打涪城,直逼成都。蜀漢朝廷聞知後,讓諸葛瞻統兵前去阻擋鄧艾。

面對如此危急情形,諸葛瞻急忙帶領張遵、黃崇等人出兵,將大軍駐紮在涪縣,準備在此阻擊魏軍。尚書郎黃崇多次向他建議,應該提前佔據險要地勢,這樣一來就可將鄧艾大軍阻擊在平原之外,蜀軍也能憑借有利地形對來犯敵軍造成有效打擊。奈何諸葛瞻並未聽從黃崇建議,最終致使蜀軍錯過殲敵的最好時機。

於是,鄧艾順利帶領魏國大軍進入蜀地平原,並向諸葛瞻發起猛烈進攻。蜀軍不敵之下,諸葛瞻被迫退於綿陽據守。在鄧艾的出色指揮之下,諸葛瞻沒能堅持太久,綿陽也因此失守,諸葛瞻父子當場戰死,鄧艾則率軍直取成都,蜀漢後主劉禪獻城出降。

從諸葛瞻的軍事表現來看,難免會令人失望。倘若諸葛瞻能夠聽從黃崇建議,及時據險而守,這樣必定會使鄧艾大軍因為缺少後續補給而主動撤退。如果諸葛瞻能夠堅持到姜維回歸,蜀國未必沒有自保之力。

但政治角度來看或許來就能說明白一些原因,首先當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拿下江油。實際上此時蜀漢已經基本被鄧艾這好似「剜心一刀」的計劃「刺死」了。諸葛瞻要想守,必須要有一場勝仗,起碼是一場不勝不敗的戰鬥來穩定軍隊的士氣,然後固守。

如果諸葛瞻面一般將領或許能取得一些勝利,但他面對的鄧艾可以算是當時最傑出的將領,此時鄧艾也明白,自己是沒有退路的,兩軍在綿竹之間展開決戰,諸葛瞻在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鄧艾派其子鄧忠與司馬師纂兩個攻其諸葛瞻兩翼。鄧忠、師纂失利,退回,對鄧艾說:「賊兵堅守牢固,很難擊破。」

鄧艾大怒,說:「生死存亡之際,全在此一舉,還說什麼可與不可!」大聲叱責二將,並要將其斬首。二將這才策馬奔回,揮軍再戰,鄧艾也親臨督戰,終大破蜀軍,遂克綿竹,斬蜀將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人。

總體而言,諸葛瞻失敗當然一部分原因在內部政治所在,不過諸葛瞻的仕途太過順利,性格過於自傲也是一方面原因所在,一是他不吸取他人意見,導致戰機延誤,失去有利地形,他想依靠一場勝利獲取激起蜀漢的軍心,但此時蜀漢的軍隊的戰鬥力,早已不是當年諸葛亮北伐時候可以使曹魏畏懼,相反蜀漢的軍隊對於曹魏反而十分畏懼,想依靠這樣的軍隊在平原之上與鄧艾帶領的曹魏精英部隊作戰,結果可想而知,不過諸葛瞻拒不投降的氣節,以及最終戰死沙場的結局,倒也成就了諸葛一門的忠義之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